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加者。亲见目睹之说,自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参战目击者都说致远舰是中敌炮致沉,而治史者却众口一辞:中鱼雷而
沉。于是致远舰沉没的真相,也就成为至今未解开的一个谜。
(夏云) 
社会篇夏商人口究竟有多少? 
关于夏商的人口问题,由于缺乏准确可靠的人口数字记载,长期以来难
于进行认真的探讨。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了一则流传于春秋时期的夏代史事,谓夏后相失

国,其子少康逃奔有虞,有虞的酋长“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
田一成,有众一旅,。。以收夏众”。杜预注云:“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
旅。”收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夏代国家的盛衰兴亡。此“有众一旅”, 
似指族落组织可出兵员数,如连老弱妇孺在内,以五口之家或三口之家可出
一人计,则少康在纶邑的人口总数,大概应有1500 到2500 人。这则传说表
明,早在夏代,统治者就有过人口统计之举。
有关夏代和商代的人口数,文献中说法不一,但都未得到证实。
一种见于《尚书大传·虞传》: 
“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 
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郑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
之数也。” 
如按一家五口计,则上说虞复全国总人口数有216 万。但是像邻、朋、
里、邑、都、师、州这类如此整齐规范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组织结构,在夏代
并不存在。甚至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都还没有出现邻、里字样;朋字只
用来称贝;都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商代称王都为大邑或大邑商;师是军队
之称;州是族名兼地名。再者,以个体家庭作为人口统计单位,也不符合早
期人口调查的特点。显然这种说法是出于后人附会,根本靠不住。
另一种说法见《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补注引《帝王世纪》: 
“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威,执玉帛亦有万国。。。及夏之衰,弃稷弗
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迹。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
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
于夏,六百余载,其间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 
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损,将亦如之。
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
六万一千人。” 
这段文字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叙殷因于夏之间损益时,指出“书策
不存,无以考之”,似乎在其它方面有一定的史载依据。其二,谓夏商时代
方国林立,在文献中亦有类似之说,如《左传》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战国策·刘策》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看来,除夏国未必有万国外,众多族落小国林立,确为夏商社会实际状态。
其三,尽管人口落实到百、十、个位数,且夏初和商末周初的这三位数都为, 
“九二三”,不免荒唐之甚。但其注重不同时期的民数得失,又按单纯人口
而不是以户计数,却具有早期人口清查的特色。故此说有一定参考价值,不
能贸然否定。
按照此说,从总体上推算,夏代直至商初诸侯方国规模均甚小,平均人
口仅1300 多人;后众国相兼及人口繁殖,到商末周初平均人口增加到了近
8000 人。商初成汤时有三千余国,则总人口约为400 万左右。
唯夏代人口不可能达到1350 万以上,须知直到西汉初年全国总人口也不
过1500 万至1800 万。夏代人口也不可能超过商初的400 万,因为夏王朝统
治区和活动范围远比商代小得多。《淮南子·泰族训》称商国“左东海,右
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即商疆域东到海边,南抵五岭,西达甘肃内蒙, 
北至河北北部及辽宁。据至今全国已发现的商代文物遗迹,遍及豫、冀、晋、
陕、鲁、鄂、赣、湘、川、辽及江浙地区,与文献所言可相印证。夏代领土

