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八)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主讲人简介: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
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内容简介:
贾元春,《红楼梦》里一位特殊而神秘的女性。她虽然只正式出场一次,却成为牵动贾府命运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她虽然贵为皇妃,却最终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有关《红楼梦》的四条最难破解的不解之谜,有两条与她直接相关。为什么在贾元春的身上有那么多的谜团?曹雪芹究竟要通过贾元春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尽管《红楼梦》的第五回,通过判词和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有所暗示,但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大相同。比如对贾元春的曲《恨无常》,红学界的看法就不太一致。这首曲的内容是这样:“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尽管由于流传的散失,我们无法看到《红楼梦》在八十回之后真正的原作,不过通过贾元春的《恨无常》曲,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那么,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著称,擅长设置大伏笔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设计呢?元春惟一的一次公开亮相也就是省亲的时候,会不会透露什么蛛丝马迹呢?
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贾元春最终惨死的结论。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书,八十回之后究竟会怎样描写贾元春死亡的详细情况,我们终究不得而知。贾元春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她的死因会是什么?她真是被人害死的吗?害死她的人又会是谁?这其中的林林总总与清朝的政治时局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在经过上述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之后,刘心武先生即将做出他的大胆推测,破解出贾元春的死亡之谜。
全文:
(贾元春,《红楼梦里》的一位特殊而神秘的女性,她虽然只正式出场一次,却成为牵动贾府命运至关重要的人物,她虽然贵为皇妃,却最终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贾元春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她的死因会是什么呢?她真是被人害死的吗?害死她的人又会是谁呢?她的死亡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而又扑朔迷离的过程?多年从事贾元春原型研究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继续他的贾元春原型考证,对贾元春的死亡做出全新而大胆的推论。)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分析了判词里面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了。现在我们就要把第五回里的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曲再探究一下。因为判词和曲的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尽管红楼梦的第五回通过判词和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有所暗示,但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大相同。比如对贾元春的曲《恨无常》,红学界的看法就不一致。这首曲的内容是这样: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又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这首曲有一个曲名,叫做恨无常。大家想一想,关于秦可卿的曲名是什么呢?是《好事终》。关于贾元春的这个曲名,他把它命名为《恨无常》,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我在前几讲里所说的那个因果关系。秦可卿和贾元春是扯动贾家命运的两翼。秦可卿好事终了,很快贾元春的好事就来了。但是贾元春的最终命运仍然不好,所以叫《恨无常》。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这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什么叫无常啊?各种状态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状态不能持久,当然挺不错的。但是贾元春的悲惨命运在于她的好运并不持久。所以她所谓《恨无常》实际上也等同于《好事终》。曹雪芹在营造这些红楼梦曲的时候颇费苦心,这首曲全文如下: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前两句我觉得跟秦可卿的曲名挺对梭的。你把秦的《好事终》的曲名挪到这儿来,我觉得挺恰当的。“荣华正好”结果“无常又到”。“无常”既是意味着一个事情不稳定,经常变化的名词,同时在中国的过去社会里,它又是一个特指。无常就是催命鬼,一个人死了下地狱的时候,牛头马面来了,无常来了。所以说无常又到。既是表示说没有想到的一个变化又来到了。也意味着去勾你下地狱的无常鬼又跑来了。所以只好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她“二十年来辩是谁”多费心思啊。向皇帝效忠,苦心经营的一个情况,而且很可能还怀了孕。因为“榴花开处照宫闱”。连石榴树都开花了,如果结成果子的话,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但是,她“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注意她不是在病中死亡,是突然死亡。一个人眼睁睁的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时候,“把万事全抛”就说明是非正常的死亡。
如果大家对我的解释不服的话,请读(或者请听)。警幻仙姑让歌姬们所唱出的下一句: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句话很恐怖。有人跟我讨论说闹半天,她也是上吊死的呀,她的死法和秦可卿是一样的呀。他很感叹。但是我现在要郑重告诉你,她的死法和秦可卿是有区别的。秦可卿是自己上吊而亡,是“画梁春尽落香尘”。而贾元春是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她很可能是被别人缢死的。被别人用玉帛,绸巾绞死的。而且在这过程当中非常痛苦。她的“芳魂”是荡悠悠地一点一点地归于消失,非常悲惨。她的死像比秦可卿还要惨。她死在什么地方呢?《恨无常》曲交代的非常清楚。是像高鄂写得在凤藻宫吗?并不是。叫做“望家乡路远山高”。这样来写元春之死。它指的还是死在荒郊野外,死在不但离她的祖籍金陵很远,而且离她平时所居住的凤藻宫也很远的一个地方,当然离她父母所住的荣国府也一样的远,是一个路远山高的地方。她和秦可卿又有类似的地方。秦可卿上吊以后,(鬼魂跑去)给凤姐托梦。她在芳魂荡悠悠的时候,她也向她的父母也托了梦,或者起码是她的阴灵想托梦,想表达一个意思。这一点在《恨无常》曲里面写得很清楚。“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说明她也是托梦。但小说在八十回内没来得及写到她的死亡。八十回以后曹雪芹的原笔我们也无法看到。她在梦里和她的父母说什么话呢?想表达什么意思?
她说“儿命已入黄泉”。这句话更确定她死亡了。如果说“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并不足以说明她的死,那么这句话就太清楚也不过了。她发出一个什么样的惨痛的警告呢?她说“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天伦”就是她,向她父母的一声呼唤。当然也不仅是父母了,一说天伦的话,所有的亲族它几乎都可以包括在内,即贾氏家族。“须要退步抽身早”从哪儿退步,抽身?就是从“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这种皇权斗争的格局里面来退步抽身。当然这种劝告估计起不到作用。因为像小说里面所描写的四大家族,像贾家这样的贵族家庭,尤其是这个家庭里的一些主要成员。他们是不太可能真正从权权力的角逐当中去退步抽身的。因此,整个笼罩了《红楼梦》的悲剧根源也在于此。
(尽管由于流传的散失,我们无法看到《红楼梦》在八十回之后真正的原作。不过通过贾元春的《恨无常》曲,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