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精详的严复著作集,为研究严复思想的重要资料。
《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1868~1940)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出版。
中国第一部运用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和治学方法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著作。蔡元培著。1910年初版时用其夫人黄世振名,署名蔡振。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4大部分,概述中国伦理思想的沿革。列叙了从孔夫子到王阳明共28位思想家的伦理学说。有附录3篇,分别叙述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3人的伦理观点。该书对推进中国伦理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1895~1990)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三松堂合集》第2卷,1989年《三松堂合集》第3卷。
《中国哲学史》为冯友兰30年代的力作,是中国第一部运用近代哲学观点撰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当时被教育部定为大学教育用书。全书分两篇。第一篇,子学时代,叙先秦诸家至董仲舒之前的哲学,共16章。第二篇,经学时代,叙董仲舒之后至清末民初的哲学,共16章。作者还在诸论中对哲学、哲学家及哲学史、中国哲学的特点发表了重要的观点。陈寅恪评论此书“取材精审,持论正确。自刊布以来,评论赞许,以为实近年来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
三次推荐书目
大众哲学艾思奇(1910~1966)
近代唯心论简释贺麟(1902~)
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东亚图书馆编论道金岳霖(1895~1984)
论道集陶希圣逻辑指要章士钊(1881~1973)
矛盾论毛泽东青年的四个大梦吴静吉十批判书郭沫若(1892~1978)
实践论毛泽东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杜维明(1940~)
新人口论马寅初新人生观罗家伦新唯识论熊十力(1884~1968)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侯外庐(1903~1987)等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1903~1987)
中国思想研究法蔡尚思(1905~)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1907~)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1895~1990);涂又光译中国哲学史通论范寿康(1895~1983)
哲学概论
陈大齐
25。中国学术
中国学术名著排行榜
清代学术概论(6 次)
明儒学案(5 次)
宋元学案(5 次)
经学历史(4 次)
新学伪经考(4 次)
容斋随笔(3 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 次)
汉学师承记(2 次)
今古学考(2 次)
经学通论(2 次)
经义述闻(2 次)
十驾斋养新录(2 次)
首批推荐5 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1837~1929)
中华书局1954 年单行本。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33 节,梁启超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系统全面地总结有清一代200 多年学术思想发展史的著作。作者把清代学术思潮比喻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认为“综观200 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把清代学术思潮的演变划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学术成就及其局限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了许多精当的见解。全书论析有清一代学术思想,举凡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等领域,同时综述清代思想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作比较,探讨清代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著者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前途“非常乐观”,预言中国人必将成为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国民”,并将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作出“充量之贡献”。该书开拓了中国近300 年学术思想史的研究,被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1610~1695)
中华书局1985 年点校本。
中国最早的一部学术史著作,作者黄宗羲全面考察和清理了有明一代之儒学,“分其宗旨,别其源流”,撰成是书。
全书62 卷,共列学案19 个,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白沙(陈献章)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为主,作者推崇王守仁为明代学术之“大宗”;末期以东林(顾宪成等)、蕺山(刘宗周)为主。叙述明代学者200 余人。撰写每一学派之前,写有小序和各学者的小传,对学者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及学术传授作扼要介绍,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言的选辑,间或有作者的评论。该书在编纂体例上极富开创性,材料丰富,考订精确,见地精湛,对后来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必读书,也是研究黄宗羲思想的主要资料之一。
《宋元学案》
(清)黄宗羲(1610~1695)、(清)全祖望(1705~1755)等中华书局1986 年点校本。
古代学术史名著。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开始编纂《宋元学案》,但仅定体例,撰写卷首《序录》和《学案》17 卷而卒。其子黄百家和门生杨开沅等续撰8 卷,后由全祖望续撰,历时10 年续成100 卷。道光年间王梓材、冯云濠等将各稿整理,成定稿《宋元学案》100 卷。
全书将宋、元两代学术思想,按不同派别加以系统总结,共列学案87个,3 个学略,2 个党案,记宋元学者2000 余人。每个学案先列一表,列举师友弟子,以明学术渊源;其次叙述生平、著作、思想、采录文集粹语,末附逸事及后人评论。该书体例完备,持论公正,甚至优于《明儒学案》。为研究宋元两代的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著作。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1850~1908)
中华书局1959 年周予同注释本。
经学通史著作。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世称“师伏先生”,湖南长沙人。《经学历史》一书,是作者晚年讲学湖南时的经学课本。他将2000 余年的经学史分为经学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和复盛10 个时代,并以今文经学家的立场简要叙述了各时代主要经学家、经学著作,诸经的师承传授、经学特点,经学的地位影响及其原因,以及各阶段经学演变的情况。本书是中国最早的经学通史著作,了解研究经学的入门书。
《新学伪经考》
(清)康有为(1858~1927)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年标点本。
又名《伪经考》,经书辨伪专著。清康有为撰。全书14 卷,主要观点为:秦始皇焚书并没有烧毁官府博士所藏六经,西汉今文经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古文经是东汉人刘歆伪造,不可信从。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夺取政权制造理论根据,由于东汉郑玄遍注群经,古文经得以流传,成为儒家正统。清代古文经学不辨真伪,高谈汉学,实际只能称为“新代之学”。《新学伪经考》一书表面是有关经学的考据之作,实际上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打击了顽固派,引导知识分子怀疑一切古代典籍和正统思想,启发人们解放思想,为维新变法作理论准备。该书对晚清政治、思想、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次推荐7 本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1123~1202)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容斋随笔》整理本洪迈,字景卢,号容斋,江西波阳人。一生博览群书,对经、史、百家、医、卜、星、算均有研究,尤其熟悉宋代掌故。《容斋随笔》是洪迈积20 余年读书心得汇集而成的笔记体著作。全书74 卷,包括《随笔》16 卷,《续笔》16 卷,《三笔》16 卷,《四笔》16 卷,《五笔》10 卷。内容涉及经史典故、诸子百家、诗词文翰、历代典章制度及医卜星历等诸多领域,考证辨析确切,议论评价精当。对宋代典章制度记述比较详细。该书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问世后一直备受读者喜爱,甚至被称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1873~1929)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年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基础上而撰成的著作,更为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中国近300 年学术发展。全书分16 章。作者以为,清代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详细介绍清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和人物作品;并全面总结了清代学者在经学、小学、文献学、史学、方志学、历算学、乐曲学等方面的成绩。本书为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必读书。
《汉学师承记》
(清)江藩(1761~1830)
中华书局1983 年钟哲整理点注本。
原名《国朝汉学师承记》,江藩撰。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幼年受业于余萧客、江声,为吴派汉学大师惠栋的再传弟子。清代所谓汉学,指的是反对宋明理学,恢复两汉经学的学术流派。《汉学师承记》8 卷,用纪传体例记述清初至嘉庆57 名著名汉学学者的生平、撰述、学术思想、师承。书后附有《经师经义目录》,详列清代中前期有关经学的著作,偏重于训诂考证之作。该书可供研究清代前期学术思想史时参考。
《今古学考》
廖平(1852~1932)
尊经书局1886 年刊本,收入《六译馆丛书》。
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经学大师。治今古文经学,为学倡变,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具有近代政治色彩,康有为即受其启迪。其学术思想影响近代甚大,著述有《今古学考》、《经学初程》、《六变记》等130 余种。
《今古学考》2 卷。上卷用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