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但特区的百姓大力的捕杀蝗虫,而且特区周边的百姓,也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的将捕捉的蝗虫,送到特区官府收取蝗虫的地点换取一些钱财。
事实上,扑捉蝗虫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名劳动力使用网具捕捉蝗虫。一天至多能够捕捉三五斤的蝗虫,换取不到十文钱的收入。
但是,特区的官府思想宣传攻势连绵,告诉百姓,杀灭蝗虫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蝗灾爆发,禾苗庄家皆会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吞噬。
而齐心合力捕捉蝗虫,杀灭蝗虫,不但能够保住自家的农作物的收成,而且捕捉的蝗虫也能换取一些零用钱补贴家用。经过充分思想宣传的农民,全家老少齐上阵,在田间、山野中用各种布、网捕捉蝗虫,按照普通的一家三四口人的能力,一天能够捕获十多斤蝗虫,也能够换取二三十文钱。
对于特区的城市工人阶级来说,这种酬劳并不诱人。但是,对于特区周边地区的人均侍弄两三亩田,一年忙到头只能获得百来斤粮食的佃农们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益。所以,灭蝗行动展开后,捕捉蝗虫的主力军,却并不是特区的百姓,而是特区周围的佃农们。
特区政府“灭蝗小组”在整个特区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每天收取20多万斤蝗虫。付出40多两银子。不过,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更多蝗虫孵化,每天收取的蝗虫数量开始逐渐的增多。
当然了,底层百姓积极捕捉蝗虫,而中户、大户人家却是并不愿这么大费周折获得辛苦钱,而是纷纷开始饲养家禽。
整个天津地区,饲养的鸡鸭数量是超过50万只的。蝗虫数量在增多,而鸡鸭也在不断的成长、孵化。
鸡鸭食蝗、百姓捕蝗。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天津地区在黄河南岸蝗灾爆发时期,成为了一座不受蝗灾影响的净土。
当然了,天津卓有成效的灭蝗抗灾,保住了农业的收成,并且养肥了百多万只家禽,经济成效明显。这一系列的措施、经验,皆是被特区官员广为宣传,在大明读书人群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特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声望。
后来,大明王朝每逢蝗灾,地方的知识分子和望族,皆是借鉴天津灭蝗经验,将蝗灾的威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二零七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
四月末,天津特区政府展开灭蝗行动以来,每天数以千计的周边农村百姓在城门打开后,便涌入城市中,将辛苦捕捉的蝗虫交给政府收集地点。!而政府办事人员,称量蝗虫的分量后,则是爽快的当场给钱。
每日白天,收集大量的蝗虫,傍晚时分则白天收集的蝗虫集中焚烧销毁。
这次灭蝗行动,附带的效果是令周边农村的村民增长眼界,充分了解商品经济时代初期的繁荣城市。对于这个年代的农民,起到了开启民智、增长见识的效果。
至少,城乡经济差距,将会被农民充分意识到。用这种“糖衣炮弹”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型为市民和产业工人。这一点,倒是特区当局的阳谋。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天津经济特区大多数的家庭,早已经实现了温饱。吃饭、穿衣、租房、教育等等问题,基本不成问题。普通家庭,只要有一人参与工作,即可养活全家三四口人,保证一家老少吃饭穿衣的问题。
就拿衣着来说,整个特区的公职人员、国企工人、学生、军人,每季度皆发放做工精良的制服和休闲服装。普通的市民家庭,只要拥有一份工作,也能够自己掏腰包购买新衣。
而这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多属于赤贫层次,一生添置的新衣往往不超过十件。而一个普通农民,添置的衣物,不但是自己穿。而且还要留给后代穿。
拿穿着对比,特区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年添置的新衣,可能会比这个年代普通农民家庭一生添置的新衣更多。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吸引农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中。
“娘,那件衣服好看……”一名灰头土脸的女孩,站在一家裁缝店门前,羡慕的看着挂在衣架上的许多漂亮衣裙。
“孩子,别看了!这是城里人才穿得起的!”一名三十出头的妇人低着头,手里面抓着方才从官府手中领取的30文钱。露出了因为贫穷而羞涩的神情。
一件普通的棉织品衣服,也需要1两多银子。而其他的绫罗绸缎,最起码要五两多银子。这些新衣,根本不是普通佃农家庭消费得起的。
“为什么城里人能穿得起漂亮衣服?”孩子很幼稚的问道。
妇人并没有多少见识,咬着嘴唇道:“这是命!”
店中的裁缝忽然叫道:“桂枝婶,是您啊!”
