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这些表现有失领导的风度、修养、形象。学习“认真”,我为自己总结了 “三伤”,即伤人、伤心、伤身。常常是事情过后就后悔,可一旦再遇到“不认真”,又是拍案而起。周围的同事常对我说:“这老企业多亏了你这性子、这脾气”,我心里清楚这是大家对我的宽容、谅解。 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来学习我们的“六大管理”,学习我们的“公司生存原则”;学习我们的“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我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学习“认真”。 有段时间,我最怵主持每月的几个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所谓开放式,就是要找很多职工来当“观众”、当“评委”,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些吃管理饭的是否称职。每次开会都要针对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当众评审。为了吸引“观众”,要求会上必须要触及矛盾,要碰撞、要斗争,要制造难堪、要有暴发力、要追根刨底、要追究责任、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要真正达到解决了问题、教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的效果。 有同志戏言:“开这种会要准备好速效救心丸”。几年来,就是在这样的评审会上,评得一些中层下了台,一些员工下了岗,评得两位副总在全公司公开做检查,并只发生活费;也就是在这样的会上,让大家一次次地认识、体验了什么叫“认真”。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一些同志过思想关,会整整开了六个小时。 我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认真”会如此的艰难?为什么我们一些人一旦到了外企,人家任何道理也不给你讲,他就立刻会变得“认真”起来?有人说,中国人就得由外国人来管,难道我们就这么下贱?难道天生我们骨子里就充满了奴性…… 我常犯嘀咕,自己这样“认真”下去结局会怎样?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段既给大家学习“认真”打气,又能安慰自己的话来:“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每一件事情,既使最终失败,也无怨无悔”。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学会“适应”(图)
对职业的选择,我曾有过梦想,但不是干今天这行。后来我渐渐明白,很多情况下,人是很无奈很被动的,不是你在选择职业,而是职业在选择你。可能有不少人一生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理想并不喜欢的职业。然而,为了生存,我是不得不去适应。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去适应周围的人,去适应那可能是我压根儿不喜欢的职业。我外要适应用户,上要适应领导,下要适应员工。否则,用户淘汰我,领导不用我,员工反对我,那我的结局只能是“走人 ”。 “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这是我在“公司生存原则”中提出的一句话。我理解的市场经济,从某方面讲就是“适应经济”。你适应了,就有饭吃。可我们这些国企人确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这些年,我们太多的矛盾都是围绕适应与不适应展开的,为此,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不知浪费了我们多少宝贵的唾液。有一天我终于认识到,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情急之中、无奈之下,憋出一句:“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说说容易操作难,要知道这是国企:“我是主人,凭什么我走人!” 毛泽东讲“牢骚过盛防肠断”,我们“不适应”的常见表现往往就是骂娘发牢骚。有些国企人几乎一生都在发牢骚,从“文革”发到“改革”,从参加工作发到退休;始终是“苦大仇深”、耿耿于怀或怀才不遇,结果呢?荒废光阴,一事无成。 没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有口饭吃有点事做,我属于此类。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施展才能与实现价值。你能耐再大,也只有先去适应,然后才谈得上去改变、去驾驭、去创新、去领先。任何一个行当里的优秀者,他首先应该是这个行当里的适应者。 也许只有学会适应,才会感到存在的幸福,才会感到世界对劳动者的公正报答。 适者生存。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用奥迪车买菜(图)
