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第29节:东不压桥胡同1

     

  东不压桥胡同因有东不压桥而得名。东不压桥过去称为布粮桥,桥为东西走向,位于今天平安大街中段地安门路口东侧,东不压桥胡同南口西侧。东不压桥胡同原称马尾巴斜街、马尾胡同,是一条依河道而形成的街巷。  由地安门路口向东不远,就可以来到东不压桥胡同。从位于平安大街上的胡同南口走进去,看到的满是生活的图景。


第一部分第30节:东不压桥胡同2

  胡同的大宅院还是比较多的,据说28号院是詹天佑曾经的住宅,院子很大,非常气派,里面垂花门,亭廊俱全,虽然已经完全成为了普通民居,但豪华壮观的气质仍然隐约可见。28号院和16到20号院都有可能是詹天佑的故居,虽然这院子可能詹天佑本人并没有住过,但无论怎样,历史的表情存留到了现在,那纹理依稀的门墩和满目斑驳的垂花门,都在诉说着各自的感怀。  詹天佑1861年出生于广州南海,大概的位置在今天的广州市荔湾区。他是清朝政府首批选派出国留洋的幼童之一,他于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然后奉召回国。1888年,他进入了中国铁路公司。1905年,清朝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成为总工程师。    

 


第一部分第31节:东不压桥胡同3

  今天的胡同人家还能给你一些文化的指引,而时尚的新人类们却已远离了历史的表情。在街上随便问别人,西不压桥的所在,已经得不到确定的回答,虽然,只是几十年的时间,然而那里现在已是北海后门外平直的大道。  有时候历史总会有不确定性的,虽然仅仅才过去了不到百年的时间。  东不压桥胡同在地安门以东,很曲折,一端已经在平安大街上,朴素的人家与往来的车辆之间只相隔了短短数米,却又是两个不同的味道。


第二部分第32节:棉花胡同1

  棉花胡同形成于明朝,称为绵花胡同,清朝时,改称为棉花胡同至今。棉花胡同多数是墙垣式的门楼,可以看出以前住在这儿的大多还是并不富裕的平民百姓。在靠近棉花胡同北口的地方,有一些旧时商铺的痕迹,虽然砖石的牌幌已经不再清晰,但从它们的建筑形式仍然可以看出往日的喧嚣。


第二部分第33节:棉花胡同2

  胡同中部的66号是蔡锷故居,门楼很普通,不过旁边的古槐却非常引人注目,粗大的槐树远不止百年了,可能也在证明着院子的古老。  蔡锷,1882年出生于湖南农村的一个普通人家,他自幼聪颖好学,13岁便中了秀才。1898年,他考入湖南时务学堂。  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暂时没有暴露出称帝的野心,因而以梁启超为首的一些人士仍然对他抱有了很大的期望。然而袁世凯的称帝阴谋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他修改了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约法》,公布了代表他个人意志的所谓《中华民国约法》,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则出卖国家利益,和帝国主义国家签定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梁启超和蔡锷师生二人因此彻底放弃了对袁世凯的幻想,并由此走上了讨袁的道路。  历史终将是历史,往事被永远与66号这座普通的四合院连在了一起。九十年以前,这院子绝对不会想到以后的发生的事情,九十年前,门口的槐树,也没有现在这般粗壮和挺拔。九十年的时间,使中华大地变了模样,当年的屈辱已是灰飞烟灭,民族的复兴就在眼前。九十年的岁月,换取了一份希望,九十年里的故事,伴随着古老的槐树,继续向前。


第二部分第34节:后圆恩寺胡同1

  后圆恩寺胡同在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元朝时,胡同里曾建有圆恩寺,现在已经不存。后圆恩寺胡同由于在过去的圆恩寺之后,故而得名。胡同西部比较狭窄,而东部则比较宽阔,7号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院内既有传统中式建筑,也有西洋风格的亭楼,中西合璧,非常壮观。在这个院子的前方不远,是茅盾先生的故居。


