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夜间通过那片并不算宽阔的海域又非常容易被水雷(是fw…200和德国潜水艇布下的)炸沉炸伤,损失同样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而海上的巨大损失,也是丘吉尔不顾欧洲中立国全面倒向德国的风险,选择制裁欧盟和禁止战略物资(石油、钢铁、粮食、棉花、橡胶、有色金属等)输入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丘吉尔的制裁大棒一亮出来,北欧三国中实力最强的瑞典就打了退堂鼓,暂时不加入欧洲关税同盟了。因此目前加入欧洲关税同盟的国家就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挪威(吉斯林在法兰西战役后成为了挪威首相)、丹麦、芬兰、波兰、匈牙利、立陶宛、加利西亚…乌克兰、斯洛伐克等十二国。

    由于英国的制裁和封锁,这十二国现在都没有办法通过海运输入物资了。因此德国就只能承担起他们的战略物资供应——用在战前存下的战略储备和从苏联、罗马尼亚、土耳其等资源出口国输入的战略资源供应整个欧洲关税同盟。

    但是这个时空的德国在战前通过苏德合作和易货贸易积攒了大量的储备,光是石油储备在战争爆发前就高达2000万吨(在西线战役中德国还抢到了法国和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石油储备)!

    另外,现在德国每年还有500万吨的合成燃料和十几万吨页岩油的产量。苏联每个月又向德国提供25万吨石油(在巴统事件后苏联减少了石油供应)。而且德国还控制了波兰、西乌克兰等地的油田,每年也能得到七八十万吨石油,而罗马尼亚的大油田眼看也要落入德国之手……林林总总加起来每年也能得到1000万吨以上的各种油料,足够满足德国的战时需求。

    因此,德国现在能够依靠释放战略储备维持欧洲关税同盟各国对石油的基本消费。其他需要从欧洲以外输入的资源,同样可以靠战略储备维持一段时间。

    所以丘吉尔的封锁即使能够搞垮德国,也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而英国自己却很有可能因为德国的潜艇+飞机的破交战术而先一步倒下。

    “完不了的,到时候就是我们就该加入了。”多诺万笑着说,“共和党的初选结果表明,美国人民不愿意看到德国称霸世界,全面介入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在我看来,决定命运的地方不仅仅是那根横在大西洋上的细线。而是德国人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如果德国人得到了足够的石油、有色金属和粮食,我想就算我们加入,也很难把欧洲大陆从他们手中解放出来了。”

    多诺万说的问题其实也是罗斯福和他身边的智囊顾问们的看法。欧洲大陆的工业实力不亚于美国,人口数量又远多于英美,而软肋则是资源短期,特别是石油非常依赖进口,粮食、棉花和有色金属也不足。

    如果德国可以解决欧洲资源供应的难题,那么就算美国加入战争也很难取得胜利了,

    丘吉尔吸了几口香烟,肥胖的面孔上浮出了一丝忧色,他说:“你是指北非和地中海方向上的危险吧?没错,那里非常危险。我们在那里兵力不足,在北非和东北非我们只有大约10万人,其中一部分还是印度人。而意大利在那里很可能有50多万军队,他们还会得到德国人的支援。幸好我们在5月份轰炸了土伦港,让法国舰队暂时瘫痪,至少在未来的12个月内,我们在地中海还能保持制海权。

    另外,德国人在巴尔干犯下的错误很可能会帮到我们。上校,你觉得塞尔维亚人有可能反抗德国的裁决吗?如果他们愿意抵抗,或许可以牵制住德国人的兵力……南斯拉夫毕竟有一支数量比较庞大的陆军。”

    多诺万刚刚造访过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而且还见到了年轻气盛的国王彼得二世。这位国王和南斯拉夫军方以及大部分塞尔维亚人都坚决反对“日内瓦裁决”。

    而掌权的摄政王保罗亲王则左右为难,一方面知道南斯拉夫无力抵抗德国,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妥协路线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他从日内瓦返回之后,他就采取了一个“假抵抗、真投降”的路线。以保卫贝尔格莱德为名,将南斯拉夫军队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调走,然后部署于伏伊伏丁那(那里是贝尔格莱德北面的门户)。同时,他还开始清洗南斯拉夫军队中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名义上是要纯化军队,而实际上的目的则是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划清界限,然后任凭这两个省份自行脱离南斯拉夫。

    “首相,”多诺万皱起了眉头,说,“大部分的塞尔维亚人倒是愿意抵抗,但问题是南斯拉夫所处的位置非常偏僻,它的海岸线在亚德里亚海,那里完全被意大利海军所控制。如果无法得到外部的援助,塞尔维亚人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

    “会有办法的,”丘吉尔狡猾地露齿一笑,他接着说,“我刚刚得到一个非常可靠的情报,那位意大利领袖正在策划入侵希腊。塞尔维亚人只需要忍耐上两三个月,我们就能和他们并肩作战了。”(未完待续。)

第400章 马耳他 一

    “赫斯曼,赫斯曼,赫斯曼……”

