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秦的矛盾,后来在说服齐国归还燕城时,又特别强调燕与秦的亲密关系,两次说齐含有明显的矛盾。他在说服楚国参加合纵时,大谈合纵后诸侯将割地以事楚,这些话恐怕是连他自己也不会相信的。从根本上来说,苏秦是在六国矛盾关系的空隙中从事活动。他确要弥合六国的关系,但六国若无矛盾,他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他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六国间的矛盾,他要在各国的矛盾关系中进行政治投机,借以跨国自重。
燕国政治人物苏秦:一介布衣竟执六国相印(3)
崇尚个人奋斗的聪明智士
苏秦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数受挫折,但每次挫折后都不曾灰心,反倒以更加顽强的精神而奋斗。他游说周王受阻后,发愤回家,破财对列国进行了一次实际考察。在秦受挫后遭到家人的冷落,但他毫无退缩之意,乃闭门探究老师所赠《阴符》一书,昼夜不息。夜晚困乏欲睡时,用锥自刺其股,血流遍足,他用“锥刺股”的方式刺激和儆戒自己,在没有收获的时候,就在耕耘上刻苦自勉、狠下苦功,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可贵精神。
苏秦在为目标而奋斗的路上,不因挫折易其志,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信心,他为游说做准备而数破家财,表明了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自信,他的家人曾劝阻他说:“季子不治耕获,力工商,求什一之利,乃思以口舌博富贵,弃见成之业,图未获之利,他日生计无聊,岂可悔乎?”(第九十回)但苏秦不屑于沿袭先辈传统的生活道路走下去,他百般说服自己的弟弟苏代、苏厉,争取他们以家财支持自己的活动。他在后来深入地探究了天下大势后自慰道:“秦有学如此,以说人主,岂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位者乎?”并对二弟宣称:“吾学已成,取富贵如寄。”他的自信在长期隐忍压抑后终于公开流露。
苏秦在复杂的政治活动中常有一种过人的智慧和机敏,这是他的政治活动能够成功于一时的一个重要因素。联络合纵时,他第二站说服了赵君,正要前往他国时,忽报秦国在战场上败魏取城,又移兵向赵,赵君十分惶恐,坚持让他留在赵国,表示等秦兵退后方让他离开。苏秦闻讯,暗暗吃惊道:“秦兵若到,赵君亦必然效魏求和,合纵之计不成矣!”但他故作安闲之态,拱手答道:“臣度秦军力疲,未能即至赵国,万一来到,臣自有计退之。”(第九十回)回府后,他使心腹人士去楚国招来同学张仪,故示奚落,用激将法破除其苟安之心,激其破秦之意,又暗中资助其取得秦国客卿之位,参与秦国最高层的决策。张仪明白了整个过程的真相后,非常感激地表示说:“当霹子之世,不敢言‘伐赵’二字,以此报季子玉成之德。”(第九十回)苏秦扶植张仪参与秦政,又通过张仪而影响秦国,秦国果然放弃了伐赵行为,合纵计划得以勉强实现。苏秦曾任燕相,有人在燕君跟前进言说,苏秦是反复小人,不足相信。因此苏秦说齐归燕后,燕君就取消了他的官职,他对燕君说:我大概是以忠信而得罪了君王!燕君问他:忠信怎么能得罪君王呢?苏秦遂向燕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出远门做官,他的妻子与人私通,其夫将归时,妇人对情夫说:“你不要怕,我将用药酒毒死他。”两天后,丈夫回家,妇人让妾奉酒进之,妾知酒中有毒,考虑到进酒则会毒死主人;说明其情则会逐掉主母,左右为难,于是假装跌倒而倒掉了酒,主人大怒,给了妾一顿毒打。苏秦接着讲:“此妾佯仆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至忠如此,然不免于笞。此所以忠信得罪者也!”他最后表示说:我的一切行为,不幸与此妾的弃酒行为很类似(参见《战国策•;燕策》)。燕君听到这番话,立即恢复了苏秦的官职。苏秦首先编造了一个某妾为保全主人之命不得不撒谎的故事,然后把自己与此妾的情况相类比,说明自己虽有不诚之处,但对君王一片忠心。这里,他反应敏捷、类比机智,由此保全了自己在燕国的政治地位。苏秦有一段时间与燕国的王太后私通,知道燕君有所觉察,他非常恐惧,乃结好燕国实权人物子之,以求自固,但太后不时相召,苏秦很难辞却,遂对燕君提出愿入齐行施反间,献计说:“臣伪为得罪于燕,而出奔齐国,齐王必重用臣,臣因败齐之政,以为燕地。”(第九十一回)燕君答应后,收取了他的相印,他奔至齐国,被任为客卿,参与齐政。苏秦的计策为燕国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又避开了燕太后的纠缠。
苏秦入齐在闵王田地身边用事时,被政敌收买刺客谋刺,他在死前留下计策,以功利诱捕刺客,遗计擒获凶手,报了受刺之仇,充分体现了他过人的机智。
