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上帝即自然
泛神论也是一种有神论的世界观,以斯宾诺莎等人为代表。这些思想家们主张自然是神的体现,万物皆有神性。神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神。换句话说,创造者就是受造物,受造物也是创造主。
所以,神就不是在宇宙之外的超自然力量。宇宙中的每一事物都是神的样式或者成分。简言之,一切是神,神是一切。
从泛神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上说,泛神论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1670—1722年)在自己的一本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那本书就叫做《泛神论》。
托兰德是在天主教的氛围中长大的,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还在摇篮中就受到了浓郁的迷信的教育。”因此,托兰德年仅15岁就脱离了罗马天主教。后来他在苏格兰和荷兰上大学。此后,他定居牛津,写了《基督教并不神秘》一书。因为此书具有无神论倾向,他遭到了批判和围攻,被弄得“臭名昭著”。
1702年他到柏林旅行,在那里他与普鲁士王后讨论神学。后来他将致王后的信件收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叫《致塞林娜的信》。这本书显示出泛神论倾向。1705年,他使用了“泛神论者”这个词。托兰德热情洋溢地宣扬他的泛神论。不过直到1720年,《泛神论》才正式出版。
泛神论后来在欧洲影响巨大。在启蒙运动时期,泛神论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体系。今天看来,斯宾诺莎是泛神论的集大成者。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深受其影响。甚至黑格尔也可以划入泛神论的大范畴之内。
一般说来,泛神论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溶于自然之中。另一种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之中。
第二部分反对专制、盲从和残暴的勇士
启蒙运动的先驱,虔诚而清朗的伏尔泰,走过的却是杂乱无章的一生。问题从他出生时就开始了。学者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他何时何地出生,他的父亲是否是亲生父亲。混乱还不止如此,他的乳母以为他会活不下来,于是草草将他洗礼了事,后来又费劲周折,才给他补了一个正式的洗礼。似乎,老天爷在伏尔泰还是一个婴孩时就和他过不去,他们之间的斗争花了伏尔泰一生的时间。
伏尔泰和教士们,以及顺从教会的世俗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很深。他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一个安静的藏身之所。他被拒绝在巴黎居住,甚至曾经被投入巴士底狱。不过他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在监狱长那里用餐。人们中伤他,诋毁他,诅咒他,禁止和焚毁他的作品。人们指责他的作品放肆、渎神、骇人听闻,指责他恶毒、伤风败俗。人们躲避他就像躲避瘟疫一样。一位神学教授甚至抱怨上天为什么让这样一个人来到世间。
但伏尔泰却安慰自己,遭受如此厄运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他的作品还被迫匿名出版,每当作者暴露时,伏尔泰必须否认这是他的作品,但他并不感觉到良心有所顾忌,因为人们有时不得不像魔鬼一样撒谎。之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伪装自己的意图。有时迫于外界的压力,他也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甚至到教堂领圣餐。所有这些行为使他具有双重性,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弱点:我很愿意成为有信仰的人,但我不愿意成为殉道者。
伏尔泰的私人生活也是一团糟。他手中犀利的笔是他灾难的根源,他几乎在和整个世界吵架。虽然他深得普鲁士国王的欣赏,被邀请到波茨坦做客,但后来也由于深深的误会———其中不乏有他自己的过错———而不得不离开。
他身边的风流韵事也总是不断:和侯爵夫人们、女演员们、和朋友的妻子、可爱的平民姑娘、半上流社会的夫人们,甚至还有自己的侄女。对于自己的享乐生活,伏尔泰所找到的理论根据是:上帝将我们带到这世界上,就是要我们享乐的,其余的事情都只是平庸、可厌和可悲的。
当然,他没完没了的享乐生活自然需要钱。而这正是他匮乏的东西。尽管他的父亲很富有,伏尔泰还是开始靠借债度日,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拥有了一些固定财产,但这些钱财的来历却值得怀疑。他晚年时很有钱,拥有一座宫殿和几处乡间别墅,160个仆人,但他的生活纷乱依旧。老年伏尔泰这样写到:我习惯了身体和心灵的无序状态。
即便就是在这样的混乱生活中,他的声望却是在日益提高,他成为欧洲大陆精神领域最著名的人,几乎一生都是欧洲思想界的领头羊。哲学家狄尔泰盛赞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他与上帝和世俗世界都保持着个人和书信交往,当然与世界的交往多些,因为上帝对他而言,似乎不是可以直呼其名的对象。他共有两万封书信被保存下来,我们不必因书信和作品的数量太多,就去怀疑伏尔泰作品的质量,要知道,其中许多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都是没有人可以媲美的。
此外,伏尔泰还创作戏剧。当然,他的戏剧作品同样受到敌视和禁止,但每次演出后在公众中都会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小说一版再版。歌德这样评价他:凡这世上的最完美的能力和技艺,伏尔泰都具备了。因此他才能享誉全球。
