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鲜猫屎(徐德亮)-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复了一百遍,也早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而它们往往都是错的。如果孩子不自愿,老师也可以用监督或体罚的形式逼他百分之百用心来完成。

我从小写欧体字,按老师的要求一板一眼地临帖,但后来很多年忙于俗事,没有踏实下来练过,但是功夫还真没搁下,近年来专心写字,现在是从欧入颜,主攻颜体的勤礼碑、赵体赤壁赋和小楷的一流妙迹灵飞经,平心而论,虽然还是小孩字儿,但也长进了不少。说句老话,是“开窍”了。

有幼功儿的人有基础,但往往很难开窍。因为小时候按老师的要求一板一眼地学,基础容易打得牢,但也容易学得死板——相声也是如此,往往“娃娃腿儿”的老艺人都死抱着“师父教的”不放,一字一句,不敢越雷池一步。内行一听,真规矩,真地道。但观众一听,怎么不可乐呢?

因为老师教的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打牢基础,必须有幼功儿,要有下死工夫的过程。但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必须从“帖”中脱出来,往往这个过程更艰苦,更看天赋。老书法家说,要以一百分的努力“进帖”,更要以一百分的努力“出帖”,否则你就算写一辈子,也还是学欧阳 学颜真卿,不是写自己的字,达不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能“进帖”的人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

书法如此,相声一样如此,你说得和老前辈的录音完全一样,功夫是很纯,但是在剧场里一分钱都不值。非要把语言风格变成自己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幽默,这才算是“说明白相声”,才算是开窍。

说了半天,都是讲道理,而且越说越变成了讲相声理论,离书法越来越远,还是说点儿练书法的乐事。

有一段时间天天把写的字照了照片,往博客上粘贴。一般都是这样的情况,越是水平差的,越是有一点儿进步就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大家都知道。水平高的,反倒没那么大的兴趣了。就像我上大学的时候,天天就像长在足球场上一样,但实际踢得臭不可闻。

在我的带动下,某才女也重新练字,据说也很多年没动过笔了,但是一写之下,令我瞠目。都是小时候在少年宫学的字画,怎么功夫就差得这么多呢?

人家是欧柳颜赵不挡啊,每个体还都像模像样的,据她说小时候学老师就是换着教的。而且人家还是有功夫,半天,写了好多,看照片各体都有,用笔有力度,各派的要领都抓得不错。才半天她就写了好几篇,由此可见,她写的速度比我还快得多,真是没天理啊!

正文 舞文弄墨(2)

2010…3…6 10:39:47 本章字数:1586

我写我写我写写写,我还就不信了我。我坚信她这是剑宗,我那是气宗,我那是厚积,等待薄发……

自从我恢复练书法以来,忽地又迷上了刻印。

书画印自古不分家。但是现在社会上书画班极多,但教孩子治印的却很少。我从小学书画,虽然中间由于考学等原因,把功夫全然搁下,但是现在重新拣起来,由于有一点儿“幼功”,到底还是比较方便。但是现在要学治印,却是一穷二白,没丝毫基础。不但没基础,反而还有障碍——其实我小时候也是要学治印的,刻刀和印石都买齐了之后,第一刀就划伤了手,血流不止,从那之后,那几把刻刀就永远地封存在我的抽屉里了。

现在迷上刻印的原因,却并不只是因为“书画印自古不分家”这一句话,恰恰正是因为从来没刻过,才想去刻,人有的时候会忽然想去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寻找那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从来没有感知过的乐趣——就像我上大四的时候,忽然迷上了经济学;在报社上班的时候,忽然迷上了弹琵琶;在网站做无线的时候,忽然迷上了星相学;当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忽然迷上了心理学一样。

但是我没长性的弱点让那些学问都紧闭自己的城门,只让我在护城河边上溜达一圈。但是我对治印的兴趣,似乎来得很突然,而且很强烈,我相信这是一种缘法。

有一阵在杨村拍戏,镜头很少,同去的人都在片场待得很无聊,唯独我,抱着《篆刻技法》、《青少年篆刻五十讲》等书看了好几遍——那些书都是小时候治印半途而废的遗迹,在我的书架上放了20年——而且越看越入迷,越看越想练,常常凭空手做刀,研究“冲刀”、“切刀”的刀法,让周围人觉得我在看什么武功秘笈。

兴趣的力量是无敌的,这有点儿像当年我一个中文系的同学。此公精于计算机,大学时,我们上计算机课,学WORD还学不明白的时候,他就已经自己研究C语言了。据他说,在286时代——那是偶尔上机房还要穿鞋套的时代——他几乎没踫过电脑的时候,就已经天天拿着本电脑教程凭空想象,一个小程序一个小程序地写。此公后来去了微软,做一个和中文不太沾边的但和他自己的兴趣完全吻合的行业。

