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往来于燕、赵、齐数国间联络合纵,他曾劝说齐国归还所夺燕国的十城,后来为了燕国的利益入齐行反间之策,被齐国任为客卿,不久被刺客所杀,死后他的反间计被其宾客泄漏。
严格说来,苏秦不属于燕国的政治人物,但他的游说之术首先成功于燕,又曾任相于燕国,在燕国网罗过较多的私人势力,而且晚期为燕国行反间于齐。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燕国影响较大,其政治意向也与燕国的利益贴得更紧。
苏秦从一个洛阳平民而成为身佩六国相印的显赫人物,完全得之于他切合时势的个人才能和权谋机变、坚毅自信的品格。
游说大家
苏秦辞别鬼谷先生时,鬼谷先生特意送他《周书阴符》(现已失佚),此书包含深邃的政治韬略,他曾受教师指点,下山后又反复研读,从中学到了不少政治活动的知识。在洛阳游说周王被阻后,他破其家产,置下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考察各国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详细地了解了天下的利害形势。游说秦国失败后,他又回家刻苦自学,深入探讨列国政局,数年后,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遂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游说活动。
当时秦国经商鞅变法后迅速强盛,于是令各国割地为和。苏秦至燕国,对燕文公说:“大王列在战国,乃耳不闻金戈铁马之声,目不睹覆车斩将之危,安居无事。其所以不受兵者,以赵为之蔽耳。大王不知结好于近赵,而反欲割地以媚远秦,不愚甚耶?”燕文公问他有何高见,他回答说:“以臣愚见,不若与赵从亲,因而连结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协力御秦,此百世之安也。”(第九十回)苏秦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对燕国的媚秦方针提出反对意见,提出了联合赵国的主张。他的主张被燕君所接受,遂代表燕国前去联络赵国。
苏秦对赵君说:“臣闻‘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当今山东(当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之国,唯赵为强。秦之所最忌害者,莫如赵。然而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袭其后也。故为赵南蔽者,韩魏也。”他向赵君分析了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赵君非常信服,为他佩以相印,赐以金帛,资助他游说列国。
苏秦经过一番周折后去了韩国。对韩君说:“今大王事秦,秦必求割地为质,明年将复求之。夫韩地有限,而秦欲无穷,再三割而韩地尽矣。俗谚云:‘宁为鸡口,勿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羞之!”他陈述了事秦的贻害后,端出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君亦表示赞同。
苏秦离韩后接着说服了魏国,又东至齐国,对齐宣王田辟疆说:“齐地去秦甚远,秦兵必不能及齐。齐盛天下莫比,乃西面而谋事秦,宁不耻乎?”齐国也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
苏秦后至楚国,对楚王说:“楚地五千余里,天下莫强。秦之所患,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今列国之士,非纵则横。夫合纵则诸侯将割地以事楚,连横则楚将割地以事秦,此二策者,相去远矣!”(第九十回)楚王遂同意了他的合纵主张。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了苏秦的合纵战略
苏秦为了实现他的合纵主张,对六国依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游说,他的游说活动有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第一,他每游说一个国家,都在表面上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似乎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考虑问题,而从不言及他国及自己本人的合纵受益,使得对方便于接受。第二,他对每一国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以此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为前提,他在这一前提下大谈此国与秦的利益冲突,促使对方接受他的主张。事实上,在天下大乱、七国争雄的战国之世,各国间的利害制约关系是相当复杂、瞬息变化的,既有六国与秦的矛盾,也有六国相互间的矛盾;既有六国相互间的相依借重,又可能有某一时期某些国家对秦国的借重,这些矛盾关系还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苏秦在游说中单纯强调六国与秦的矛盾及六国间的相倚借重,而对六国相互间的矛盾及某些国家可能对秦的借重关系避而不谈,以此为前提来阐述自己的合纵主张,对六国之君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这是他游说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技巧。第三,他在说服对方时,向对方分别摆出了实行他的主张与不实行他的主张的两种行为后果,在上述片面性前提的基础上,夸大了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受害程度,加大二者的反差度,促使对方下决心采纳自己的主张。第四,必要的时候,他以客观的地理状况来加强对对方的说服。第五,必要时他还给对方以应有的褒扬,夹杂以相应的激将法。
