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生了异样的审美愉悦。勃洛克在把叶赛宁介绍给文艺界的朋友时,称叶赛宁是
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农民诗人”。的确,来自农村的诗人叶赛宁,一下子使迂
腐沉闷、颓废神秘的彼得堡诗歌界听到了梁赞云雀的啭鸣,婷婷玉立的白桦与匀
称的白杨的絮语……
在叶赛宁纯真的热情中渗透着对勃洛克的深深敬意。然而,这一时期对叶赛
宁影响最大的是克留耶夫。克留耶夫是沃洛格德省的一个农②参阅杰耶夫—霍米
亚科夫斯基:《叶赛宁真人真事》,《在文学岗位上》1926年第4 期。
民,颇有知识和才气,他创作了一系列艺术性很强但内容消极保守的诗篇,
主要歌颂和美化俄罗斯“万古不变的”农民生活。叶赛宁在彼得堡与克留耶夫相
识的时候,克留耶夫已是出版过四本诗集的著名诗人,而且,勃留索夫还为其第
一本诗集《松涛回荡》(1912)撰写过前言。叶赛宁感到惊讶的是,克留耶夫的
许多诗都与他自己的诗近似。克留耶夫力图把叶赛宁拉到自己一边,使其免受彼
得堡颓废文人的影响。克留耶夫曾在信中写道:“我的白鸽子……你心里明白,
我和你是文学菜园子里的两头山羊,只是出于怜悯他们才容忍我们,而在这个菜
园子里有不少有毒的、带刺的仙人掌,我和你都必须躲避它们,以确保肉体上和
精神上的健康。”①叶赛宁当时经常与克留耶夫一起出席各种诗歌朗诵晚会,甚
至还成为梅烈日科夫斯基与吉皮乌斯夫妇的沙龙里的座上宾。两人常常用手风琴
伴奏,让新颖独特的诗歌风味传遍彼得堡。克留耶夫总是一身农民打扮,诗的风
味新颖独特,诗的内容通常都是歌唱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1915年11月,叶赛宁的第一本诗集《扫墓日》终于在克留耶夫的张罗下由出
版家M。B。阿维里扬诺夫出版了。年仅20岁的叶赛宁怀着喜悦的心情当即邮寄给自
己的老师希特罗夫一本,扉页上郑重地题写着:“献给年迈的老师叶夫盖尼。米
哈伊洛维奇。希特罗夫。”落款是:“知恩的学生、本书作者C。叶赛宁敬上。”
①在彼得堡的那些日子里,叶赛宁一直视克留耶夫为自己的“老师”,可是后来
发现自己的诗与克留耶夫的诗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明显的界限,与克留耶夫只囿于
宗教色彩和落后守旧的诗歌范畴相去甚远。克留耶夫似乎整个儿沉湎于过去,而
叶赛宁却是迈步向前,面向未来。不久叶赛宁完全明白了,克留耶夫与他是多么
格格不入。然而,不管克留耶夫这只“金丝雀”是怎样“在笼子里奄奄一息”,
他本人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诗歌史上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他的品质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佩。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发现和鼓励才使马
雅可夫斯基提前登上了诗坛,而且,他与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之间始终保持着
“深厚的友谊”,尽管他们的内心以及诗歌创作的主题和风格都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
叶赛宁在彼得堡期间,正值文学界存在着诸如象征派、阿克梅派、未来派、
新民粹派等各种文学流派,它们都各自对叶赛宁发生过无形的影响。叶赛宁常常
处在这些文人的包围之中,成为上流社会贵族沙龙里的上宾,受到无政府主义思
想的有害影响。勃洛克曾在给年轻的叶赛宁的信中暗示过他周围环境的可怕,给
他以正确的引导:“我想,你所面临的道路也许是漫长的,而为了不误入歧途,
你应当慎重,戒骄戒躁。
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迟早都要自己负责。当前,要向前进是非常困难的,
在文学道路上前进则尤为困难。“①1916年叶赛宁被征入伍,随军医列车开往前
线。他的任务是负责登记伤员的姓名。同年6 月,他在阑尾炎手术后得到回故乡
休养半月的假期。”面孔瘦削、头发已被剃光“的叶赛宁站在窗前远眺,欣赏朝
霞,①参阅E。纳乌莫夫:《谢尔盖。叶赛宁。生平与创作》第34页,教育出版社,
列宁格勒,1960年。
①这本封面已经发黄了的诗集如今保存在康斯坦丁诺沃“叶赛宁文学博物馆”
里。
①见《星火》周刊1955年第48期。
心头不由地袭来一种凄凉的感觉,慨叹家乡的宁静之余,创作了《我又回到
这里自己的家……》一诗,抒发了对离愁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我又回到这里自
己的家,我的故乡,你沉思而又温柔!
