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玩笑了,倒是可以把那个在SZ的“豪华VIP倒包案”说说,那个案子,一群大老虎对俩小兔子的战斗,没有悬念。但是那俩小兔子的作案手段,糊弄我们一般老百姓还真很容易奏效,不妨说说,大家以后出门,如果能因此多点儿防范,少受损失,老萨也算积德了。
豪华式抓捕(1)
事情发生在SZ特区成立后第一次全城严打的时候。当时SZ由于发展太快,警力跟不上,出的案子比较多。恰好公安部当时的一位副部长带队全国警界英模报告团经过广东,就被当时的SZ市警方截住了,无论如何请他们去特区走一趟,给新警察们做一点传道授业解惑的水磨功夫。
对于刑事案件,交流经验这种事儿事半功倍。其实不光警察干,小偷也干,在北京当年就曾经有过一次真实的盗贼大会。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宾馆,虽然来的不全吧,但到会的都是各路线上的“朋友”,最后凭“技艺”评比出老大、老二、老三来……
大会的经过是因为有参加大会的老贼被抓了供出来的,不过我没有见到此案的全部档案,具体情节还无法复述,但记得有个描述很精彩:想进门参加大会的,必须过一关——信封里放一张邮票,朝信封上啐口唾沫往瓷砖墙上一粘,你得把邮票拿出来,信封还不掉下来才有资格跟大伙儿称兄道弟。
跟我说这案子的警察,言下之意颇有些怀念,有一次他说过当年那些老贼对技艺是何等地看重,练得好的那食指、中指伸出来都一边齐,中间一点儿缝儿没有,今天呢?偷不着就拿刀逼着人家硬抢!这一行,也没落啦……
言归正传,警察交流当然用不着这个了,连市委领导都来了,那明摆着除了当诱饵什么用也没有嘛……这儿没有SZ市政府来的兄弟吧?
反正第二天才开始交流呢,到达当天老王就随意在公共汽车车站给SZ的弟兄们现场表演了一回,当地的同志问“您说这儿有没有贼?”老王一指:“就那俩,盯着。”
五分钟后两人开始作案,抓回来小兄弟们惊为天神。
特区就是特区,居然给报告团安排了五星大酒店!当时内地的警察颇为艰苦,那几天有一位比老王还厉害的京城捕神,每天晚上都把洗澡间的小肥皂、小梳子、一次性拖鞋划拉划拉打包——那是真没见过,琢磨着带回去给孩子开眼界呢。看到这儿,估计有很多朋友会感慨,而这位捕神确实是一年抓一千多扒窃犯的人物啊,老王是反扒大队大队长,一年才抓几百呢!
第二天早上,吃早点的时候那边的领导同志来了,那就一块儿吃吧。人家开口问经验,说昨天你们怎么判断的?怎么那么容易就判断出俩贼来?
估摸着,这位也琢磨了一宿,很好奇。
SZ的刑警队长是明白人,刚要解释,有一位名捕就说话了:“等等,现场咱们表演一个好了,然后给您解释。您看,那边那俩小子,一准儿是贼。”
另一位名捕点头:“没错,拎包倒包的。”
怎么判断的?等抓住人咱们再说。
这时候就有捕头移形换位,把领导基本挡住了,只留个口给他看。为什么?他棒槌啊,一个不小心大呼小叫或者表情古怪就把人给惊了啊!
再次确认,这儿没SZ市政府来的吧?
说拎包倒包的领导明白,比如你在宾馆,忙着登记,把密码箱放脚边上,往往等你填完表一伸手——箱子没了!那就是被拎包的拿走了。
他们要对谁下手呢?
您看,那个穿花格西服的。
果然有个穿花格西服的兄弟一边打手机一边从餐厅外面走进来,比较醒目的是此人提着一密码箱。
80年代,你提一密码箱,跟在网上发那陈冠希的照片似的,基本就是招狼啊。
那两个被怀疑的,果然若有若无地开始往花格西服那里靠。
但是那个花格西服明显是个老练人,拿早餐的时候都把密码箱夹在怀里,拿了一杯牛奶,一盘面包和火腿肠,找了个敞亮的地方坐下,开始吃早点。
豪华式抓捕(2)
领导说:“他不会下手了吧,好像防得很严啊。”
可不是?那花格西服的姿势很警惕——他坐在椅子上,把早餐放在面前的茶几上,用两脚夹住密码箱,这才开始享用。这怎么偷呢?
