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冲突与变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ion;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1983。    
    政治方面有两个与社会分层有关的指标:权力,阶层意识。韦伯将权力定义为“个人或者群体即使有人反对也要实现其意志的潜力”。Max Weber: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可以看出,这里的权力其实是一种影响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权力,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的支配权力。首先提出阶级意识概念、集大成者是马克思,相关理论对后世形成了深远影响,并引起广泛争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是指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阶级成员资格认可的意识,对于这一共同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为谋求阶级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只有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阶级意识时,才能被定义为一个阶级,即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概念是阶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阶级冲突意识层面上的必要条件。是否存在普遍的阶级意识,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化,我们这里宁愿称之为一种“共同体意识”,是对自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众不同的某种自觉辨识意识。    
    在文化方面,有知识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指标。教育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往往通过其他方面得到综合的表达,如声望、品质素养、职业获得、影响力、共同体意识、收入等。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力量在现代经济中的充分显性化;取代了物质资本而占据社会的支配地位;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赖以生产与发展的经济形态;还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资本的占有者是社会的上层,而知识的占有者成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参见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国内媒体很热衷讨论的话题,有媒体更将中间阶层生活方式渲染得无以复加,提出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①年收入20万元以上。②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③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④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⑤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⑥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⑦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⑧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⑨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⑩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分别转引自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杂志,2003年总第617期,第26、38页。国内学者从理论、实证和经验上分别探讨了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甚至一些官员和媒体也参与其中。这些界定标准借鉴了西方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并没有超越上文所述的内容。其中,有的只是在经验或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有的则进一步做了量化研究。


第一部分:导论经验的界定

    从经验上,比较早进行阶层分析的学者对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比较简单。如有的学者认为中间阶层指“脑力劳动者,即广义的白领阶层”。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有学者借鉴了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以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文化资产占有状况为依据,从理论上将当代中国的中间阶级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小资产阶级。Lichunlin:“The Class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la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 2002; pp91~99。有学者认为市场转型以前,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职工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典型中间阶层,是公有制体制的受益者。在市场转型以后,我国的中间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产业和大城市正在形成年轻的新中间阶层。而且新、老中间阶层的更替速度非常快,作为改革以前典型中间阶层的国有企业职工群体出现整体性衰落。参见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2期。有学者从行业上来划分,认为在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保持传统垄断地位的一些行业从业人员(如航空、金融、保险、电讯、外贸、房地产、旅游、烟草、电力等)与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构成了中间阶层。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载《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这种以行业为标准的划分方式明晰、操作简便,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行业的优势是暂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垄断行业的种类在不断减少,垄断程度也在不断降低。随着国内私营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也逐渐褪去高薪的色彩。其次,行业内部不同职位间的差别是不容忽视的。    
    更多的学者在经验上提出了多指标的组合体系。比如,有学者将所谓的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与一般使用的指标(包括职业、经济、声望和权力),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划分出精英阶层(核心或富裕阶层)、中产阶层、一般阶层和渐进阶层(代价阶层)。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是指在社会变迁中的市场机制、体制改革、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发展潮流等因素。李正东:《试论中国中产阶层》,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有学者将职业分类与韦伯的阶层指标结合,在度量收入、声望和权力的基础上,从高到低划分出上海市区的主要职业类别,分别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包括私营企业主)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职员阶层、商业工作者和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工人、农民,并发现三种指标的内在一致性。其中,管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工作者被认为是当前中间阶层的上、中、下部分。Qiuliping: “A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Social Strata in Chinese Cities Today: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2002。有学者提出中间阶层的界定可以综合考虑六个因素,包括:职业工作方式、职业权力、收入及财富水平、就业能力、消费及生活方式、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3页。而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对“新白领”的界定提出了“三高”标准:高学历、较高收入和较高职位,认为他们是指那些正从事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热门职业,具有高学历、有着较高收入的青年群体。郗杰英:《解读新白领》,载《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6期。1998年在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将研究对象——白领青年界定为在“三高”(高学历、高收入及较高职位)中符合其中二项条件、年龄介于20~39岁、从事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载《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第一部分:导论量化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中间阶层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前到底有多少中间阶层”,成为舆论的一个热点。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许多学者们对此展开了研究,甚至国家统计部门也参与进来。    
    比如,有学者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1年所做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别划分出“职业中产、收入中产、消费中产和主观认同中产”四种中间阶层类型,然后取它们的重叠部分作为中产阶层,并计算出只有41%的人符合完整意义上的中间阶层标准。参见李春玲:《中产阶级: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载《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比如,有学者综合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职业三项指标,并分别量化,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得分界定其所在阶层位置:15分(满分)为上层、12~14分为中上层、9~11分为中层、6~8分为中下层、3~5分为下层(见表1…1)。张建明等:《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新装及其未来发展》,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5月。    
    又如,有关部门在一份抽样调查中将6万~50万元作为我国城市中间阶层数据中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是官方对中间阶层的类似称呼。家庭年收入标准。并预测,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虽然有关部门否认公布过这一数据,但承认“数据是有的,只是没有正式公布而已”。申剑丽:《未公布过中间阶层数据》,载《新京报》2005年1月2日。    
    表1…1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项目评分文 化 程 度大学本科及以上    
    大学专科    
    高中(含职高、中专、中技)    
    初中    
    小学及以下5    
    4    
    3    
    2    
    1家庭人均月收入(按人口五等分法划分)    
    825元及以上    
    625~824元    
    500~624元    
    367~499元    
    0~366元    
    5    
    4    
    3    
    2    
    1职业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与中层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