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学文献专业的,我学的就是如何整理文献。毕业这五年,包括北师大,包括原来启功先生的研究生要做子弟书的论文都来找我。我们要做子弟书研究,图书馆没有什么相关资料,很少。我们的老师说,北大有一个本科论文,你们可以看看,很有研究价值。而且我这个论文,因为电脑坏了,没有电子版了,只有一份打印出来的文本在我手里。他们先是去北大图书馆找,但是本科论文图书馆不收;又去中文系找,中文系搬家,很难翻,所以给他们拿不出来;他们后来都找到我,把我这个本子复印,然后再还原本给我。包括北师大的,包括北大自己的,包括其他学校的,都有来找的。
到现在我都很感慨,当初没能继续把学问做下去。我记得我的指导老师,也是我们系的副主任,跟他自己的研究生说,徐德亮这个孩子缺人点拨,如果点拨点拨,在学术上会更有更大的成就。他问我:“你为什么不考研?”我说:“我英语实在是不行。”
做不成学问,只能到社会上混。可是习惯于啃书本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得很好,尤其在毕业头几年,工作不顺,更觉得在北大念书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正文 北大出来个说相声的(4)
2010…3…6 10:39:02 本章字数:1581
有一次下着大雪,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北大三角地,当时已经放寒假了,也没有什么人,一盏昏黄的小灯照着空空的路,当时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我对北大的感情如此之深,使得我一直想回去一趟。所以2006年6月8日我在北大举行了一个专场演出。我演四段,第一段是我写的《西江月》,是我重新创作的,传统相声里也有《西江月》,但我这个只不过是用了原来的一个名字而已,连梗概都完全不一样了,这其实也是剧场宣传的需要。王文林先生现在是我的固定搭档,是相声界的一个奇人。
第二段我和张文顺先生合作《进化论》,在网上有网友说这是德云社新相声的代表作。代表作不敢说,但在德云社的创作方面可能是比较品牌的一个东西。
第三段是我和 波一起合作的一段,叫做《黄鹤楼》。这是传统的,而且我们基本不改。《黄鹤楼》可能更火爆一点,我平时相声唱得不多,这个里边有些唱,这段是很见工夫的段子。这种节目在内行叫做“模子活”。演对了就对了,如果演不对就错了。你演对了,才可乐,而且凡是说相声都会说这一段。有人说,徐德亮就靠写新词,那我就说个老的你们来看看。因为你受过那么大的罪你才敢说这么大的话。因为我从小学这个,我十一二岁就在庙会上说相声,这跟剧场感觉还不太一样。庙会上人家上一场都围着人,你一上场人都走了。一般人你没有这个经历,你不知道怎么练基本功。包括打太极拳也是一样,这个太极拳要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实战性在哪?老师也没法儿教,就得在台上练。
我的第四段是跟德纲一起合作的节目,也是一段新相声,叫做《我的大学生活》,当代大学生的相声。我听说现在北大已经反响很大了。
进北大,应该说有压力,但是我不怕这个,因为我比较有信心。北大学生见多识广,而且是很敢于或者是很善于为难你。北大是兼容并蓄的校风,它对于任何东西都可以吸收和容纳,但是它不能容纳浅薄,不能容纳胡闹。
比如讲座,今天上来一个人说我是女权主义者,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同学们会很爱听。第二天换一个人说女权主义是不对的,又讲一番道理,还是会有同学们认同你的观点。但如果你上去胡说八道,那就会把你轰下去。再有名的教授去讲,也会遇到学生提问,可能会比较尖锐或者是比较刻薄。克林顿去,照样也会有学生给他提出问题。
这是北大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因为和北大的校风紧密联系在一起,你永远有表现自己的权利。
这场在北大的演出我是很想安排一个和学生们互动的时间段,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不了。因为毕竟学校里的演出和社会上还不一样,学校里可能最晚就到10点。因为我要请那么多教授、老先生等,他们坐不住。第二,宿舍楼,11点就关灯了。我们在天津演专场,天津人民体育馆,3500人的剧场,郭德纲翻了27个,最后12点多散场,3000多人出来以后,大街上没有车,在大街上等出租,这种情况在学校里绝对不可能出现。
其实我有很多的心得,包括这几年在社会上混的这些经验。北大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想做学问,后来做不了学问了,只能去社会上混。可是在社会上怎么去混?怎么在保持独立的品格的同时挣钱养家?
