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条通往拉多加湖的通道,为这座处于饥饿中的城市提供的物品,拯救了受伤和濒临死亡的人:在17天内,他们建造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但直到1944年1月,苏联红军才真正突破了围困。在这次行动中,被德国俘虏的苏联将军安德烈·弗拉索夫因憎恨斯大林而无视列宁格勒人民的痛苦。他组织了一支反苏部队,主要成员由被德国人俘虏的哥萨克人和乌克兰人组成。后来,弗拉索夫部队反击英美军向西线挺进,战争结束时被盟军逮捕的士兵被“送回”苏联,同他们的长官一起面临死亡。 占领基辅后,在北方集团军群围困列宁格勒的同时,希特勒下令进攻莫斯科。1941年10月12日,在维西兹马一战,德军俘虏了66万人。10月19日,斯大林及其政府搬到距莫斯科东南部550英里的库比舍夫。斯大林估计,列宁格勒还会被长期围困,因此号召莫斯科人发挥民族精神和共产主义斗志,勇敢地返回家园与侵略者做斗争。莫斯科人做出了反应。平民同“人民代表”合作,每天志愿军组织100列火车将未经过训练的西伯利亚志愿者队伍送往莫斯科。 12月5日和6日,一场寒流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他们已经被“寒流将军”困住,这位老天注定的“俄国同盟者”在此之前曾击败了拿破仑·波拿巴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寒流将军”现在正威胁并抹杀希特勒的军事战功:俘虏300万俄国人,2万辆坦克被缴获或报废,1.5万架飞机被炸毁。但希特勒对他进攻伊始所犯的战略错误十分懊恼,他撤换了陆军元帅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由自己任最高指挥官。他虽然没有拿破仑的经验,但要模仿拿破仑的行动。 罗马尼亚(1941年6月22日)、意大利(6月23日)、斯洛伐克(24日)和匈牙利(27日)已开始站在德国一边,向苏联宣战。来自4个国家的41个师在支持纳粹国防军。这些军队如同德国军队一样,遭到“寒流将军”的袭击。简言之,泥泞的土地阻滞了坦克、卡车和大炮,在一个月内,他们便损失了15万辆交通工具。只有履带式车辆才能前进,但他们没有。在摄氏零下40度的天气中,士兵们身体被冻僵,飞机不能起飞。斯大林利用敌人遇到的这些困难发动了一连串的反击。苏联士兵穿着能够适应任何气温的鞋子和衣服,开始发起猛攻。在南部,陆军元帅冯·龙德施泰特要求进行战略撤退,结果被撤职,由冯·赖歇瑙取代,但赖歇瑙还是执行了龙德施泰特的计划。希特勒还替换了国防军两名最优秀的将军古德里安和冯·博克,以傀儡将军取代他们。现在巴巴罗萨行动失败的条件均已具备。
第三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2)
1942年2月,墨索里尼决定对与苏联的作战给予更多支持,他创建了意大利驻苏联部队,由阿尔卑斯人参加的3个师和一个步兵师组成。后来这4个师编入了从1941年7月起即在苏联战斗的3个意大利远征师。乔尼·梅斯将军指挥6万名意大利远征军,但他与德国同事相处不十分和谐。意大利总计有30万人在前线,由伊塔洛·加里波第指挥。1941—1942年可怕的冬天使军事行动几乎停止。1942年初春,在意大利人(还有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人)大力支持下,纳粹国防军又开始了大规模进攻。1942年7月2日,经过8个月的围困,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其中意大利人从黑海的进攻对胜利起了主要作用。德军又开始向高加索挺进,在罗斯托夫取得胜利,占领了乌克兰。 意大利驻苏联部队虽然指挥得当,士兵们非常英勇,但缺少必要的武器装备。即使这样,伊斯布森斯基的进攻(萨瓦骑兵团冲向苏联坦克,突破了包围圈)仍然成为传奇故事。阿尔卑斯人组成的3个师带来了骡子,期望在高加索山脉能派上用场。但OKW战略计划只适用于平原作战,这些骡子没有用得上。意大利驻苏联部队被部署在顿河,位于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之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后,这3个师被曲折蜿蜒的顿河所困,只好步行撤退,在苏联人追击下,在冰冷刺骨的天气中撤退了几百英里。由于身着无用的靴子,四肢被冻僵,意大利有7万人死亡和失踪,另有10万人被苏军俘虏。 1942年6月恢复进攻后,轴心国部署在苏联的军队有233个师,总计400万人。对东部“重要生存空间”的进攻比希特勒想象的要麻烦得多。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还无法预见两个决定德国失败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武器、卡车、食品和技术被源源不断地通过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运送给红军;第二个因素是:斯大林抛弃了以往的神秘,振作苏联人民的士气,并将最英勇的部队授予为“近卫军”称号。接下来,将政治委员权力暂时削弱,当德国人失败己成定局后再予以强化。 