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野趣随笔-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了好久后,突然听到一阵轰隆巨响,一道瀑布从天而落,激起无数
银色水花,景象十分壮观。顺着瀑布旁的一条陡峭小路爬上去,正是峡谷口,
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小溪从远处婉延淌来。农民说那就是政和打算电站的翠
溪,他又指着溪对面的一片悬崖峭壁,说那也是政和的地盘,他们还打算要
从那里凿一条大水渠引水。要是计划成功,这鸳鸯溪就保不住了!言辞神情
间,流露出对鸳鸯溪的关心热爱,令人不由得不感动。我站在两县交界处,
沉思良久,深深觉得这场争议之难调解了。双方的立场各不相同,而又不肯
让步,难怪乎以前的多次协调无效了。事实上,我们那次的行程既没有调解
出结果,也没有碰到在溪中自由并游的鸳鸯,只在回头时看到,半山坡上有
一个用铁丝网搭盖成的露天鸳鸯园,里边有一个小小的水池,关着好几十只
鸳鸯。可能是刚刚捕来不久,见了人扑扑乱飞,直撞到铁丝网上掉下来。让
人觉得非常别扭。

十年之后,我重去鸳鸯溪游玩。情况已经大变,有一条柏油公路直通
宜洋村,村里有了旅行宾馆。又修了一条较宽的道路到溪边。去的时候是夏
季,山外正是酷暑难当,鸳鸯溪却是绿荫亭亭,清凉如秋。我们顺路而下,
直到白水洋,那是鸳鸯溪水面最宽阔的一段,足有上百米,浅浅的流水漫溢
出满溪的细小浪花,白花花的一大片,游人不少。

这回我没有顺流而下,发现下游水面一直比较宽阔,中间还有一些小
山峰,一些来游玩的小学生爬在上面大声呼喊。回声传的很远。惊起几只躲
在溪旁树丛中的不知名飞鸟。

使我感到,如果一直这么热闹下去的话,鸳鸯还会来越冬吗?不过如
今不要冬季也看得到鸳鸯了。十年前的那个铁丝鸳鸯园依然在,只是更大,
水池里边鸳鸯更多,见了人不惊不怕,只顾在水上悠闲地游着。看来已经习


惯了笼中生活。

至于当年的那场争端,也不知是谁的影响,数年前终于化解了。政和
九层际电站建成发电了,鸳鸯溪也成了闽东北相当热门的旅游胜地之一,每
天都有几十上百甚至游客纷至。因此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双方都从
中得到利益,皆大欢喜。只是来此越冬的鸳鸯越来越少,人们与其说是来看
鸳鸯,不如说是来看鸳鸯溪的风景。不过也用不着遗憾,附近的许多地方都
发现了鸳鸯的踪迹,不仅在屏南的棠口溪,石塘溪,霍童溪,政和的九层际
水库,界溪,以及建瓯的顺阳水库,每年都有鸳鸯飞来越冬。要看鸳鸯不必
都要赶到鸳鸯溪去了。

鲤鱼溪

距鸳鸯溪东面20 公里处的周宁县埔源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仅
长一公里,宽约二、三米,水流清浅见底,十分平缓。溪流虽小,名气却不
亚于鸳鸯溪,它就是鲤鱼溪。

鲤鱼溪是名符其实的。就在那一段短短的溪流中,竟整年漫游着几千
头鲤鱼,有大有小,最大的可达数十公斤重;也有红有黑有青有花,色彩极
为斑烂,与小溪两岸的红墙青瓦,绿树赤石相得益彰。

鲤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淡水鱼。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它的食性很杂,
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特别善于逆流跳跃。又因为有些鲤鱼长大后逐渐变
红变金,民间便有鲤鱼跳龙门化为神龙的传说。至今民俗年画中仍然流行一
个小男孩骑着鲤鱼飞跃的图案。所以鲤鱼又是胸怀大志,顽强进取精神的象
征。而在日本,鲤鱼也是男孩的象征,哪家生了男孩,就要在门前挂出一面
高高飘扬的鲤鱼旗。我想这种习俗大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演变过去的。

关于鲤鱼溪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八百年前的宋代。那时此地还是一片
没有人烟的大森林。有一日,居住在远处的埔源村先人,走失了一只公鹅。
先人到处寻找,不见踪影。

数日之后,正当绝望之际,这只公鹅从林中走了出来,身后还带了一
群母鹅。先人为之大喜,以为这片森林是块能给人带来福气的宝地,于是举
家迁移至些。然而建村之始,小溪水有些混浊,先人恐怕不能饮用,便放养
了几头鲤鱼在溪中。溪中有了鲤鱼后,果然变清变甜,人畜饮用无妨。为了
感谢鲤鱼的功劳,先人相约:绝不捕食溪中鲤鱼。世世代代下来,村民都谨
守这条规矩,视鲤鱼如神明,形成了保护鲤鱼习俗。遇有鲤鱼老病而死,便
将它捞起安葬于溪边大树下鱼冢之中,并施之以祭礼。前不久我到鲤鱼溪参
观,犹见冢前香火依依。