第二部分第35节:后圆恩寺胡同2

  茅盾故居是一座很普通的四合院,院落很低矮,建筑格局也很一般。  茅盾,原名沈雁冰,1896年出生,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他自幼受到了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以后,他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而辍学,随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并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1921年,茅盾发起并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同年,他还担任了《小说月报》主编。他努力发展新文学,打击旧文学,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1932年,他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子夜》的写作,这部小说以作者深刻的观察和亲历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抗日战争时期,茅盾经西北到延安参观讲学之后,写下的《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更是成为了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白杨礼赞》影响尤大,“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精神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很早以前,就看过依据茅盾先生《林家铺子》改编的电影,若干年以后的今天,虽然没有重看那部影片,但仍然读懂了一种属于文字本身的情感。  一直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当我重读当年的岁月之后,这感觉越发的清晰,所谓记忆,当是生命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36节:府学胡同1

  府学胡同因胡同中过去有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为明清两代学子学习考试的地方。穿过繁华的平安大街,向北走不多远就可以来到府学胡同。由东口往里走去,可以看到很多个各样的宅门,如意门和蛮子门占了多数,保存也还基本完好,门楼上面的砖雕仍然依稀可见。


第二部分第37节:府学胡同2

  府学胡同东口南侧很大一片地方,是过去的段琪瑞执政府。这建筑的存在其实也是在述说着历史,“三·一八”惨案,永远将这片地方印在了中国人的头脑里。  府学胡同西口有文天祥祠,对于文天祥,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那种壮伟的气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祠堂里面的那棵相传为文天祥亲手所植的枣树,其中一条树枝一直指向着南方,其寓意就是文天祥的著名诗篇《指南录》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吉州庐陵人,大概是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南宋末年,国事危急,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朝廷派去和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后被元军扣押,解送北方,行至镇江处得以逃脱,历尽艰险才获南归。在途中,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指南录》。《指南录》是文天祥在出使元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集名取《扬子江》一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


第二部分第38节:府学胡同3

  丹心汗青已是远去的图画,虽然我们仍然把它当作名句传于市井之间,但能够说出旧事本来的也已是不再多见。虽然我们的课本里面有这样的诗词和文章,但内心真正的融合仍然需要年轻一代的心。


第二部分第39节:细管胡同1

  细管胡同大概形成于明代,清朝时称为细罐胡同,建国以后,改为细管胡同。由胡同东口走进去,首先是几座很普通的四合院,一看就是寻常民居式的建筑,再往前,胡同突然变宽阔了些,再向西走,胡同便越来越窄了,两侧的建筑也越来越单调,大多是很简朴的墙垣门。


第二部分第40节:细管胡同2

  田汉故居在细管胡同东口不远,驻足于田汉故居前的时候,看到路过于此的行人,在发现了故居的标志以后,总会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一番,所有的一切定格在那里,纪念已尽于不言中。  田汉出生于1898年,湖南省长沙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30年,发起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这首伴随了中华民族抗日和解放斗争的不朽诗篇,曾经传唱于大江南北,无论是当年的大后方还是抗战的最前沿,都留下过她激昂的旋律。建国以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确定为国歌。  在胡同里的北京五中门前,我停留了很久,看着那迎风飘扬的国旗,眼前的画面和心中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胸中出现的是一种之于历史的慨叹。现代的教学楼里面活跃着的是即将长成的青春,他们可能不会知道曾经的那种躁动和徘徊,其实那景象我也没有亲历的体验,我只是用心去读解文字的记录,以及往事的发生。  那个错乱的年代造就了青年的幼稚和无知,那个时代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旅程,短暂的年代是可以错位的,但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永恒,今天,当所有的一切归于正常的时候,再去体味曾经的发生,应该是出于内心的思考和责任。


第二部分第41节:中剪子巷1

  中剪子巷在繁华的平安大街路北,相传胡同过去有很多家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胡同便因此得名。胡同不是很长,院落也不很多,整体显得很质朴,没有什么大宅门,即便是如意门也不多见。中剪子巷和北剪子巷一样,都是朴实的,里面融合进了很多个生活的元素,美丽依靠在寻常之中。    

 


第二部分第42节:中剪子巷2

  冰心先生曾经居住过这里,当时的宅院现在已经不能确定,门牌早已经更改,过去的14号不知道是今天的哪里。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于福州。辛亥革命以后,冰心全家来到北京,1914年,她考入北京贝满女中,即今天的北京166中学,在学习期间,对理科充满兴趣,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