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网得到铺设,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贸易交换。
对美国的发展和生产力而言同样重要的是北美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上百万亩的森林意味着有廉价的木材可供建造房屋、修建工厂、开创整个城市之用。梅萨比岭的廉价铁矿石帮助美国生产出全世界最低价的钢铁。从印第安纳到加利福尼亚,大片大片的未曾耕作过的沃土使美国生产出价格最低廉的食物。而在美国西南部发现的全球最大的石油储藏则彻底改变了美国,使它成为20世纪早期无可争议的经济巨人。最后,两大洋将美国相对孤立,不受时时吞噬欧洲的战火侵扰。反过来,我们的高关税也鼓励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尽管有这些自然的优势,美国的生产力领先地位在二战后便遭遇了挑战。1945 年,在半个世纪里惨遭两场世界大战之浩劫的欧洲,几乎只剩下一层千疮百孔的外壳。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财政援助下,欧洲几近崩溃的经济才得以复苏。
令人惊异的是,欧洲如此迅速地赶上了美国。1960 年,美国经济每小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几近是法国和英国的两倍。然而在2002 年,欧洲事实上几乎已经弥合了与美国之间生产力的差距,将每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美国水平的97%'25'。
在二战结束后差不多整个50年里,欧洲的生产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美国。1950至1973 年间,欧洲的生产率以4。44%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则是2。68%;从1973 到2000 年间,欧洲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为2。4%,美国为1。37%。1990 至1995 年间,12 个欧盟国家表现出比美国更高的生产率增长。而尽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略有领先,生产率增长速度达到1。9%,而欧洲的增长速度只有1。3%,但还是有7个欧洲国家达到了更高的增长速度。2002 年,虽然美国生产率剧增,还是有6个欧洲国家取得了更高的生产率'27'。
美国人长期以来都相信我们的工人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不错,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们听说日本工人可能迎头赶上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大吃一惊,虽然日本的成功后来被证明只是昙花一现。但这样一个念头则是无法想像的,即至少某些欧洲国家可能超过美国公司和工人。尽管如此,2002 年,挪威工人平均每小时产值达到45。55 美元,而美国每小时只有38。83 美元。比利时、爱尔兰和荷兰也报告说达到了比美国更高的每小时产值。不过,这些都还是小国。那些真正算做大国的又怎样呢?哦,德国2002 年取得了比美国更高的每小时产值。他们的工人平均每小时产值为39。39 美元。再来最后一击:法国工人每小时产值为41。85 美元,亦即比美国工人平均每小时多生产3。02 美元——比我们高出7%的生产率。2002年末,法国在全世界平均每小时生产率排名第三,仅次于挪威和比利时。其他欧洲国家里还有5个与美国生产率并驾齐驱——丹麦,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和芬兰(顺便说一句,在工业化国家里,日本的生产率只排到遥远的第17位)'28'。
《欧洲梦》 第一部分谁的生产率更高(2)
美国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一种典型想像,即法国的生意圈是极其等级化和官僚主义的,而法国工人则有点浅薄、吊儿郎当;所以即便看到反面证据,他们也会不信地摇头。倘若法国和其他五个欧洲国家实际上都比我们更擅长商业之道,那么美国的企业和工人将成何体统?