在另一条战线,希特勒这位“战略家”继续犯错误,如向高加索南部油田派出大量部队。这些部队前去增援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那里的苏联人没有投降意图。斯大林格勒同列宁格勒一样,在战略上并不处于重要地位,进攻它的原因是希特勒憎恨这个名字。在1942年9月10日发动最后进攻前,整座城市受到空中轰炸,4万名平民受害。后来,弗雷德里克将军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发动进攻。进攻持续到11月19日,进行了一场场巷战。英勇的工人们肩并肩保卫着红色十月工厂,他们被授予“近卫军”称号。300门卡秋莎火箭炮从伏尔加河东岸轰击德军阵地。苏联的广播喇叭里不断地重复着令人哀伤的话语:“每过一分钟,便又有一名德国士兵死亡。”德国人用便携式喇叭筒给以回应:“苏联人!你们将被伏尔加河淹死。” 11月19日,朱可夫将军率军从第六集团军侧翼发起进攻,要包围冯·保卢斯。25万名德国人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一片瓦砾中。希特勒从柏林发布命令:“战斗到死。”并提升冯·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因为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陆军元帅向敌人投降”。但饥饿、寒冷、疾病和朱可夫率领的红军形成的城市包围圈发出的5万发炮弹连续不停的爆炸,使德国士兵大量死亡,士兵们开始乘临时搭建的浮舟和投到伏尔加河的树干开小差。一个星期内,350名德国士兵因叛逃被击毙。但此时,第六集团军大势已去。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最忠实的臣子、陆军元帅冯·保卢斯投降。被苏联逮捕后,从那一刻起他成为希特勒的敌人(正如弗拉索夫在另一条战线成为斯大林的敌人一样)。但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像弗拉索夫一样走向绞刑架,却得到民主德国付给他的养老金。朱可夫的战利品有:摧毁750架飞机,1500辆坦克,500辆装甲车,8000门大炮。约14万名德国士兵战死在斯大林格勒,2万人失踪,9万人被俘。 摧毁德国第六集团军后,朱可夫突破了意大利和罗马尼亚部队在顿河的防线:1943年初的几个月,苏军一直从北海进军到高加索,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希特勒曾计划在7月突破苏联防线,但在最后一刻,他将计划延期,因为需要将德军派往意大利,英美部队已在那里登陆,并向半岛挺进。目前苏军的前进势不可当。12月6日,基辅解放。1944年1月至4月间,红军进入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这时,苏联共有1250万士兵战斗在战场。1944年6月,中央集团军群接受惩罚的日子到了:德国40个师中,有28个师被包围,被迫放下武器。 红军侵占了被德军占领的波兰,及时到达维斯图拉河,目睹了华沙所遭受的痛苦。8月1日,博尔·科莫罗斯基估计苏军会迅速到达,掀起了抗击纳粹的起义。波兰游击队使用英美船只运送的武器开始了巷战。他们希望苏联给予军事援助,使他们免遭镇压,但苏联却开向捷克斯洛伐克,于9月1日占领了布拉格。华沙起义持续了63天。当德国人一旦知道苏军的去向后,便向这座备受折磨的城市释放了他们的怒火,毁掉了一座座房屋。10月2日,波兰残余部队投降。斯特鲁普将军在给希特勒的电报中说:“华沙又恢复了秩序。”屠杀中的幸存者被流放到德国。 地毯式轰炸 1940—1945 1942年初,轮到德国遭受“地毯式”轰炸了。虽然罗斯福十分犹豫,考虑到许多妇女和儿童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但还是在丘吉尔的说服下认识到轰炸的必要性。丘吉尔下令向德国和意大利城市发动夜间空袭,目的是想削弱人们的士气。丘吉尔提出的任务交由英国空军完成,美国空军只轰炸战略目标和工业目标,罗斯福对此表示同意。 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使科隆大部分变成瓦砾:英国将教堂留下,并投下传单,吹嘘他们轰炸的准确性。汉堡和柏林也遭到灾难性轰炸。仅1943年,英国皇家空军就向德国首都投下4.9万吨炸药,使几千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7月27日,对汉堡轰炸引发的大火,使气温达到华氏1832度,其吸力将树木连根拔起,风速达每小时155英里。在防空洞中,人们窒息而死,然后被烧成灰烬。
第三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3)
最令人恐怖的轰炸是1945年2月13日对德累斯顿的轰炸。此次行动由阿瑟·哈里斯指挥,轰炸持续了14个小时,10万人丧生,多数为临时建成的医院里的伤兵、同盟国战俘、东部地区的避难者,这些避难者带着简陋的日常用品,逃到德累斯顿,在街道树下搭起帐篷。他们相信,像德累斯顿这样一座艺术之城永远也不会遭到轰炸;确实,德国人放过了佛罗伦萨、威尼斯和拉韦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