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中国学者夏曾佑、范文澜、翦伯赞和许立群等,都没有提及。在日本,近
年就徐福事,不少学者认为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徐福并没有到达日本。早在
本世纪初,高於菟三《徐福东来考》说,徐福到的三神山,只是渤海湾里的
小岛,徐福在日本遗迹多系后人伪造。汉、唐以后,日本和尚常来中国散布
徐福事,致使义楚不辨真伪而记入书中。20 年前,岛田正郎就徐福事还作了
实地调查,于徐福的遗迹和传说所在的和歌山、广岛、爱知、秋田等县和富
士山地区,作了多时的实地调查,进一步证实现存的徐福墓系后人虚设,有
的史迹还是明治末年炮制的。山本纪纲的10 余万言《徐福东来传说考》说徐
福是个勇敢的反叛者,他是为了摆脱秦始皇暴政,逃避移居海外的,但东来
日本仍属传说。至今日本史学家,很多仍持否定徐福东来日本说,如井上靖
《日本历史》、《日华文化交流史》均未提及。在中日学术界,对于徐福到
日本的问题,都未作出肯定和否定的结论。
(盛巽昌) 
计然是人名还是书篇名?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吞并
吴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据古籍记载,越国是采用“计然
之策”改革内政,使经济得到发展才强盛起来的。《史记·货殖列传》:“昔
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
得意。”计然之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尚未窥其全貌,仅知有农业丰歉
循环论以及叙述商业经营的“平粜”论和“积著之理”。相传范蠡弃官后,

按照计然之策经商,遂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商贾。可是关于计然,史家说
法不一,有的认为计然是人名,有的认为计然是书名,由此形成学术上两种
绝然不同的观点。
以计然为人名,最早可溯源到东汉,班固《汉书》的古今人名表列有计
然之名。计然在《吴越春秋》又作“计倪”,《越绝书》作“计倪”,说是
越王勾践的大夫。三国时魏人孟康也说计然是越臣。唐颜师古、张守节、马
总等均认为计然是人名。《汉书》的注者颜师古说:“计然者,濮上人也, 
尝南游越,范蠡卑身事之,其书则有《万物录》,事见《皇览》及《晋中经
簿》。”张守节《史记正义》云:“计然者,范蠡之师也。”马总《意林》
引《范子》十二卷,并说:“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
之公子也。。。其志沉沉,不肯自显,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此外, 
《新唐书·艺文志三》有“范子计然”,说是“范蠡问,计然答”(今有辑
本)。还有《计然万物录》亦以计然为人名。总之,多数著述都认为计然是
人名。
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另一种看法,即计然不是人名而是书篇名。此说
代表人物是晋人蔡谟,他首先认为,《计然》是范蠡所著书篇名,解放前,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也考证说计然纯属子虚乌有。
建国后的学术界对于计然的研究有了不少的进展,然而计然是人名还是
书篇名的争议仍无定论。陈绍闻、叶世昌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册) 
将计然按人名处理,说勾践“任用计然、范蠡、文种等人”。《史记》、《汉
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作“乃用范蠡、计然”,亦以计然为人名。赵捷民《计
然即文种》一文还提出下列新见解:计然与大夫文种是同人异名,因为《史
记》、《越绝书》中计然的理论,在《国语》一书系文种的语言。
胡寄窗则继续主张计然是书篇名,所以他的《中国经济思想史》把计然
的言论当作范蠡的思想看待,此书自注写道:“蔡谟之说较为可信。”近年
来报刊上常有一些短文谈范蠡的商情预测,内容即计然的“积著之理”,以
计然为书篇名。
迄今为止,关于计然的争论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论者意见相左,涉及的
著作面广量大,使这一悬案颇具传奇性。如何对司马迁所说的“乃用范蠡计
然”作确切的解释,班固何以将计然列为人名等问题,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计然是否历史人物?他是范蠡的老师,还是范蠡所著书篇名?是文种的异
名,还是其他什么人?这个庐山真面目只能有待于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了。
(潘连贵) 
李冰与鳖灵是同一人吗? 
“古堰名宇内,李冰传千古。”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都江堰,同李
冰这个名字是分不开的。关于李冰修都江堰的记载,以《史记·河渠书》为
最早,但失之简略,甚至没有说明李冰治水的年代;《汉书·沟洫志》的有
关记载与《史记》大同小异,仅在冰前缀一“李”字。东汉末年,应劭《风
俗通》才提出了李冰治水的年代:“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此后推算李冰
治水的时间,多以此为据。从古至今,多少人吟诗撰文赞颂这位中国古代杰
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和“爱斯民”、“知天文地理”的清官;历代士民百姓为
李冰修祠建庙,刻石造像,瞻仰崇奉。