……
往昔曾一起欢娱的友人,我再也见不着你们的脸庞……
返回部队后,叶赛宁被安排在皇村的一座陆军医院供职。直到1917年爆发二
月革命他才离开了军从,加入了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二月革命推翻了临
时政府,叶赛宁于3 月17日被派往国家杜马属下的军事委员会供职。有感于3 月
3 日在彼得堡马尔索夫广场为二月革命牺牲者所举行的隆重葬礼,叶赛宁创作了
《同志》这首充满了革命激情的诗。同年5 月底他回到故乡康斯坦丁诺沃,在那
里度过6 月和7 月。正是在伟大转折的1917年叶赛宁在诗中抒发了对故乡和祖国
未来的美好憧憬之情:明天一早把我唤醒,让我们小屋里点亮油灯。
都说我不久将会变成大名鼎鼎的俄罗斯诗人。
十月革命爆发时,叶赛宁满腔热情地表示欢迎,他称自己“整个地站在十月
一边”。十月革命的风暴带来了叶赛宁诗歌创作上的转折,使他面向革命题材。
《天国鼓手》(1918)正是革命题材的诗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然而,当时叶赛宁尚未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他寄托于革命是建立
“农民的天堂”(《伊诺尼亚》,1918),以代替农民世世代代所处的不合理的
地位。
1918年3 月,莫斯科被宣布为国家的首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叶赛宁也随之迁居莫斯科。以叶赛宁为首的一批诗人,
当即在莫斯科组织了一个出版合作社:“莫斯科语言艺术家劳动组合”。根据叶
赛宁的倡议,出版工作者接受了“新纪元”
这一概念,即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算起,作为“新纪元”的开端。
从此,这个出版合作社所出的书,封面和扉页上都印有新的社徽和新的纪年。社
徽系一只报晓的雄鸡,纪年则是“一世纪第二年”字样。
这一徽记本身早已被人们遗忘了,而印有这一徽记的为数不多的书籍如今却
已成为苏联几家大图书馆的珍本了。叶赛宁采用的雄鸡报晓作为徽记,其含义是
很深的。对俄罗斯劳动人民来说,雄鸡历来是欢迎黎明和旭日东升的象征:雄鸡
以自己的歌声呼唤光明、驱除邪恶与黑暗。叶赛宁就是以这一形象来代表新时代
的诞生,并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同新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莫斯科当时正处在饥
饿之中,纸张匮乏、昂贵,“劳动组合”资金不足,很快也就破产了。叶赛宁回
到康斯坦丁诺沃小住,亲眼目睹了农民“无偿”地分得了土地的喜悦。诗人的革
命激情空前高昂和振奋,并以宗教象征的形象创作出《约旦河的鸽子》一诗。
“约旦
河的鸽子“源自圣经故事:基督在约旦河行洗礼时,见到从天而降的鸽子在
其头顶上空翱翔——此乃上帝为他祝福的征兆。该诗表达了诗人向往革命、变人
间天堂的广泛联想和憧憬:人们啊人们,我的兄弟!
我们大家都会在将来,定居在幸福的村庄里,在那里踩出一条银河来。
逝去的和正在消逝的,切莫舍不得把它丢弃,在盛开铃兰的地方,定比我们
的田野美丽。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叶赛宁与无产阶级文化派接近,甚至与盖拉西莫夫合作
创作了一个革命题材的电影剧本《霞光在召唤》。叶赛宁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文学
创作中。
噢,我满头的灌木丛已经枯萎,诗歌俘获我,使我变得憔悴,我终被判处在
感情的苦役中,去把叙事诗的磨盘苦苦地推。
《无赖汉》(1919)中的这一诗节,使人看到叶赛宁与诗歌创作的不懈之缘,
正如那著名的“红鞋”使女主人公无法停住舞步,叶赛宁直到临终前还在进行诗
歌创作,甚至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绝命诗。
1919年,叶赛宁成为意象派诗人,并参与发表这一流派的宣言,赞成“形象
本身就是目的”、“形象战胜思想”、“让语汇摆脱内容”等“纯艺术”口号。
毋庸讳言,意象派的诗是谈不上重大社会内容的。叶赛宁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的这
一迷误,渐渐脱离了意象派,并在《生活与艺术》(1921)一文里对意象派作了
批判,指出诗歌中只有“语言与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对艺术持这样一种态度是
“极其不严肃的”。他把艺术看作是“表现理性内在要求的重要手段”。这一时
期,他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诗剧《普加乔夫》(1921),热情歌颂俄罗斯
18世纪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
第三章石破天惊的《普加乔夫》在叶赛宁的诗歌创作中,有关农民起义的历
史题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是在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学校就读时,叶赛宁就
对俄国13世纪为抗击鞑靼人入侵而献身的梁赞勇士叶夫帕季。科洛弗拉特的传奇
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就写了一首诗,名为《关于叶夫帕季。科洛弗
拉特的传说》,以后又对它进行加工修改,诗的名称也稍有改动,定为《叶夫帕
季。科洛弗拉特之歌》”1914年,叶赛宁创作了长诗《乌斯》,对俄国中世纪英
雄斯捷潘。拉辛的战友乌斯给予了歌颂。(《乌斯》又名《瓦西卡。布斯拉耶夫
》)同年,诗人还创作了叙事诗《玛尔法。波萨德尼查》,写15世纪下半叶诺夫
戈罗德城在妇女领袖玛莎的率领下,反抗莫斯科强权吞并并与之浴血斗争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