宋人王安石曾写《苏秦》一诗,认为苏秦临终已料定自己将身死权势并留下恶名,大概会为自己一生追求权势、未作洛阳田间翁而后悔。诗曰:
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苏秦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在秦国势力崛起不久,他首倡合纵,组织了六国抗秦联盟,一时改变了列国的政局。由于六国各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利益及特殊情况,它们与秦国的矛盾深浅不一,加之秦国的分化瓦解,其合纵联盟不久就告解体。尽管如此,苏秦所倡导的合纵方针后来不断地为人所采纳,但后来者都赶不上苏秦合纵的规模与影响。
苏秦为个人功名而投机政治,他组织六国合纵,抗拒秦之统一,因违背时势而失败了,但他坚毅、自信的品格及机敏的智慧对后人有不少的启迪,他游说列国的技巧和方式为人们创造并提供了社会活动和外事交往的丰富经验。
燕国政治人物苏代:凭方寸之舌做投机政治的营生
苏代,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苏秦之弟,他早年在家乡以农商为业,苏秦下山求仕时,他曾破家财给以支持,其间在苏秦的讲解和影响下,对有关游说的知识也有所领悟。苏秦佩六国相印荣耀于乡里,他羡慕兄之贵盛,遂下决心攻习《阴符》,专心学游说之术。苏氏是在兄长的影响熏陶下,由业余的政治爱好而走上专业政治活动之路的人物。
苏秦在燕国网罗自己的政治势力时,苏代配合他的计划,与燕相子之结为兄弟,以巩固苏氏势力。苏秦死后,他步其后尘,频繁地活动于列国政治舞台上,向各国君王们出谋划策,替他们从事外事交往,以此谋求生存和获取财富,捞取个人利益。
苏代通过游说而对列国政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活动有四次。第一次是,他在燕国与实权人物子之相结好,在燕王姬哙面前吹嘘子之,利用姬哙急于图强的心理,诱使其将王位让于子之,最后引起燕国内乱、齐国出兵攻伐等严重后果,使两国深相结怨,后来战事迭起。第二件事是,秦国势力大发展后,觉得七国皆称王,不足显示自己的尊贵,遂约齐国一同称帝,齐国大臣们认为这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主张不予接受,齐闵王田地一时主意不决。适逢苏代至齐,他闻讯后对田地说:“秦不致帝于他国,而独致于齐,所以尊齐也,却之,则拂秦之意,直受之,则取恶于诸侯,愿王受之而勿称。使秦称之,而西方之诸侯奉之,王乃称帝,以王东方,未为晚也;使秦称之,而诸侯恶之,王因以为秦罪。“(第九十四回)苏代主张采取表面接受而实则缓称的策略手法,唆使秦首先称帝而旁观其实际后果,然后再决定齐国的态度,这种手法具有更大的奸诈性和灵活性。
秦国决定伐赵,约齐国一同出兵,田地主意不定,问苏代的意见,苏代分析说:“兵出无名,事故不成。赵无罪而伐,得地则为秦利,齐无与焉。”他根据地理位置指出,伐赵即使取胜了,也只能有利于秦国,而齐无利益可沾,主张不予出兵。随后他对田地说:“今宋方无道,天下号为桀宋。王与其伐赵,不如伐宋。得其地可守,得其民可臣,而又有诛暴之名,此汤武之举也。”(第九十四回)他是齐国伐宋的第一主谋人,田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与楚、魏联合攻伐宋国。不料,秦王嬴稷听到齐国联兵伐宋的消息后非常愤怒,表示说:“宋新与秦欢,而齐伐之,寡人必救宋,无再计。”苏代在齐国的请求下前去劝阻嬴稷,他见面后先向其表示祝贺,遂后解释说:“齐王之强暴,无异于宋。今约楚魏而攻宋,其势必欺楚魏。楚魏受其欺,必向西而事秦,是秦损宋以饵齐,而坐收楚魏之二国也,王何不利焉,敢不贺乎?”嬴稷表示说:他有救宋的意图,并就此征求苏代的意见,苏代回答说:“桀宋犯天下之公怒;夫下皆幸其亡,而秦独救之,众怒且移于秦矣。”(第九十四回)嬴稷为他的话所打动,遂改变主意,按兵未动。后来,田地在灭宋后突袭楚魏,独吞灭宋之利,楚魏恨齐国负约,果然遣使欲依附秦国,嬴稷以为这是苏代的功劳,非常感激。
苏代活动的第四件事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精卒被坑杀,秦国名将白起率大军乘胜略地,直逼邯郸,赵国万分危急,束手无策,适逢苏代在平原君赵胜家做客,自请为赵解难。他西入咸阳,见到秦相范雎,对战局作了描述后说道:“白起用兵如神,身为秦将,所收夺七十余城,斩首近百万,虽伊尹吕望之功,不加于此,今又举兵而围邯郸,赵必亡矣!赵亡,则秦成帝业;秦成帝业,则白起为佐命之元臣,如伊尹之于商,吕望之于周。君虽素贵,不能不居其下矣!”范雎时为嬴稷的宠臣,听了苏代的分析,愕然而点头,苏代于是献策说:“君不如许韩魏割地以和于秦。夫割地以为君功,而又解白起之兵权,君之位,则安于泰山矣!”(第九十九回)范雎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