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复出!
在毛泽东的关怀和周恩来的努力下,历史终于叩开了邓小平“复出”的大门!
沉寂六年的邓小平的首次露面,一时成为中外新闻的热点。中国百姓欣慰地看着邓小平的名字赫然醒目的出现在《人民日报》和首都其他报纸上,各国新闻媒介争相报道“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出任中国副总理的最新消息……
对于邓小平来说,他对“复出”有点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几年后,下野后的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北京问邓小平:“我现在下野了,但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你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你的秘诀是什么?”
邓小平回答说:“只有一个:忍耐。所以我便练习忍耐,也重返了政坛。”
芬兰前首相索尔萨说过一句话:
“忍耐与信仰便是邓小平的财产。”
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有位记者问及他的个人经历时,他幽默地说:“如果给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希望获得该奖的金牌。”
真是大政治家的气度啊!
正是依靠“忍耐与信仰”,邓小平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第七部分 国难思贤“军师”出山第68节 韶山行:邓小平“为毛主席干杯!”
邓小平出任副总理后,不负众望,协助周恩来总理,开始努力工作了。
1973年10月19日,风和日雨,秋高气爽。这一天,分管外事的邓小平送一位重要外宾到桂林,返京时路过长沙,突然决定到韶山看看。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文化大革命”期间,韶山更是全国人民“朝圣”的地方。邓小平很早就想到韶山看看,一直没有机会。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老早就想来。1965年有这个念头,当时太忙;1966年我想来也来不了啦!”
如今,如愿以偿了。
邓小平要到韶山,湖南省领导人感到欣慰,但在接待规格上有点犯愁。按理说,邓小平过去是党的总书记,现在是国务院副总理,应该按国家领导人的规格;但邓小平毕竟是刚“解放”出来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还很走红,弄得不好,将来又有什么反复,便会留下接待方面的“罪状”。经过反复研究,湖南领导人决定取“中庸”之策,制定了一个“不冷不热”的方针。在用车方面,“红旗”是不好派的,就派了辆“吉姆”,也算高级轿车了;在接待方面,向韶山交代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你们看着办吧!”
邓小平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
他来到了韶山毛泽东旧居前,神色显得十分庄重、虔诚。
在陪同人员的指引下,邓小平首先缓步走进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当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间屋子的木床上呱呱坠地的。当陪同人员说到这里时,邓小平笑了。卧室墙上挂着毛泽东父母毛顺生、文氏两位老人的遗像。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久久凝视着双亲遗照,他对人说:“我是像我母亲的。”陪同人员介绍后,邓小平一行都点头称是。
说来也巧,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个世纪伟人,祖籍都是江西吉安地区人。
史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祖籍是江西吉水人,邓小平的祖籍是江西吉安人。吉水和吉安现皆属吉安地区管辖,故同属江西吉安地区(现改称吉安市)人。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本人,更是与江西有不解之缘了……
从毛泽东父母卧室出来,隔壁就是毛泽东的卧室。一盏竹络小油灯,那是毛泽东青少年时发奋攻读的伴物。床边墙上挂着一幅放大了的照片,那是1919年春毛泽东母亲在长沙治病时,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陪伴母亲的合影。邓小平看了后,目光注视着墙上的另一幅解说牌上的字样:“1925年6月,毛泽东同志亲手在这里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这个党支部,是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杨开慧在小阁楼上建立的。党支部共有五人:毛福轩、毛新梅、钟志申、李耿侯、庞叔侃,人称“韶山五杰”,后来都壮烈牺牲了。邓小平看后,详细地询问了毛泽东早期的学习、革命活动以及韶山党支部的建立情况,陪同人员一一作了解答。
穿过毛泽东卧室,是后院。后院有天井、碓屋、谷仓、猪栏、牛栏、农具间等。转了一圈后,邓小平来到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
这时,邓小平的神情突然变得专注而凝重起来。他非常熟悉毛泽覃,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当年在江西中央苏区时,他与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一起,被“左”倾领导人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织的领袖”,受到不公正的处置。毛泽覃在“左”倾错误的淫威面前,毫不妥协,反驳说:“你们这些‘洋房子先生’,到苏区来到处“找岔子’,不过表明你们是一派的领袖,并不能代表党,而只是代表‘派’的“派别首领’。”他在回答“左”倾领导人对他的所谓‘小组织活动’的指责时说:“那是因为有许多意见不敢向党提出,仅只秘密地议论而已。”毛泽覃在主力红军长征后,被留在中央苏区,1935年4月25日,在游击战争中牺牲于瑞金县黄鳝口红林山区,年仅29岁。邓小平在这个卧室里逗留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毛泽覃是个好同志!”他说话时的悲切之情,令人荡气回肠!