近年来,有人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通过比较研究,认为李冰不是秦蜀守, 
而是春秋时期的“蜀守”,即古蜀国开明朝代的第一代国君鳖灵。理由是: 
一、在《史记》中,“冰”并非秦守;《风俗通》把《史记》中的“蜀守” 
误为秦蜀守,首创李冰秦守说,不可信。二、秦昭王时,争战杀伐不止,没
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人力物力不足,时间也不允许,怎么可以设想秦国这时
会修都江堰呢?秦修郑国渠,是中“疲秦计”的结果;当发党中计,秦即停
止修渠,欲杀郑国,秦不可能反对“疲秦”的同时,又大修都江堰以自疲。
三、遍查秦史书,秦灭蜀后的所有秦王(惠、武、昭、孝文、庄襄、始皇) 
皆与修都江堰无关,也无“秦臣”李冰。都江堰和李冰不见载于秦史书,这
与秦“立功者显荣”的政策不符,说明李冰不是秦蜀守。四、记载离堆和二
江最早的《尚书·禹贡》成书的年代为战国初或中晚期,而秦灭蜀已是战国
晚期,说明都江堰修建和李冰生活的年代当在秦灭蜀之前。这与我国第一部
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的有关记载相符。《河渠书》上起禹,下迄汉武, 
按时间顺序记事。它把冰“于蜀”的治水,与春秋时“于楚”、“于吴”、
“于齐”的治水并列排在“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前422 年)之前,从而表
明,蜀守冰的治水应在春秋时期;冰是春秋时期的蜀守。“守”在三代和春
秋时期是指国君。《尚书·尧典》:“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所以, 
李冰的身份应为蜀国国君。对照《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有关记载
可以看出。鳖灵时期,与李冰“于蜀”治水时间相同。当时,成都平原洪水
为害,鳖灵和蜀地人民决玉垒,开江沱,“以除水害”。李冰、鳖灵两相比
较:治水时间、地点、方法和本人地位(皆为蜀国国君)相同,名字音同, 
所以实际上是同一个。“冰”是不懂蜀地方言的司马迁对鳖灵的误记。同时, 
因为秦烧天下书,鳖灵和蜀国人治水的功绩遂被掩盖和抹煞了。
这一意见提出后,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无论从文献
资料还是从考古资料来看,李冰和鳖灵决非同一人;不仅时代不同,而且文
化类型也不同。对秦郡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历史功绩,2000 多年来,历代史书
记载明白无误,诗人骚客如是吟诵;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如1974 年在都江堰
发现的东汉李冰石像更证实了李冰的身份。石像铭文为“故蜀郡李府君讳
冰”,这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李冰是秦蜀郡守,而非蜀君鳖灵。石像冠服则更
能清楚地说明李冰的族属、国别和生活年代。从服式看,李冰着秦代深衣, 
其特点为“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西汉深衣与秦相似,稍短。
而到东汉晚期,深衣已罕见,襜褕代之而起。造像者并未让李冰着襜褕或西
汉深衣,说明他们了解李冰生活的年代。楚服、蜀服也与秦深衣迥然有别。
如李冰为春秋时蜀君鳖灵,则应着蜀服或楚服。由是足以说明李冰是秦蜀守, 
而非鳖灵。鳖灵时期,经济比中原落后的蜀国既无需要也无可能修建如都江
堰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以有争论的《禹贡》成书的年代作为立论的主要依
据,其基础就是建筑在一片流沙上,而用《河渠书》说明李冰凿离堆是在秦
灭蜀之前则更属推论,众所周知,它并不完全是按时间顺序记事的。至于说
李冰没有载入《秦本纪》就不是秦蜀守,甚至连存在都成了问题,这更是危
险的推理。秦自商鞅变法立郡县直至秦亡,三四十郡、一百余年,郡守总数
当不下数百,区区《秦本纪》岂能备载?如果认为《秦本纪》里没有的就不
是秦守,那么,岂不是说有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秦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许多未
见载于《秦本纪》的郡守都不是秦郡守吗?如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铜戈中
署名的蜀守武,据考证应为始皇二十六年蜀郡守,亦不见载于秦史,但却被

出土的秦兵器刻铭所证实了。同样,不能因为《秦本纪》中没有李冰,就说
他不是秦蜀守。
近又有人根据扬雄《蜀王本纪》关于“亡者李冰过天彭阙”的记载,对
李冰身世提出一种新见解:“李冰可能是从秦国被押到边地服役的逃亡者, 
也许还是被派到蜀郡服兵役之人,因为受不了残酷的压迫而逃到今灌县城北
浅山(古名天彭阙),发现凿山引水已有的沟渠,既可改善川西平原的灌溉, 
又可减轻岷江两岸的洪水灾害,遂组织当地群众开凿宝瓶口,因而得到群众
的拥护和秦王的赦免并被任命为郡守,在其任内逐步把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善
起来。司马迁和后来的史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