国企曾流行一句话:“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此话怎讲?无非是想说,一个企业如果不贷款搞技术改造就要落后,是等死;而贷款搞技术改造又还不了贷款,是找死。 既然结果都是死;我倒觉着还是“不搞技改等死”的好;因为这样可以死得无债一身轻、死得踏实些;而“搞技改找死”,则是贷了几千万或几个亿的债去死,“人死账赖”,连累了那么多的人去陪葬,太赖。 尽管我只是个小小的总经理,可我担心这几千万或几个亿的贷款如果是老百姓的储蓄款 ;一旦打了水漂;恐怕不仅仅是死掉一个企业的问题,那银行怎么办?政府怎么办?这么大的窟窿谁来补?怎么向老百姓“交账”?我不知道这种担心能不能算做“位卑未敢忘忧国”。 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必须通过不断有效地技改来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企怎么搞技改?是“三围绕”还是“三拍”? 如果是紧紧围绕市场搞,紧紧围绕产品搞,紧紧围绕效益搞,其结果绝不会是“找死” 。如果是拍脑袋搞,拍胸脯搞,其结果必然是搞砸了,“死到临头”拍屁股走人。 这“三拍”技改的下场往往是“三灾”:一是设备闲置之灾。因没有对“需要”做认真、细致、全面地分析研究,一方面巨额贷款购置的先进设备在睡大觉,另一方面却要为此还本付息。二是高成本之灾,成本决定企业命运,低成本最终必然挤垮高成本。可许多国企技改的最常见表现是开个小餐馆,却专门贷款买了辆奥迪车去担负每天的买菜任务,大马拉小车,大炮打蚊子。三是高负债之灾,这可谓是灭顶之灾,没有回报没有效益的巨额贷款技改,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恐怕是“儿子”甚至是“孙子”都无法偿还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夜之间达到破产的标准,使原本还有着一定生命力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是这样?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这样? 我想,如果是我个人开个小餐馆,我绝不会用奥迪车买菜,如果那样,肯定是我疯了。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五反对(图)
一、反对“拖”; 二、反对只打“酱油”不打“醋”; 三、反对只布置不落实; 四、反对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 五、反对强调客观,推卸责任。 这“五反对”是十多年前,我在分厂当厂长时提出的,当时的分厂有150人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个独立法人的集体小企业。但也染上了些大国企的病。 我当上总厂厂长后,又用上了“五反对”。我斗胆说一句,这“五反对”不仅许多国企需要,政府一些部门也需要。 就这“五反对”,我忍不住要罗嗦。 A、一个“拖”字能坏大事。 国企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一个“拖”字上。拖!能把市场拖跑,能把人心拖散,能把企业拖垮。我们某些领导布置工作喜欢说“抓紧点”。什么叫“抓紧点”?“抓紧点”到底是几点?说“抓紧点”客观上无意中倒是在鼓励纵容下属去“拖”。兵“拖”拖一个,将“拖” 拖一窝。 实践证明,反对“拖”实在不易,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恩宠娇惯,“拖”已成为某些国企人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反对“拖”只有像武松对蒋门神说的一句话: “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B、怕只打“酱油”的无事生非。 听老同志说:以前我们这个企业如派人去北京出差,最多时去的人快一个班。偌大个北京城,大家有时居然能不期而遇。什么原因?生产科派人去打“酱油”,供应科派人去打“ 醋”,设备科派人去买“盐”……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许多矛盾是非总是发生在一些只打“酱油”者的身上。“无事”就要“生非”。多余的精力实在是需要渲泄,否则会憋出病来。所以,为了这些同志的身心健康,必须反对只打“酱油”,不“打醋”。 C、企业不需要“只会提问题的人”。 国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干事儿的,总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干事儿;一种是不想干事儿的,总在找理由提问题不干事儿。 我最讨厌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这个总经理知识有限、能力有限、精力有限。遗憾的是我们一些领导喜欢扮演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全能冠军”,结果是自己精力有限,既进不了球也得不了分,反而容易把下属带成偷懒耍滑的“二传手”。 D、当“小领导”就是抓落实。 因为只布置不落实,我们有多少工作中途流产,不了了之?你如追究责任,一些领导则会一脸坦然地说:“我给某某说了”。如此似乎就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当领导如真这么容易,那中国13亿人恐怕都是领导,我们还可以向国外大批输送领导。 为什么“只布置不落实”?大概是“三怕”:即怕吃苦、怕矛盾、怕露馅。因为一旦抓起落实,就要劳心费神、就要调查研究、就要触及矛盾、就要分析判断、就要提练概括、就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你这个领导是真功夫还是花拳绣腿?在这里没遮挡。 当领导就是抓落实,尤其是当我们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小领导。所以,“只布置不落实” 的人可能是当“大领导”的料。 E、“强调客观的人”没法提高。 我们企业引进德国技术时,听说人家的企业,如工作出了问题,大家都主动反思、找自己的不足。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一些做管理的同志承受力极差,只要问题涉及到他,脖子也硬了,眼也直了,脸部肌肉高度备战。可谓一触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我们一些同志喜欢“吾日三省‘他’身”,喜欢强调客观推卸责任,这样的人没法提高,这样的企业也没希望。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