在杨村看书看得难忍,一回北京,马上杀奔琉璃厂,买了刻刀、石头、砂纸等物,待回到家里真一下刀,才知道难度有多大,虽然石质是最易初学者上手的普通青田石,还是觉得硬,一刀下去,歪歪扭扭。书上写的起草印稿的反写法、水印法等都看得很熟,然而真等动上手了,摹写,下刀,一个多小时之后,第一方印刻完印在纸上,才发现完全是反的(因为在石头上的印稿写成正的了);磨石头的方法也记得很清,但真开始磨的时候,新买的几块石头都被我磨成了“斗拱飞檐”。

事非经过不知难,而且,万事开头难,过了两天,我已经开始摹汉印。汉代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后世篆刻家无不以之为学习典范。清代大篆刻家钱松曾摹刻过两千方以上的汉印,可见摹刻汉印对于学治印有多重要。我喜欢一枚印文为“军司马印”的阵亡将士遗印,看着它,仿佛闻到了硝烟的味道,铁马金戈,灰飞烟灭,江山千古,而带着这枚印的那个万里赴戎机的征人,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尸骨无存。

但我还是选了一个汉私印来摹刻,印文是“苏冰私印”,也就是说,它的主人,是一个叫苏冰的人。我选它,除了因为它横平竖直,章法严谨,更因为苏冰这个名字好听。

当然,苏冰这个名字虽然非常冰清玉洁,但是很遗憾,它肯定属于一个男人。虽然他叫“冰”,但很明显,修都江堰治水的李冰也叫这个字,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名垂历史的男人。

刻了七遍之后,还是没抓住要领,有的时候好不容易觉得印文写得还行,一刀下去,就刻歪了,又要磨掉重来,气死活人。我在博客上写“苏冰,我还就不信了,就拿你当一个女人,一定把你搞定,哈哈哈哈!”——基本上有点儿神经病了。

正文 舞文弄墨(3)

2010…3…6 10:39:49 本章字数:1257

刚开始迷上治印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先刻印,再练字,以划破手为分界线;划破手之前治印,之后写颜体。某天晚上刻了半天没划破手,直着急——基本上就是神经病了。

不过,喜欢一样东西,到神经病一样的地步,就算以后变心了,也算十分美好的回忆吧。

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笔底有清风。每晚演出归来,就已经十一点多,或香茶,或小酒儿,铺张宣纸,写字,基本就是我后半宿的固定工作。那日练字练到想吐,拿笔无聊地在纸上瞎划拉,忽然发现有点儿画兰花的感觉,于是不安心练字,画了张画。那是两只螃蟹三只虾,画完了,自我感觉还比较良好——因为是小时候学的,居然到现在还没忘记怎么用笔,也算不容易。但看了半天发现,虽然我是按照小时候学的齐白石老先生的方法画的,但现在看起来,怎么看怎么像是儿童画。

于是,在画上题了几个字:“齐翁之笔墨开一代大写意之风,然后人死学,终成儿童之画矣。而余生鲁钝,死学犹然不似,深可叹也”。

仔细想想,还真不完全是自己画不好的问题,君不见所有教小孩画画的班儿,都是教的这种儿童画式的国画。画螃蟹都是三竖笔就是背,两块墨团就是蟹螯,小孩用笔熟练点儿的,画出来和老师画的没什么区别。

齐白石发明这种齐派的大写意,无比伟大,无论是虾米、螃蟹,还是牵牛花、小燕子,都是几笔就完成,高度概括。但是如果死学这种画法,个人认为就算不是一分不值,也没太多的价值。就像周信芳发明了麒派的唱腔,以沙哑的嗓音书写一种来自上古时代的苍凉与厚重,与以往的任何京剧流派都不同,很伟大。麒派的后辈学生学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学得像——但他们也不明白,就算真学像了,也没想象中那么值钱。

可是估计我这辈子也开创不出一种新的画法,只能老是学别人,而且花一辈子工夫学都不一定能学像,这事真的很让我郁闷。

因为按说相声的经验,让我知道流派的风格和技法不是自己追出来的,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再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结合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不是自己想搞出一个新的来,就能搞出来的。

从小下苦工夫学相声,又在小剧场说了十五六年,现在才刚刚发现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和其他人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可是画画呢,素描又差,油画根本不会,传统功底基本没有,速写平生就画过不到20张……看来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大发展了。再开创一个画派的事儿,就留给其他革命同志干吧。

虽然这么说显得很大功无私,但还是很郁闷。不过唯一让我欣慰一点儿的是:我的字画完成之后,都是用冰箱贴贴在冰箱上看的,那两只螃蟹和三只虾,刚往冰箱上一贴,就被我的爱猫小Lucky飞身一跃,在跳上冰箱的时候毁掉了。我自欺欺人地想,肯定是我画得太像,让Lucky当成真的海鲜了,哇咔咔咔。

那小厮站在冰箱上,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