    在罗马的君士坦丁门外,不计其数的意大利人喊着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元帅的姓氏,还冲着他和妻子克洛伊以及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伯爵共乘的敞篷汽车行抬手礼。

    “啊,我们现在穿过的是君士坦丁门,历史上有很多罗马帝国的名将凯旋而归时就从这里入城的。我想那时的罗马市民,一定也是这样欢迎他们的英雄。”

    齐亚诺伯爵用流利的德语说着恭维赫斯曼的话,他还为赫斯曼的来访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不过赫斯曼却仿佛不大高兴,从飞机上下来后眉头就微微拧着。根本不理睬齐亚诺,也不看道路两边的意大利群众一眼。

    刚刚替赫斯曼生了第6个孩子(是个男孩,起名卡尔)的克洛伊则忙着打圆场。咯咯笑着说:“我想罗马的市民很快就会在君士坦丁门外,欢迎从北非战场凯旋归来的意大利勇士了。”

    “这样的事情不会很快发生的!”

    赫斯曼突然打断了妻子的话,他气呼呼地说:“如果意大利不愿意听从哈尔德大将的意见,也不愿意让德军加入地中海战场,那么意大利很快就会在北非和地中海遭遇困难!”

    和原本的历史上一样,意大利领袖并不愿意德国介入地中海和北非战场。虽然他在加入战争的时候勉强同意德军在罗马设立南线总部。但是在法国投降以后,墨索里尼就改变了主意,认为不需要德国人的参与,靠意大利自己的力量就能夺取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胜利了。

    赫斯曼元帅现在急匆匆从柏林赶来,就是为了和墨索里尼磋商联合作战的事宜。而在火车站迎接的齐亚诺伯爵却告诉赫斯曼,意大利胜券在握,根本不需要德国的帮助。

    “呃,但这是不可能的,”齐亚诺伯爵笑着说,“格拉齐亚尼元帅(战争爆发时北非意军的总司令是巴尔博元帅,不过这位空军元帅在6月28日被自家人的高炮打死了)拥有25万大军,而英国人在北非最多只有4万人……”

    “是3。6万!有英军第7装甲师和英联邦第4印度师和一些直属部队。”赫斯曼用警告的口吻对齐亚诺伯爵说,“很快还会有一个澳大利亚师开到埃及,格拉齐亚尼元帅需要对付的将是5万战斗力非常强大的英军。”

    “元帅,您把印度部队也算进去了,”齐亚诺伯爵依旧笑容满面,显然心情愉快(可能和巴尔博之死有关吧)。“那些印度人可没有什么战斗力。”

    英军第7装甲师肯定是能打的部队,那是英国在二战爆发前从本土调往埃及的精锐,包括第1皇家坦克团和第6皇家坦克团。而从原来流放罪犯的澳大利亚调来的部队一般也比较能打,澳新军团的战斗力可是出名的强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打出了威名。

    而英联邦第4印度师则被想当然认为是弱旅,但实际上这个印度师里面有许多廓尔喀雇佣兵,他们是职业雇佣兵,都经历过最严格的训练,而且被堪称残酷的纪律约束着,是英军中的拳头部队,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让德军吃过苦头,散漫的意大利人怎么打得过他们?

    不过真正让赫斯曼恼火并且急忙从柏林赶来的并不是意大利将要在北非展开的作战行动——他才不会在乎墨索里尼在北非被英国人打得满地找牙呢,哪怕墨索里尼还要和历史上一样去希腊自找没趣,赫斯曼也不在乎。

    如果意大利人不吃点苦头,怎么会听德国的话乖乖加入欧洲共同体呢?墨索里尼可还在幻想罗马帝国呢!

    而真正让赫斯曼恼火的是墨索里尼居然不顾哈尔德大将提出的告诫(实际上是赫斯曼的意见),忽视了马耳他岛这个堵在******海峡大门口的重要据点——在北非、东非和希腊卖点萌,丢掉几十万能吃不能打的意呆利兵那都无关大局,反正赫斯曼也不赶时间去打莫斯科。但是在马耳他卖萌就要坏大局了。

    可马耳他岛如果像历史上一样被英国人经营成了海上要塞和不沉的航空母舰,那么地中海战场可就要陷入全面被动,以后再想扳回来就很困难了。

    因此赫斯曼在得知墨索里尼拒绝了哈尔德的提议,不愿意出动“宝贵”的意大利陆军去攻占马耳他岛,也不想让德国空降兵出马后。就立即和妻子克洛伊提前结束了休假,从上萨尔茨堡山脚下的贝希特斯加登直接赶到了罗马。

    对于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赫斯曼元帅的到访,自以为是罗马帝国新恺撒的墨索里尼也不敢怠慢,不仅让女婿齐亚诺安排迎接,还亲自在威尼斯宫设宴款待。

    踏着增高鞋还显得非常矮小的意大利独裁者今天穿了一件短袖的夏季军装,带着他那个历史上要被枪毙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威尼斯宫外和赫斯曼热情拥抱,还吻了克洛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