当然,我必须谨慎考虑到,美国自2002 年以来生产率剧增,经历了50余年来最大的增长,因此出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未来的几年里,欧洲的生产率是否能够发展到追上美国、与美国齐头并进,抑或相对跌落?不过,欧洲很多部门的生产率与美国相比依然毫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过'29'。
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向来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美国很清楚这一点,长期以来都非常注重纯研究项目的投资。然而,近来欧洲科学家开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超过他们的美国同行。例如,欧洲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正在赶超美国,日前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原子核分裂加速器。也许令多数美国人感到惊讶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超过美国,成为发表科学文献最多的地区'30'。
欧洲的企业在最先进的软件及通信技术革命中极具竞争力。在无线技术领域,欧洲已经获得领先,并在技术应用及市场渗透方面对美国保持着相当的优势。工业分析家预测无线技术的加速集成将帮助欧洲的生产率水准在未来十年里持续保持对美国的竞争力。
在下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网格计算(grid puting)中,欧洲公司同样走在其对手美国的前面。网格计算正在引领生产力质的飞跃,从而使欧洲有可能在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将美国抛在身后。
网格连接个人计算机,将它们的闲置功能进行整合,以解决非常复杂的计算任务。科学家们预想在不久的将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计算机将被连接起来,利用全球计算网格建立一个“全球计算能力资源”'31'。 网格专家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和卡尔·凯斯曼(Carl Kesselman)说,网格“是一种新兴的基础设施,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计算的看法和用法。”'32'该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让我们想像一下,“轻击鼠标便能拥有6 倍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桌面电脑会是什么样子'33'。
当瑞典诺华(Novartis)制药公司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用于药品研发时,他们并没有花费巨资购买一台,而是采用了美国联合设备公司(United Devices)设计的软件,将它的2,700台个人桌面电脑链接在一起,提供了与一台超级计算机相等的计算能力。在网格计算的帮助下,这家公司已经发现了多种新的化合物,现在他们正在计划链接其所有的七万台个人电脑来扩展网格的能力,以提供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34'。
根据欧洲科学家和工业观察家的看法,欧洲在网格技术的引介方面领先美国18 个月,并且在2004 年,欧盟已经宣布启动两项先进项目。第一项被称作EGEE(Enabling Grids for E…science in Europe),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网格基础设施。它将在欧洲境内70个机构中进行操作,然后将拥有20,000台现在最强大的个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第二个项目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协调,将以光学网络速度连接欧洲境内的7 台超级计算机。欧盟委员会基础研究单元主管马里奥·坎博拉戈(Mário Campolargo)说:“该项目的目的在于使欧洲在部署能应用网格的基础设施方面,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环境之一。”'35'
欧盟决心成为网格技术革新的领跑者,因为他们意识到,对欧洲企业界来说,成为这个领域的带头人就有可能带来空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发展。欧盟已经开始了一项5到10年的战略计划,并预计在2002 到2006 年间至少投入4。28 亿美元用于网格技术设施的升级换代'36'。由于欧洲能够建设统一的操作标准,因而能在竞争者之间进行协调,并创造出公共…私人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在美国,公司间“各行其是”的战略常常带来标准的相互竞争,结果危及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市场过剩,因此欧洲常常能领先美国一程。这种状况曾经发生在无线技术革新领域,如今在新的网格技术方面亦然。
欧洲企业界的投资正呈现这样一种前景:它们通过增加对纯研究项目和公共…私人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来发展新技术;这种努力与日益弥合无缝的内部市场运作的利益将会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将生产率增长提高到新的水准,使欧盟能够与美国竞争。
《欧洲梦》 第一部分生活为了工作(1)
生活为了工作,还是工作为了生活?
尽管欧洲的生产率已经达到美国水平的92%~97%(视参数如何调整而定),欧盟的人均收入却只有美国人均收入的72%。我们怎样解释这种偏差?部分的差异在于欧洲较低的雇佣率——就总人口而言较低的雇佣数——原因是退休年龄的不同和失业率。但是75%的差异应该归诸于欧盟较短的工作时间'37'。
事实上法国和欧盟其他所有国家的工人都选择了更多的闲暇,而非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报酬。法国政府在1999 年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为35 小时。
法国在规定每周工作时间的实验上尤为有趣,因为它推翻了美国认为要想取得生产率的明显进步和劳动者更高的生活质量,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就必不可缺的逻辑。正如我们提到过的,法国2002 年的生产率比美国更高,而且法国工人享受着更多的闲暇。
法国人转向每周35 小时工作制部分原因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的逻辑是:倘若人们工作的时间更短,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雇用,因此可以减少这个国家的失业者。为了保障不减少工作报酬,法律规定每周35 小时工作的报酬与从前的39 小时齐平。反过来,国家必须通过降低社会保障缴款来补贴雇主,因此他们转向每周35 小时工作制时就不会蒙受损失'38'。此外,政府还同意资助任何新雇用的低工资劳动者的社会付酬(Social payment)(退休金、医疗保障、工人的抚恤金以及失业保险),以此激励企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39'。政府每年资助法国企业的花费大约为106 亿美元'40'。这笔资金大部分都来自对烟草、酒类征收的所谓“罪孽税”(sin tax)。政府期望通过新的工人加入到雇佣花名册里来凑足剩下的支出。更多的人工作就意味着领取政府救济金者减少。新工人把薪水带回家,把钱花在市场上,还要交税,这些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整体健康。自每周35 小时工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