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一年-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政策调控的空间,黑脸红脸,进退应变。    只是苦了开发商。这第二只鞋什么时候砸下来呀?——不管是国务院还是银监会或者是央    行,谁砸下来都成,砸完了就死心了。    所有的动物,在临死之前,尖叫声都是最响亮的,开发商也不例外。    面对尖叫,经济学家易宪容不动声色,就像白衣天使,面对SARS病人的战栗,说:“考试表”。    易说:房地产业强烈反应,并不说明其利益受损之大小,而是表明房地产业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话语权向社会挑战。    这话说得够硬的。说挑战也可以,但其它一些词也许更适当,比如抗争,表白,游说,解释,探讨,嘀咕。中国社会日益多元,每一个政府部门或行业做出的决定,都是对他人的限制、阻碍、侵入、伤害或者易语“挑战”。北京警察说,只有划了停车线的地方可以停车,其它    地方格拖勿论。此举可以说是对交通秩序的维护,也可以说对开车者停车权利的无限挑战。    关键是,为什么房地产商就掌握了话语权,而121号文的制造者的话语权就弱得多?嗓门    就小得多?    不能说央行的地位低微,也不能说央行官员没有好好学习毛泽东的名言“枪杆子笔杆子,干革命就靠这两杆子”,而是这个社会太世俗了,读书都嫌烦而改读图了,这让央行官员的正襟危坐如何深入人心?    反观房地产诸位大佬,哪个不是身怀绝技?王石横上珠峰,潘石屹移猪入院,张宝全泳池捉鳖,这哪是小燕子或康熙、袁世凯、喜来乐玩得来的?地产大佬们也许本意没想表演,没    想表演都达到表演的效果,这是什么境界?都说眼球经济,没点玩艺拿什么对付眼球?    不能说是因为房地产大佬嗓门大,于是一条款款无形的纱绸便褱在了第二只鞋上,令其杀气顿灭,化形于无。    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会议认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国务院的这一态度是可以预料的,发展肯定是举国大道理。7月18日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说:抗击非典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前公众只被告知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能掉以轻心之类,直到写此文的9月7日,也没有官方正式决定性胜利的说法出现。    而且,即使要宣布SARS的死讯,也应是国务院总理或卫生部长出面,也应搞个仪式之类,而不应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一个电台采访中不经意地“泄露”吧。    姚景源谈话的大意是:非典只是打击了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而不是消费能力,如今抗击非典已经决定性的胜利,被压抑的消费能力会爆发性的释放,全年GPP达到7%是有可能的。    可是,正是因为对经济发展这个举国大道理的热望,使严谨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本不该他管辖的领域中,失言放了大话。    7月30日国务院会议之后,9月初《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也出台了。此《通知》六大方面二十条,以严谨、平衡、热情、积极,赢得房地产业一片掌声。    其实,这个《通知》的积极只是与央行121号文件相比较而言,细看《通知》本身,并没有特别偏爱房地产业以及各位大佬,比如,《通知》并没有要求央行收回121号文,也没有明确给房地产业泡沫论正名。极而言之,将来一旦出现全国性的资金链紧绷,房地产业不能指望国务院阻止银行决然收回贷款(像1993年的金融整顿),而银行同样可以在这个《通知》中找到根据。    再细分析,《通知》要求搞活二级市场,取消住房信贷不合理收费,按规定适当调剂增加土地供应量等等,按易宪容的习惯,这些都是国务院对其它利益集团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房地产大佬们对此早已深有体会,不必繁述。    最近的一个挑战,不是直接对房地产业,但从中也值得品味一番。    7月24日,某银行北京分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部通知北京50余家律师事务所,参加其主办的培训考试,每人200元,并要移交抵押登记费。    业内人士都知道,做房地产贷款法律文件是块肥肉,能拿到这块肥肉的律师与银行都不是一般的亲密,本来,律师是中介,就像保险公估行,定损时不是保险公司说了算,也不是被保险人说了算,而是中介公估行拍板。至于房贷律师,一方面要审查借款人的资质和还贷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抠银行条款,别玩霸王条款。但实际上,律师早歪倒了,和银行亲密了,有奶便是娘了。    不知动了哪根筋,银行翻脸了,挑战律师的利益。律师也急了:我们受借款人的委托为其准备材料,提供法律服务,收取费用,而银行并不向律师支付费用,律师与银行之间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7月29日,北京市律协发文,要求所有律师抵制银行的挑战。    