当初在学校的时候,我也有点另类,但是还好。因为我们毕竟在中文系,系里这样的人很多。我的一个师哥,也是中文系的,在北大里永远是一袭长衫,写传统诗歌,《中原音韵》他能倒背如流。他到这种程度,像我们北大的,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这些人,这样的人很多。而像我这样专门投身去做一个演员,这就不多见。其实是没得选择。我从小入了这行就出不去。我们叫上贼船,你是这行人了,你想出去出不去了。从小就这样了,你这辈子都出不去了。其实我原来很想当一个文人,后来在社会上混,觉得文人不行,养不活自己,当商人,其实发现骨子里还是艺人。
正文 北大出来个说相声的(5)
2010…3…6 10:39:04 本章字数:1831
四
说起德云社,肯定离不开两个人:第一个是我的恩师张文顺先生,再一个是红得像酱豆腐一样的师哥郭德纲同志。先说师父,我师父身体确实成问题,最开始是食道癌,老先生非常的开朗,我们要去看他他不让,给我们打电话说在医院呢,排一个医院的戏,演一个病人,拍完戏就好了……很幸运的是他的癌症好了,恢复了一段时间的演出,又在小肠发现了一个瘤子,幸好是良性的,治好了之后还疼,最后查是神经根发炎,治好了后又和李根表演,但后来又不行了,嗓子哑了……
张先生对我的教诲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句话——学艺先做人,人多大艺多大。另外一句是这句话引申出来的——你就是一个硬中场儿。人做到什么样,艺就什么样,光死练不行,要做人,要学会磨炼。另外一个是从各个方面来说,你要把一场相声的中腰角色扮演好,你这段的时候观众不会出去上厕所,你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你不要以为“我怎么就不成角?”,因为你没有这个天赋。就像你是吴孟达怎么就成不了周星驰呢?一定和周星驰在一块才是吴孟达,如果单拿出来就不是吴孟达了。当时这话是一盆冷水,但是现在想起来让我平静了很多,让我客观地面对很多事情。我师父给我的影响很大。
我经常被师父批评,偶尔得到过师父的鼓励。其实我师父还是批评多,鼓励很少,所以还是对鼓励印象特深刻。一般这一段下来,师父不说你,就算是凑凑合合过关了。有的时候下来说这个不能这么说,一两句,很少有表扬。但是有一次我说《大保镖》,下来之后,师父说行,有点意思,现在北京说《大保镖》的未必有几个说得过你。以前从来没表扬过我,而这一表扬就是这么高的评价,当时我美了好几天。
再说说德纲,我的亲密战友。同甘共苦十多年,一起见证了德云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挣扎求存,发展壮大。每个人对郭德纲的评价都不一样,他是争议最大的一个相声艺人,但很多人是站在圈外指手划脚。
我和郭德纲在一起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在我看来,德纲是一个非常有性格和非常能吃苦的人,这两点加上他的天赋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就。在不远的将来,我认为他还会更加辉煌:第一,他是一个非常性格化的人,喜怒形于色,我们说相声的一般是好好先生,“哈哈您好您好”,但他不是,所以他才会说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这种节目,骂人骂得狠,自然被人骂的机会也比较大。很多人说郭德纲是为了炒作,其实真不是,他在底下跟我们说的比在台上说的狠得多,完全是内心的流露,他很恨这个,为什么这么好的艺术没人继承,那些吃着国家饭拿公粮的人,占着那么好的资源不多挖掘一些传统相声?第二,从他的演出可以看出,他的相声风格和任何人都不一样,他如果学别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火。咬得住牙,包括当年他从天津一个人杀到北京,在茶馆里和我们这些人相识,后来大家一起建立德云社,一起在剧场演出,这一路走过来,他是很苦,非常苦。包括从练功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问我说你们说相声、唱戏的怎么对自己这么狠啊。这是从小练功养成的习惯,你去压腿、抻筋对自己不狠不行,他的嗓子是天赋,但是也是练出来的,早上起来喊出来的,对自己不狠的话,贯口就没有那么厉害。
郭德纲受人非议比较多。作为他的好朋友,我看得很明白他的缺点,比如锋芒太过,比方说太过于直露。这是他的缺点,但是想想他如果改掉这些毛病他还是郭德纲吗?如果他不说相声五十年的问题,不骂相声,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他。
很多人都在说,德云社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实还是二八定律,网上传播和剧场演出占八,但是起作用的恰恰是二。因为德云社从一个人给一个人演到非常火爆,我是亲身经历者。我们在剧场演出的时候,在论坛上在网上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小的,但是剧场演出是一个平台。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没有这个平台,但是现在有了,会有人录音,然后往上传,但是当时这个受众有多大呢?我现在很不保守的估计一下,5000人。但恰恰是由于这个互动,我们在网上能看到观众的心理,我们跟观众聊,改变我们的演出形式和节目质量,一步一步提高,慢慢在这5000人中越来越火了。这5000人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