鲤鱼溪的鲤鱼,颇通人性。平时与村民相处,大大小小都很熟悉,你
忙你的,我玩我的,彼此各不相扰。遇有村人洗菜淘米,便自动聚集一旁,
等候可吃的东西;村民每项逢年节或红白宴饮杀猪宰牛之事,也常将残菜剩
饭,喂食鲤鱼。近几年外地游人日渐增多,每来看鱼,喜欢买些烧饼糕点逗
引。鲤鱼习惯了,见有人来,常喜欢跟着人影游动。如有投食,便蜂涌而至,
争抢争吃,憨态可掬。只是这样一来,因为游客太多,它们也就吃的太多,


不少鲤鱼长的太胖,鼓着个圆圆的大肚子。有的糕点中含有糖精和化学染料,
吃了后混身起泡。所以我到鲤鱼溪看鱼时,一个自告奋勇当导游的小学生,
对我说,只能买光饼给它们吃,因为光饼既香又没有化学添加剂,鱼儿爱吃。

为了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村里修建了鲤鱼溪公园。公园里有一
个数亩大的鱼池,池中建有水榭,和一些雕塑。其中令人注意的是一座鲤鱼
仙姑雕象。据说是为纪念鱼王而塑。这头鱼王已有一百多岁,有一人长,几
十公斤重,平时常蛰伏在池中某处,很少游动。旁边常有鱼群围绕。洪水再
大也冲不走。然而前两年的一天夜晚,竟被人偷走了!自此以后池中就很少
有鲤鱼漫游了。村人不胜悲伤,便在鱼王常居之处修了这座塑象。至今偷盗
鱼王的人仍未查出。但我想这个财迷心窍丧失天良的鱼盗将会受到永久的咀
咒。

鲤鱼溪公园里还有数处景观。除了鱼冢外,还有孝子坊,林公宫,郑
氏宗祠。郑氏宗祠风格很独特。外观造型如同一只停岸的大船。祠内陈列着
历代留传下来的上百个祖宗龙头牌位和各种功名匾额,柱联。我走进去看时,
深为里边的金碧辉煌所吃惊!祠堂的前边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粗的大柳杉,号
为“灵樯”,树皮斑驳,枝叶苍劲,高耸云天,已有一千多年树龄。给宗祠
增添了一份沧桑感。据说,这座宗祠是福建现存最完好的宗祠,保留了许多
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

联想到村民对鲤鱼溪的保护,令我不由对埔源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导
游孩子告诉我说,曾经有人出价十万要买一块林公宫里的宋代碑刻,但是被
村长断然拒绝了。村里老人告诫后代,再多钱也不能出卖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看来他们无论对于自然还是历史,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意识,
在当今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的风气中,显得特别可贵。埔源人
保护的不仅是一条鲤鱼溪一座宗祠,而是一种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传
统,一种人类得以代代相传的精神。

离开鲤鱼溪的时候,我特意观察了一番周围的环境。我发现,四边的
大山上植被相当薄弱,只有一层浅浅的绿色。走近了看,长着一些低矮的松
树,根本没有象样的大树。

再仔细看,此地的山坡表土十分稀薄,只有浅浅的一层,不少地方露
着峥峥岩骨。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树木要长成材,该要有多少年的努力?
以前这里山上森林很茂密,有许多大树的,但是58 年大跃进时基本砍光了,
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一带成为福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此后虽然多次造林,
特别是近年来花了大力气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恢复
元气还要相当一段时间。还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小心保护脆弱的山林。由此
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早就大张旗鼓地弘扬埔源人保护鲤鱼溪的传统
习俗,将这种精神推而广之,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不会被破坏的这么严重。
可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护鲤鱼溪被某些权威人士视为封建迷信,竟
还有人将溪中鲤鱼烹而食之!鱼固当食。不亦悲乎?但愿我们能够真诚地接
受教训,不再重演这种历史悲剧。

武夷山之恋


在祖国的众多大山中,武夷山只能算是弟辈。他远没有喜玛拉雅山雄
浑冷峻,比不上昆仑山磅薄气势;不如泰山高大,没有黄山奇险;然而他却
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当之无愧地耸立于名山之列,使我永远对他怀着一种特
别的迷恋。

我从小生活在棉田和芦花沟交错的苏北平原上。先辈们世世代代守着
那块带碱的黄土地,很少出远门,对山几乎没有认识。若干年前,我从闽北
山区回家乡,一位做木匠的老前辈,极认真地问:山是不是象个“人”字?
树长在山上是不是象棉花长在田里?当时我对这位前辈的无知感到好笑,今
天回想起来就理解了。其实就是见多识广的城市人,对山又有多少了解?山
对远离他的人们,总是蒙着一付神秘的面罩。正因为这样,我在孩童时代最
渴望的一件事,就是到南通的狼山玩。想不到狼山没去成,却阴差阳错来到
了武夷山。那一年,我小学刚毕业。当我随着京福直快列车进入闽北境内,
第一次看到莽莽苍苍的大山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情不自禁唱起了
电影插曲:“一座座青山紧相连”。那一夜,我趴在车窗上,反反复复地哼着
那首歌,直到下车为止。

从此开始了山区生活。初来乍到,我对周围的青山满怀向往。安顿下
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山上玩。母亲忙于生计本无空暇的,经不住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