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为整理国故探索和示范一种切实可行的学术研究方法,即他本人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所说的:
把将来的《红楼梦》研究引上正当的轨道去,打破从前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
此前,胡适已对《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过相比之下,他花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上的功夫和时间是最多最长的,因而所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1921年3月27日,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初稿。至于初稿的写作情况,后文将作详细考察,此不赘述。
与后来的改定稿相比,《红楼梦考证》的初稿显得比较粗陋,这主要表现为资料的缺乏。在初稿中,胡适提出了许多设想,但由于缺少充分资料的有力支撑,显得分量不够,而且还存在一些疏漏,比如他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等。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初稿已设计好研究的整体框架,即在批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进行考察,改定稿仍然沿用了这个框架,只是在局部进行丰富和补充。胡适本人也是这样看的,他在口述自传中说:
我的第一篇《红楼梦考证》是在1921年3月出版的。出版之后我立刻又获得了许多新材料,在许多细节上又加以补充改写。
可见胡适本人也认为改定稿是在“许多细节”上的“补充改写”。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是怎样写成的呢?是独自搜集资料完成还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发挥而成?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前几年有人提出,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初稿时,受到日本汉学家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的影响,并由此引起一场小小的争论。这里对此问题稍作探讨。
问题首先是由曹震提出的,他在《胡适•;盐谷温•;〈红楼梦〉》一文中提出:
比较初稿与改定稿,我们可以发现,两者详略差异极大,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是:胡适初稿之时,很可能借用了一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考证》初稿时依据的大部分材料,很可能是现成的,来自于日人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之小说一章。
我相信,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正是在这一二千字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
综观胡适《考证》初稿,“其所以斥人者甚是”,但其积极之立论未免单薄,且多主观武断。究其因,实在是因为材料泰半袭自日人成籍。或许胡适自有隐衷,出版在即,时间仓促,当是一大缘故。
该文意在解释《红楼梦考证》初稿与改定稿差异较大的原因,起初用“很可能”一词,是推测的口气,后面则说得颇为肯定。遗憾的是,该文作者没有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省略了论证过程,因而显得缺少说服力。随后,胡文辉的《也谈〈红楼梦考证〉与盐谷温》、程巢父的《与曹震论盐谷温及新红学书》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反面的意见。
胡文辉提出了两点反对的理由,一是胡适、盐谷温所使用的相同的两则材料较为常见:“《随园诗话》和《曲园杂纂》都绝不是什么冷门的书,胡适自己找到这两条材料又何足奇?”一是胡适不大可能看过盐谷温的书:“在‘理论’上说,胡适仍有看到盐谷温原书日文版的可能。但在实际上,这种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至少我相信是不存在的。”
程巢父的观点同胡文辉较为接近,他指出:
袁枚、俞樾等都是学术界耳熟能详的清代儒林文学人物,他们各有哪些著作,是些什么内容,胡适、顾颉刚等了如指掌,还用得着通过一个日本学者去间接地获取信息么?
