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学目的,也超出了传统儒家对无道君主的批判范畴。他的思想已突破传统的政治框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今天所见到的《明夷待访录》已非全本,当初刻印时,因封建专制的严酷,已有删削。书出之后,在清代长期被列为禁书,直至清末梁启超等人倡导变法改良,才将其作为宣传民主思想的重要文献广泛传播,使之焕发了光彩。
第六部分《古文观止》观不止——吴楚材、吴调侯
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随着岁月的消逝,由当日的不能甚解到若有所得,由强记死背到豁然而悟……直到今天,这些前人集智慧的大成的好书,始终引导我,鼓励我!是良师,更是益友!……让我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我常常想:中国人拥有这样巨大的智慧宝库,实在应该引起全民共识,去珍惜研究!
———台湾著名画家、作家梁丹丰评《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文人吴楚材、吴调侯联手选评的12卷《古文观止》,自其行世以后,翕然风靡,为人乐道,其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学者陈文良先生系统地考察了《古文观止》长盛不衰的技术因素。他提出,首先是编者为该书所选的文章,全部是经受了时间检验和文人衡定的“名篇”。所谓“名篇”,起码是经过宋、元、明、清,特别是明代至清初数百年间许多知识分子、读者、编选者、书坊出版者所共同筛选认可的作品,而不是受某些人主观认识支配的产物。第二,编辑选本必须在容量方面照顾到多数读者能够通读,中型选本最容易流行的原因就在于此。第三,作为普及性选本,入选的每一篇分量不能太重,以便读者一次起码能读一篇。《古文观止》所采用的就是这种编选方针,对有些篇目采用了“节选”的办法,这也是它成功之处。第四,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说,必须带有较广泛的实用性。《古文观止》的入选篇目大多条理明晰,辞藻华丽,可以供科举士子揣摩、仿作,特别是用到对策和日常应酬性文章中去。
“康熙二吴”的《古文观止》约编成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以前。此书没有叙述其成书渊源和选评例则,只有其族先辈吴兴祚写的序,据吴兴祚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调侯为人“奇伟倜傥,敦尚气谊”。序中交代了成书的因由:“今年(康熙三十四年)春,……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阙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缘,我们今天才得以获读该编,否则恐怕早已湮没绝灭于乡野之间了。
《古文观止》全编12卷,选材上起东周,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鄙》一篇首领全书;下迄明末,以张溥写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五人墓碑记》押卷。先后以“周文”(卷1至卷3)、“秦文”(卷4)、“汉文”(卷5至卷6)、“六朝、唐文”(卷7至卷8)、“唐、宋文”(卷9至卷11)、“明文”(卷12)为序次,凡选入220篇,各体各派略备,繁简选辑颇当,评点注释适中,长期被人们作为浏览中国传统散文的规范读本。流播所及,脍炙人口,鞠育了近30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
《古文观止》中的选文和评点共同体现了二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观念,形成二吴选、评古文的几条原则。首先以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首篇《郑伯克段于鄙》以孝涕为中心对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倾轧进行批讽;次篇《周郑交质》以信与礼为旨,讥讽周平王与郑庄公互相交换人质以取信于对方,却不以信礼为本,反致关系恶化。《古文观止》如是开场,鲜明地表现了二吴的道德好尚是儒家的道德。其次是以人的真情真性为原则,二吴多选体现作者真性情的散文,自己常常为之感动,使其评点也能感人至深。他们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二吴以自我的性情感受所选的文章,也是希望以所选的文章去打动别人的。再次是以文章的婉转奇妙、意韵深厚为准则。二吴好文章的奇妙,如韩愈的《祭鳄鱼文》、苏轼的《方山子传》、刘基的《卖柑者言》都是作意出奇之文,令人读来顿生诧异。而且二吴所选文章不在乎篇幅的长短,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他们评说“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真所谓能文者善品文啊。
《古文观止》在选目上到明清之季嘎然而止的缺憾,给人们意犹未尽之感。要阅读明清之交以迄后来的散文,就只得另外披沙沥金了。20世纪20年代初,王文濡从“数百名家、数千佳文”之中淘选170余篇,编为《续古文观止》,1924年印行于世。此书在选目上扩大到了为吴本所不重视的论、说、序、跋、记、赞和墓志、碑祭文等普通文体,以便于读者举一反三;对于入选文章的作者,一一简介其生平于卷首,以帮助读者知人论文;此外,王氏还大胆地将当时在世的大家名构一并采入。王文濡自己在《凡例》中声明:“本编继吴氏而编,故名《续古文观止》。凡已读《古文观止》者,得此编斯成完璧。”
第六部分清末谴责小说
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蚊;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章》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老残游记》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失利、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系列巨大的变故,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作品,文学史上把它们别称为“谴责小说”,代表作家有李宝嘉、吴沃尧、刘鹗、曾朴。
李宝嘉(公元1867年—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少有才名,擅长诗赋和八股文,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却始终考取不了中举,先后在上海创办了《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几种报纸。除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还作有《文明小史》、《活地狱》等长篇小说和《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共60回,作于1901年,书未完稿作者就病故,最后一小部分是由他的朋友补缀而成。小说的结构由一系列彼此独立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写到的官,各种身份进阶,文的武的,无所不包。凡是沾一个“官”字,作者都叫他们显出丑陋原形。
吴沃尧(公元1866年—1910年)字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家居佛山,自号“我佛山人”。他出身于一个衰落的仕宦人家,20多岁时到上海,常为报纸撰文,后与周桂笙等创办《月月小说》,并自任主笔。他所作小说,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为有名,此外还有《痛史》、《九命奇冤》、《电术奇谈》、《劫余灰》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共108回,全书于1909年完成。小说以“九死一生”为主角,描写他自1884年中法战争以来所见所闻的各种怪现状。吴沃尧性格强毅而多愤世之慨,文笔尖锐,但是“伤于溢恶,言违真实”。鲁迅批评这部小说“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全书用第一人称叙述,为过去的长篇小说所未见。
刘鹗(公元1857年—1909年)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既受过儒家教育,又对“西学”感兴趣,懂得数学、水利、医学,当过医生和商人。后因治理黄河有功,官至知府。他的思想与洋务派接近,曾从事过铁路、矿藏、运输等洋务实业活动,后谪徙新疆而死。《老残游记》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全书为游记式的写法,以“老残”行医各地的所见所闻,串联一系列的故事,描绘出社会政治的情状。刘鹗坚决反对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指斥“北拳(指义和团)南革(指革命党)”为国家之祸害,认为只有提倡科学、振兴实业。《老残游记》与一般谴责小说不同,它揭露官僚的罪恶,对象主要是“清官”: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睹,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
徐桐、李秉衡均是清末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作者特地提出这两个与小说本身并无关系的人物来,可以看出他揭露“清官”是别有用意的。《老残游记》作者的文化素养很高,小说中许多片断,都可以当作优秀的散文来读。如写大明湖的风景、桃花山的月夜、黄河的冰雪、黑妞和白妞的说书等,文字简洁流畅,描写鲜明生动,为同时的小说所不及,增加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
曾朴(公元1872年—1935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光绪举人,曾入同文馆学法文,对西方文化尤其法国文学有较深的了解,翻译过雨果等人的作品。他曾参加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后进入政界,做过江苏省财政厅长。曾朴一生著作丰富,而以小说《孽海花》最著名。此书初印本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后者是曾朴的笔名,前者是其友人金松岑的笔名。《孽海花》主要描写清末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30年上层社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以展现这一时期政治、外交及社会的各种情态。曾朴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