老王“嘿嘿”一笑,告诉领导:“他肯定要下手。”
贼的心理和普通人不一样,看中了的东西,就跟是他家自己的一样,不拿,他难受。
何况,这人并不是一点儿破绽没有嘛。
果然,只见那两个贼互相使个眼神,其中一个也去拿了份早餐,一盘面包小吃,一杯豆浆,大摇大摆地朝花格西服那边走去了。
怎么偷呢?就让大家想想吧,该给的条件,我都给了。
套用一句老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角色A,手拿豆浆走到事主身边;脚下突然一绊,得,一杯豆浆全洒到人身上;正常反应;事主会一下跳起来;可能情绪还会非常激烈;两腿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夹着那密码箱,除非他是练杂技的。A赔礼道歉,甚至赔点钱什么的,只要把对方注意力继续吸引在自己身上就行。
好了,这时,角色B从容绕到事主身后,轻松提溜走目标,离开现场。
事件经过简直和这位老兄自己参与作案一样。
拿豆浆的贼,走到花格西服的对面,做出要在同一张桌子上吃早餐的样子,却装作不小心“哗啦”把豆浆洒在了茶几上。
这是个在餐厅经常发生的事情——你别往人家身上洒,那就麻烦了,让他感到威胁就行。
果然,那花格西服是个精细人,发觉不对条件反射地往起一跳,腿分开了,手上还端着牛奶,看身上有没有沾上豆浆。
就他往起跳的瞬间,另一个贼早等在他椅子后面呢,“刷”,把密码箱从椅子底下抽走了。
这边那位还拿抹布擦桌子,给花格西服道歉呢。
其实道歉也没有必要的,本来他就没沾着什么嘛。关键是,这时候花格西服脑子里,有没有沾上豆浆是第一位的,应付此人的道歉是第二位的,吃早点是第三位的……密码箱第几位?早不知道放哪儿去了。
俩贼一分钟以后被捕,过程轻松得很。
人警察早就默契分工了,指挥平远街扫毒的武警部队政委统筹全盘,必要时派人上去帮忙;老王抓那拿豆浆的;一个孤胆英雄抓那提包的,还有一神枪手随时作保护防止有人狗急跳墙啥的;公安部副部长和深圳市委领导一块儿看“热闹”。
抓法就不一样。
老王这边,“哗啷”就铐上了,动作轻柔,那哥们儿愣又走了三四步才反应过来——老王是干便衣的,危险性大,上铐的动作讲究快、稳、准。看过《新龙门客栈》没有?厂公和小鞑子一战,得意洋洋一声冷笑之后才发现自己大腿让人家剔成五花肉了,被老王铐上大体就是这个感觉。
孤胆英雄那边呢?此人是抓毒贩子起家的,硬碰硬,这次也是存心卖弄,上去一拍肩膀:“警察!”
那提包的本能一哆嗦,纯粹巴浦洛夫研究的那啥第一条件反射,“噌”,就向前边蹿出去了——上半身是出去了,下半身——人家早放了一只脚在那贼脚腕子那儿呢,跟铁铸的一样!
于是,这贼就全靠自己的爆发力,来了个漂亮的平沙落雁加饿虎扑食,把地板砸得“咚”的一声!
不用抓了,十分钟能自己爬起来,算他身体好。
这时候,已经有一个全国拥政爱民模范教导员过去了,给花格西服敬礼,礼貌地问道:“同志,您丢什么东西没有?”
……
最后,是督办要案主犯的优秀干警押着俩贼出门的。一出门,俩贼才看见今天饭店前门上头一大横幅,红字飘飘,写着:“欢迎全国干警英模代表团下榻指导工作”。俩贼先是那叫一个后悔,然后那叫一个激动,要不是被铐上了指定是逮谁跟谁要签字的意思:
“出动这么大阵仗捉我们俩,太有面子啦!”
事后,人家领导问了,说你们怎么判断出贼的?我们怎么看不出来呢?
名捕笑了,说这个,和昨天在公共汽车站的案子其实是一样的。
领导回忆一下,说不对啊,昨天下午老王抓的人和这次一点儿都不一样啊。
怎么抓的?
那次,是在公共汽车站上,老王指出两个人来,远远看着,说这俩人肯定作案。
年轻警察就跟了。
那两个人看着也没什么特别。
等车来的时候,大伙儿都往前挤,其中一个也在里面,“哗啦”一下,把一大堆钢镚儿撒在路上了,好像他钱包开线了。
于是,一边忙着捡钱,一边挡人别往前踩,车门前面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中国人爱看热闹,一大帮人跟让人提着脖子似的往热闹处看。
SZ人那时候都实行BP机,挂在腰带上,好的还有汉显。另一个贼就从这一帮人后头开始摘腰上的BP机,一个,俩,仨……等摘到总金额够捕的那个时候,就给铐上了。
表面上看,两个案件很不一样。然而,那名捕说,本质都是一样的——那贼他有贼相——人家上车都看车,他看人,要看人专看PPMM,那是西西河的呆鹅,不用管他,呆完就好了;要看人专看值钱的东西放哪儿,这就是贼相,盯着,一会儿就能抓现行。
酒店拎包的也一样,专看包不看人,您说他能是干什么的?另外,其中一个小子还双手不穿袖子披着西服。披着西服?这什么时髦打扮啊?那就是为了你万一发觉,抓他的时候甩掉了就能跑,您手里会只剩下一件地摊西服的……
哪一行,它都得琢磨。
1 抓闹事大妈
在东四住的时候,翻墙就是派出所——咱当然不会没事就翻进去,那不是吃饱了撑的么?但派出所里边热闹的事儿可见得多了。
1985年5月19日,这日子肯定好多球迷都记得,好像是中国球迷第一次闹事,也是闹得最理直气壮、气魄雄浑的一次。刘心武写过一个《“五一九”长镜头》,纪录整个事件的经过,还得了一个什么奖,可见此事影响之大。
“五一九”之战,说起来当时中国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