咱局外人看这事是乐坏了。按理说,一家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一个部门算不上多大的衙门吧,怎么开口闭口像党政部门一样就敢收钱就敢玩资格考试呢?您老人家总没有司法机关坨儿重言威吧,律师整日的堂上堂下跟人家斗嘴,什么时候听说过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给律师培训考试统一思想呢?有警察(或法警)恨急了,当堂把律师抓了,但也恨不出培训考试这样的主意来呀。(金融业人士都有大学问),书读多了,忘了自己是谁。    银行界对律师如此出格,怎么就不会对房地产兄弟下手呢?有《通知》又怎么着?不就是个通知嘛。    早多少年,汽车业拼了命要在国家那里争个支柱产业的称号,计委官员就是不给,说发展中国家,老百姓第一要温饱,云云。没有称号汽车业也发展起来了,去年汽车业的利润竟增加近70%,什么行业如此之牛!这不是支柱产业又是什么?但有了称号又怎么样,随便一个部门都能挑战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按规矩出牌。    近日北京市宣布,汽车尾气达不到某一标准,只发给黄色标志,北京市中心的一些道路禁驶。    其实,北京市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大家都预料到的。因此几年前买车时,就咬牙多花点钱也要买辆进口车,一步到位,别换来换去。掏了钱了,上了各种税费十来种,上牌前还检测了一下,没问题,开车美去吧。忽然就美不成了,环保标准提高了,连商量都没有,一纸公告就判了死缓,前面说过的话都不算了,前面的检测都逗你玩了。    法律上有一个原则,不溯及既往,《婚姻法》实行前,娶了二房的,法律不会去找麻烦。按理说,一个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条例,总不应违背法律原则吧,但这样的事就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几年前,香港政府欲要提前结束香港电讯的垄断专营,政府撕毁合同了,于是要给经营公司以补偿。北京的车主们就没有公道可讲了,以后买车总是要提心吊胆的,不定哪天就变了。这不影响买车积极性吗?不损害汽车产业吗?——就影响了你能怎么着?兀自搓火吧。    回到眼下,这《通知》总体上是积极的,但要以为从此往后就天下太平了,就朗晴白日了,那就天真了。今天有劲今天使劲爬楼,明天风来了雨来了,躲一下,喘口气,接着爬。


我的SOHO家居梦的阶层分化

    殷智贤,《时尚家居》主编。        当中国人终于可以做关于家的梦,而且这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说明我们真正迎来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到来之前,城里人的梦想是等着单位分房,而且梦想的起点总是几平米的平房,农村人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盖一间大瓦房。    梦的内容产生置换,而且置换的速度之快简直是令人瞠目,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到现在,买房装修还成为市民生活中普遍的话题,而且房屋的品种和装饰的风格则是更深一层的内容。    人们敢于做这种种梦,而且梦得多姿多彩,梦得充满信心,原因不仅在于国家经济发展稳定而迅猛,人们的收入增多了,住宅私有合法化了,市场上提供的房屋品种及风格多样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种社会分配的格局中,阶层分化产生了,并且无法掩饰地浮出水面,并受到法律保护。    应该说,在一个靠权力等级划分人群的社会里,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主要是依据权力的大小。而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占有和获得分配的资源主要是依据人们的经济实力,于是阶层就此产生。    富裕阶层在地产市场上可以占据更多的平米数和更昂贵的建砖费所造就的住宅,中产阶层则有他们的住宅品质。这两者不会乱,尽管中产阶层中有渴望跻身“高尚社区”的,但也只能是住在“高尚社区”的小户型里,或在一个声名显赫的“高档社区”中,购置其相对较低档次的某一种住宅,例如,在板楼小区中,购买其中塔楼内的一套公寓。    由收入带来的阶层分化在居住品质上制造的差异是如此的逼真,以致有些人在这种逼真面前有些不堪承受。    所有试图抹煞掉这种阶层分化带来的居室空间中差异的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即使住宅档次所彰显的差异可以在后来的居室装修中有所化解,但一旦落实到细节,尤其饰品,财富的差异程度再次清晰地暴露出来。    富裕阶层可能没有足够的品位,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品位,但是他们的财富一定会经由某个出口流溢出来,比如金水龙头之类的。你在富裕阶层中经常可以看到物不有所值的昂贵用品,富裕阶层们大抵对这种“上当”不以为然,如果往心里去,也只是觉得自己被蒙骗,不能容忍。中产阶层无论多么有品位,多么知道搭配,多么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