燕国政治人物苏秦:一介布衣竟执六国相印(2)
洹水会盟不久,燕国与秦国联姻,齐国又乘燕君新丧夺其十城,苏秦在燕的请求下去齐国,对齐君说:“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爱婿也。大王利其十城,不唯燕怨齐,秦亦怨齐矣。得十城而结二怨,非计也。大王不如归燕之十城,以结燕秦之欢,齐得秦燕,于以号召天下不难矣。”(第九十一回)苏秦这次表面上又是从齐国的立场来分析问题,他以燕秦联姻为根据,作出一个燕秦一体的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强调夺燕城的害处与归燕城的益处,说服齐国归还燕城。苏秦的这次游说与他先前游说列国的基本方法是大体一致的。
可见,苏秦的游说,首先是在复杂的事物矛盾中舍掉其余而强调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个暗含的或假设的前提,然后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通过两种相反行为及其结果的比较,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由于苏秦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了解,对天下政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在各国君王之上,因此能在游说中纵横捭阖,敏捷地选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和论据,蒙蔽和说服对方。
苏秦的游说,既是国家间的外交活动,也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其方法上有许多高明之处。
政治投机家
苏秦以组织合纵抗秦而闻名,但从他一生的整个活动及思想轨迹看,他以追逐个人功名为最终目的,政治态度及其行为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
战国之前,由于传统礼教及其等级制度的限制,普通平民几乎没有可能进入上层社会,战国以来,传统礼教受到严重冲击,礼贤下士之风普遍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逐渐出现,这些现象极大地刺激和激励了下层社会的有志之士,他们不甘于默默无闻地生活,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建立功名。苏秦出身平民,他正是在上述社会大潮下希望挤入上层社会,提高个人价值。苏秦在下山前,鬼谷先生对他表示挽留,他慷慨表示说:“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日月如流,光阴不再,某受先生之教,亦欲乘时建功,图个扬名后世耳。”(第八十七回)这明显反映了他的功名心迹。
苏秦的功名心也是受了他个人境遇的刺激。他变卖家产而考察列国风土地形,其后去游说秦国,原以为可以马到成功,不料嬴驷根本不为他的言辞所动,他又上书十余万言,嬴驷仍然不予重视,竟毫无起用之意,结果经费用尽,只好卖掉车马仆从,徒步挑担回家,父母见其狼狈之状,公开辱骂,正在织布的妻子见他如此归来,不肯下机相见,苏秦饿得厉害,求嫂为他做饭,嫂推说无柴,不肯动手。苏秦不觉伤心落泪,感叹说:“一身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我之罪也!”(第九十回)于是刻苦自励、狠下工夫,更深入地钻研有关知识,必欲获取功名而后已。苏秦后来游说成功,佩六国相印,在各国使者的护送下回了一次家乡,沿路官员设帐相迎、望尘下拜,他的家人也随众郊迎,苏秦在车中问他嫂说:过去你连一顿饭也不愿为我做,为什么现在又如此恭敬呢?其嫂回答说:现在见到你地位高、金钱多,不容不敬!苏秦喟然长叹说:“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吾今日乃知富贵之不可少也。”(第九十回)穷困时受到的冷落强烈地刺激着苏秦,而荣归乡里、光宗耀祖的前程时时在吸引着他,这些因素加大和强化了他的功名心。
清人刘献廷为苏秦在连横与合纵间随意变换、投机政治之事写《咏史》一诗云:
朝横而夕纵,志本在温饱。
弊裘先自愧,何论妻与嫂。
苏秦以获取个人功名为政治活动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政治态度的随机性和立场的可变性。当时的天下政局表现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由秦国兼并列国;一种是六国联合制秦,创造新的政治格局。苏秦起先是游说秦国,希望被秦起用,看来他是选择了第一种政治态度,后来在秦受挫,他二次出游前想道:“当今七国之中,唯秦最强,可以辅成帝业,可奈秦王不肯收用。吾今再去,倘复如前,何面目复归故里?”(第九十回)他于是转而选择了第二种政治态度。六国在秦国的威胁下有共同的利益需要保护,它们有联合的可能性,但六国间又存在相互间的矛盾,这使它们的联合阻力很大,具有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它们的联合需要有人以超脱的姿态出面组织,从中疏通渠道、排除阻力、穿针引线,这就为苏秦的政治活动提供了用武之地,苏秦转变政治立场,选取第二种政治态度的根据即在于此。是时,苏秦在合纵抗秦的大前提下,对一些国家又有一定程度的欺诈,比如开始说服齐国参加合纵时,他大谈六国与秦的矛盾,后来在说服齐国归还燕城时,又特别强调燕与秦的亲密关系,两次说齐含有明显的矛盾。他在说服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