伏尔泰的一生也是和教会斗争的一生。他所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是宽容、和平、人类的幸福,是铲除一切不公正和压迫,总而言之就是一种启蒙,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行动上的。“只要可能,就让我们带一点微弱的光亮给这堕入谬误的黑暗中的世界。”尼采因此称他为“伟大的人类解放者”。
伏尔泰不知疲倦地发掘基督教义中的荒谬之处。他说,教会向我们展示的不是一个理性的上帝,而是“一只我们应当仇视的怪物”、“一幅充斥着世界的神圣谎言的图画。”上帝“创造了世界又把它溺死,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纯洁的人类,而是让地球住满强盗和暴君。他把父辈们淹死后,自己为他们的后代死去,死的没有任何价值,因对他的十字架之死的无知而折磨千千万万的人们,而这无知却是他一手造成的”。“这个我们称之为公正的东西的统治者,这个拥有一大堆热爱他的孩子们的父亲,这个按照他的意志创造了人的万能的主,却会让他创造的生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带给他们的后代不幸和罪愆。”
用哲学家的眼光去看基督教教义,你就会发现它是如此恐怖。伏尔泰不仅没有使上帝成为善,而且成为了罪恶的东西,成为了罪恶本身。
第二部分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
1689年1月18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孟德斯鸠,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了。他的祖父和伯父相继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父亲是军人。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关心国家政治事务,尤其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刻苦钻研,他19岁就获法学学士学位,25岁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27岁继承伯父的职务。
孟德斯鸠对法院院长的职务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热心于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他在各种社交场合里,亲眼目睹了上流社会的荒淫奢靡的生活后,对封建专制制度失去了信心,积极探求一条革新的道路。为了使自己能专心从事研究,孟德斯鸠于1726年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高价出卖,获得一笔巨款,迁居巴黎,并进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为院士。
1728年,孟德斯鸠花了3年时间,周游欧洲,对各国的政治法律、国家制度、民情风俗进行了深入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1734年,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问世,轰动了欧洲学术界,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是,真正使孟德斯鸠成为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卓越思想家的,还是他在174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把社会看作是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对各类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精心地比较,试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对历来西方各种封建制度进行了细致剖析和全面批判,从理论上深刻地论证了一切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社会革新势在必行。
在法国,孟德斯鸠比较具体地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基本制度。这一点为以后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都提供了借鉴。
孟德斯鸠把“法”广义地解释为事物的规律、法则,他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
人类的法就是人的理性,法就是理性和各种事物的关系,也是各种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在各个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等各种社会制度。这些制度首先同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同时也和国家的“自然状态”,即气候、土壤、生活方式、宗教、财富、人白、贸易、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系。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认为,好的国家制度应符合人类的理性,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他特别强调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对国家的各项制度有决定性关系,恶劣的政体不可能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必然要丧失存在的权利。于是,孟德斯鸠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说它违背理性,违背法的精神,没有良好的法制,必然要走向灭亡。
在书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他的三权分立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