从毛泽覃卧室出来,又到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的卧室。邓小平凝视着墙上毛泽民的照片,对陪同人员说:“我认识毛泽民,还认识他的妻子钱希钧。”那是在江西中央苏区的时候,邓小平时任“红都京官”瑞金县委书记,毛泽民时任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银行行长,他们经常见面,很熟悉。毛泽民后来在新疆被盛世才杀害了。
随后,邓小平还看了晒谷坪,参观了陈列馆。当陪同人员问他照不照相时,邓小平爽快地说:“照,怎么不照!”于是,邓小平在毛泽东旧居前留下一个珍贵的镜头。
晚餐时,韶山宾馆拿出了茅台酒,热情宴请邓小平。宴席一开始,邓小平就第一个站起来祝酒。他神采飞扬,大声地说道:“来,让我们为我们党,为毛主席干杯!”
“为毛主席干杯!”大家一起举起了酒杯。
邓小平就是邓小平。他是个襟怀坦荡的君子,从不以一己之利而忘天下大义,从不以一时逆境而忘领袖恩惠。他自始至终都是拥护毛泽东、维护毛泽东的。
1981年,邓小平欣然为韶山管理局题写了两块匾额:“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第七部分 国难思贤“军师”出山第69节 毛泽东请来“军师”邓小平
自从林彪集团覆灭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顷刻出现巨大空缺:林彪、陈伯达、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这些位子显然需要补充、填缺。
五人政治局常委中,除林彪、陈伯达外,只剩下三人,毛泽东、周恩来、康生。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周恩来已身患癌症,康生年纪大,身体也不行。怎么办?党的机器要运转,党的领导中枢要健全,国之大厦要有擎天之柱啊!
为此,毛泽东陷入深深地忧虑、思考之中。
同时,还有一个召开党的“十大”的筹备工作问题。
于是,毛泽东断然采取措施:从江西调来邓小平,从上海调来王洪文,从湖南调来华国锋,从南京调来李德生。显然,毛泽东是在考虑构筑中国政坛的新格局。
不过,在邓小平、王洪文、华国锋、李德生四人当中,毛泽东当时最看好的还是王洪文。
邓小平虽然在毛泽东批示后入京当了国务院副总理,但这时的毛泽东并不想交给邓小平更多更大的权力。他还要观察,还要考虑,还要看一看。
毛泽东在对邓小平的信作出“8·14”批示20天后,于1972年9月7日指名从上海调来了王洪文。
王洪文何许人也?人们只知道他是上海造反派的总头目,“文革“初期制造“安亭卧轨事件”的造反司令,在上海是仅次于张春桥、姚文元的第三把手。至于毛泽东为什么要指名调王洪文进京,当时很多中央领导人包括周恩来在内都不甚清楚。
王洪文时年37岁,属少壮派。毛泽东早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就开始注意到他,知道他是上海工人的造反派头头,让他在闭幕会上站起来“给大家看看”,并介绍说:他34岁,是上海工总司的负责人,也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九大时,王洪文被提名为主席团成员,随后被选为中央委员。“九一三事件”前,毛泽东南巡途经上海时,在专列上正式认识王洪文,有过接触。
王洪文进京后,在学习班学习了两个月,毛泽东找他谈了几次话,询问他的历史,提出各种问题,听他的观点。后来,毛泽东称赞王洪文是“工农兵干部”——做过工人,当过农民,当过兵,但还需要搞调查研究……看来,毛泽东是看中王洪文了。
1973年5月20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主要议程是为召开“十大”作准备。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决定王洪文、华国锋、吴德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参加政治局的工作。
王洪文一下涉足政治局!
而在3月10日已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却没有这份殊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5月中央工作会议还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成立中共“十大”准备委员会,王洪文为主任,周恩来、康生、叶剑英、江青、张春桥、李德生为副主任。
王洪文如此快速“擢升”,意味着毛泽东已把他视为新的接班人!
8月24日至28日,中共“十大”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修改党章报告。大会秘书长的显赫角色是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