妇人愕然,半晌不敢确认道:“你是……霞子?……”
裁缝点头笑道:“桂枝婶子,是我!原本俺嫁给隔壁村老张,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前年困难。差点饿死。后来,当家的听说葛沽招工。咬牙进城了。现在,当家的已经能够在城里面包工程。一年忙到头,也就赚个五六千两包工钱,但是烦心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人屁大一点事都要揪心。我虽是一妇道人家,但是进城后也不想靠着当家的养活,所以开了这家裁缝店。桂枝婶子,我的针线手艺还是您教的呢,要是不嫌弃,您跟我在城里面做裁缝吧?”
桂枝头脑晕乎乎的。道:“霞子,城里面做裁缝,一年能挣多少钱?”
霞子竖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挣100两银子,不成问题!而您跟我干,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您。”
“成,回家我和当家的说!”桂枝连连点头。
农民进城。被城市的繁华吸引,转型为产业工人,在特区已经形成潮流。
由于先进城的一批人,绝大多数人的境况远远好于乡下佃农和自耕农。所以。对于贫穷的乡下人,形成了榜样号召效应。
当然了,大量的佃农进城,对于乡下的地主老财们来说,却并不是好消息……
——————
天津桃源沽,谁不知道李禅大老爷家有八千亩良田,仆佣百人、佃农两千,虽非官宦世家,但也花钱走后门捐了个七品官身,在地方上属于豪强,县令、知府一级的老爷,对于他也是客客气气。
但是,最近李老爷显得闷闷不乐,令家人也跟着闷闷不乐。
这天李禅终于开口了道:“老张啊,你说最近这些泥腿子们,怎么都失心疯了。好好的佃农不做,一个个跑到城内做工。”
眼见着,再过一个月就是农忙,但是庄子中的佃农居然走了三成,作为地主的李禅如何不担忧。
老张是府中的管家,府中的收租、讨债等等各项经营事务,皆是由他掌管。
“老爷,城里面不断招工,给的工钱高。城里一个月工钱,能抵得上乡下干一年。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像咱乡下,农忙的时候忙的要命,闲的时候无事可做。”老张说道。
李禅道:“城里面真的那么好?我看不见得!现在是官府老爷们阔气,在城内大兴土木,也不过是几年光景。等到城内的营造工程修完,官老爷总不能白养活那些泥腿子。到时候,他们来求我,我还不佃田给他们!”
中国古代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表面上,佃农属于自由民,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
实际情况,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多地少,总是佃农求着地主佃田给其耕作,而不是地主求着佃农给自己种田。
站在食物链上游的地主,越发滋长其骄横心理。极端一点的地主恶霸甚至号称——有漂亮老婆的佃农,能种好田。老婆相貌一般的,只能佃差田。没有老婆的,没有种田的资格。
在农业经济时代,底层百姓只有种田这一项选择,自然只能地主忍气吞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农民起义。
但是,经济特区周边的百姓多了一个选项——去城里面去做工人!一方面,令佃农们多了一项更优厚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经过将近两年的对比!
继续在乡下做佃农的,依然赤贫。而一些选择去经济特区做工的,经济状况已经堪比百亩田产的地主。
如此一来,到经济特区打工,已经成为天津地区的乡民们最热门的选择。而为了容纳越来越多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区加大对公路、港口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要想富,先修路。”在后世可谓是常识。而在17世纪。目光再深邃的经济学家,也未看透到这个层次。
“修路”并不仅仅包含公路、铁路,而是包含了交通物流的方方面面——公路、铁路、港口、运河、机场、桥梁,等等任何交通基础设施。
有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才能拥有良好的物流。而拥有了良好的物流,才能发展工业、商业、旅游、商务等等各行各业。
在天津经济特区成立一年多以来,港口、公路等等交通物流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每年皆是达到数百万两银子。
大量的银子砸下去,使得经济特区范围内。交通显得四通八达,三合土、沥青的公路。基本上铺到最边远的乡村、山野。
道路的畅通,使得特区境内马车、牛车、人力板车等等车辆运输大为繁荣。根据统计整个经济特区境内登基的马车有800多辆、牛车500多辆、人力板车1500多辆。这些车辆的运输,虽然比不上后世的汽车、火车运输能力,但是却令特区境内的物流运输效率倍增,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至少,像蜂窝煤之类的商品,因为交通物流成本的昂贵,只能在城内销售。但是随着公路的修建,板车能够直通农村。于是。整个天津经济特区周边的一些乡村,也纷纷成为了特区工业品的倾销地。
当然,特区大兴土木,这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