随后,他以胡适与青木正儿等日本汉学家的通信情况为例进行反驳,认为盐谷温的书“算不得什么重要著作”,“像胡适这样的学者,是不会从这种(概论讲话性)读物里去捡便宜做学问的”。
稍后,曹震对胡文辉的文章进行回应,发表《再谈〈红楼梦考证〉与盐谷温——兼答胡文辉先生》一文。在文中他坚持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仍认为,胡适作《考证》初稿是受了盐谷温博士大作的影响与启发。
对自己的观点,曹震仍没有进行论证,只是提出“1918年盐谷温原作出版后,胡适不是没有可能看到盐谷温著作的”。
这场争论的过程大体如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正面来看,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是否借鉴了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胡适的材料是自己搜集而来,还是取资于盐谷温的著作。
经过比较,还是能发现两者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的,比如两人都根据《随园诗话》,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两人都对《红楼梦》作者、本事诸说进行了概括,重点引述了三家意见。此外,两者使用的材料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都使用了《随园诗话》、俞樾《小浮梅闲话》等材料。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在时间上要晚于盐谷温的著作,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从反面来看。仅靠上述所列举的这些相同或相似之处还不能得出胡适取资盐谷温著作,在后者著作基础上发挥而成的结论,因为还存在着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在学术史上,学者各自独立研究得出相同结论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就研究资料而言,两人共同使用的资料都较为常见,很难说胡适从盐谷温处取资。何况,胡适当时是否看到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还不能确定。因此,只能从理论上说,存在着胡适借鉴盐谷温成果的可能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只能说是有可能性而已,而不能说得过实,或作进一步的发挥。
《风起红楼》 第二部分从初稿到改定稿(2)
事实上,从反面可以举出更充分、更有力的证据。
以胡适做学问的风格和为人,他在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都会加以说明,不会掠人之美的。比如他在《〈三国志演义〉序》、《〈西游记〉考证》、《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等文章中明确点出自己受到鲁迅的启发和影响。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屡屡提及顾颉刚和俞平伯的贡献,后来在各种回忆文章中还时常提起。何以他单单借鉴盐谷温的成果而不加以说明呢?以胡适的为人和性格来看,他是不会这样做的。1936年12月14日,胡适在给苏雪林的书信中对盐谷温作过这样的评价:
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
这段话正说明胡适没有取资盐谷温的研究。否则,胡适借鉴了人家的研究成果,又说人家的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这就不是“有失公允”的事情,而是品行恶劣的问题了。以胡适平生的为文为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对胡适应该有这份信任。
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例证是,胡适于1920、1921年间与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通信论学,对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谈论颇多,其间他完成了《红楼梦考证》的初稿,但在通信中始终未提及《红楼梦》,也未谈到盐谷温。
1921年5月19日,胡适在给青木正儿的书信中说:
《红楼梦》已出版,我已叫亚东图书馆寄两部送你,不知已收到否?《红楼梦考证》是匆匆做的,我很盼望你与支那学同人切实批评。
如果胡适借鉴了盐谷温的著作,他在说“支那学同人切实批评”这句话时,按说是应该提及盐谷温,而不会如此沉默的。借鉴又不是抄袭,胡适何致于如此遮掩?至于曹震说胡适“自有隐衷”,这同样是无法证实的问题。
从顾颉刚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是不认可胡适借鉴盐谷温这一观点的。1921年6月24日,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
我前天买到绍虞译的日本盐谷温《中国小说史略》,内《红楼梦》一条,差不多把适之先生《考证》里所搜得的材料也搜辑完全,实是不容易;但他说“雪芹为举人”,就很可证明你的话,明白上了高鹗续作的当了。所以批评及续作很容易淆乱事实,在盐谷温这般留心的人尚要上当,何况他人呢!
盐谷温虽是上高鹗的当,但他颇有“宝玉即雪芹”的观念,这尚可说他是个善读书者。但他还说“高鹗娶诗人张船山之妹,亦有诗才之人”,这恐怕是齐东野人之语了。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顾颉刚此前没有看到过盐谷温的著作,而且他看到郭绍虞的译本并和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进行比较后,只是认为两人搜集的资料有很多相同,但没有指出其间的借鉴关系。在写此信时,顾颉刚和胡适正频繁地通信谈论红学,两人还见过面,他对胡适研究红学的情况应该说是十分了解的。如果胡适的初稿系在盐谷温成果基础上发挥而来,顾颉刚当会了解这一情况,这样,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就不会有这种第一次看到该书的语气了。
大体说来,胡文辉和程巢父的反驳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来看,胡适的红楼梦研究应该是独立完成的,借鉴盐谷温成果的可能性不大。他的改定稿之所以会比初稿有很大的改观,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努力有关,一方面与顾颉刚、俞平伯这两位功力深厚的学生加盟有关。
《风起红楼》 第二部分亦师亦友治红学(1)
与王国维十几年前的孤军奋战不同,胡适的《红楼梦》研究得到了其学生顾颉刚、俞平伯等人在资料、观点方面的大力支持。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曾专门提及这一点:
在寻找作者身世这项第一步工作里,我得到了我许多学生的帮助。这些学生后来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