大大小于商,竟是“诸侯万国”,且总人口也多出两倍多,不能不说是虚张
附会之言。
近代甲骨文的出土及考古学的发展,对夏商总人口提出了新的观点。
据迄今发现的11 处龙山文化晚期和夏商之际的古城遗址,估测当时城邑
居民的平均人口数大致在1500 人左右,这与前述《帝王世纪》所记夏至商初
族落方国平均人口1300 余人的数值比较接近。前云夏初“千八百国”,总人
口约240 万,如按现今遗迹考证总人口为270 万。商初三千余国,人口数似
应在400——450 万人之间。
另据甲骨文、金文和考古资料等线索来分析,甲骨文、金文中有族氏地
名约550 个。此外,甲骨文中有称“侯”的诸侯约40 个,可知其所出族氏或
自有其领地人口。《周官·载师》云:“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郑注: 
“一夫百亩之税,一家力役之征也。”“夫”以成年男丁为单位,自然包括
了他们的家属老小。
西周早期不少地域组织的人口规模约平均8000 余人数,与殷商晚期正前
后相系。按这个平均人口规模数计之,总人口数约略有575 万人左右。
夏代和商代的人口数,一直是历史之谜,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近代考
古学及文献线索所提供的数字仅是粗估,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
(傅丰渭) 
西周的“庶人”是什么身份? 
在西周社会里,有一个等级叫“庶人”。他们是什么身份?社会地位如
何?由于历史记载和人们对史料的认识不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存在
着很大的分歧。
传世的西周康王时铜器大盂鼎,鼎上刻有一篇数百字的铭文。铭文中说: 
周王赏赐给贵族盂“人鬲(lī)自驭至于庶人”659 人,另外又有“人鬲” 
1050 人。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对此分析道:“鬲是后来的鼎锅, 
推想用鬲字来称呼这种‘自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
劳作的人被太阳晒黑了,也就如鼎锅被火烟槱(yǒu)黑了的一样。”“‘庶’ 
就字形看,可能是厨房,取其烟熏黎黑之意。”“鬲”与“庶”既然是鼎锅
和厨房,“人,鬲”和“庶人”是被太阳晒黑的整天在日下劳作的人,其社
会地位必然是十分低贱的。因而郭老接着指出:“‘人鬲’”是通过战争俘
虏来的奴隶,是无可争议的。‘人鬲’包括‘自驭至于庶人”,驭是家内奴
隶,庶人的地位是在家内奴隶之下的。”周代的史书上记载:“庶人力于农
穑”(《左传·襄公九年》);“庶人耕农树艺”(《管子·五辅篇》)。
郭老据此又认为:“庶人肯定是耕作奴隶。”《左传·昭公七年》叙述过“人
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
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十等的后面几等是
奴隶,但其中没有庶人。郭老对此又论述说:“这里提到的奴隶都是‘以待
百事’的家内奴隶,庶人不在内,说明他们地位太低,不能入流,”可知庶
人是家内奴隶之下的奴隶,处在当时社会的最底层。
对于上述论断,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从“庶”字的意义看。《尔雅·释诂》说:“庶,众也”;《说文解字》也
说:“庶,屋下众也。”可知“庶人”就是众人。另外,“庶”还有次一等、

非正宗的意思。周代实行宗法制度,嫡妻的长子可以世袭父爵禄位;而嫡妻
的其他儿子和众妾的儿子都称“庶子”,只能别封为低一级的爵位。众和次
一等,都很难说是奴隶。第二,看庶人的政治权利。《尚书·周书·洪范篇》
记述箕子对周武王说:你如有大疑,应该“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可知庶
人是周王的咨询对象。《诗经·大雅·卷阿篇》描写周成王的贤士,“媚于
天子”,“媚于庶人”。这里的庶人,连周王的群臣都要讨好他们。孟子谈
到周初“班爵禄”的规定说:“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孟子·万章下》)。
可知庶人能够担任小官,并得到低微的俸禄。相传的《祭典》记述各阶层参
加祭礼的程式时说:“庶人有鱼炙之荐”(《国语·楚语上》)。然则庶人
还可参加祭祀等礼仪活动。第三,看庶人的经济状况。《礼记·曲礼下》曾
记述周代各等级的私有财富,文中历叙了国君、大夫、士的财产后说:“问
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知庶人也能有私产,而其财富多少的标志就是牲
畜的头数。第四,看庶人在社会等级排列中的位置。按照《左传》、《国语》
的记载,庶人的地位始终在贵族的最低一级“士”之下,而在官府作事的“工
商”之上,更在“皂隶”一类的奴隶之上,囱此,庶人的身份应该是平民, 
其地位并不很低。
对于平民说,持奴隶说者又出来反驳了。他们指出,《礼记·曲礼》中
有“礼不下庶人”的话。在当时社会中“礼”是一切活动的准则,人人都应
遵守的规范。《诗经·相鼠篇》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既然庶人不能守礼,那是连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这些庶人,只能是像禽
兽牲畜一样的奴隶。再则,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
氏》)。可知庶人被剥夺了一切议论的权利。他们只能默默地替主人干活, 
当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这样的人,还不是奴隶吗? 
鉴于庶人的地位忽高忽低,庶人的权利忽有忽无,范文澜在《中国通史
简编》中主张,西周庶人“包括上层的自由民,中层的农奴,下层的奴隶”。
上层的庶人有商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