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叛变投商,从而孤立了夏王,为商朝覆灭夏王朝的作战创造了可靠的条件。
另据《左传》、《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少康时,在攻打过、戈两个方
国的时候,曾派汝艾和季抒进入两国,了解情况,查明地形,收买重臣,进
行间谍活动,为灭两国创造条件。“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注“哀
元年传使汝艾谍浇。。。汝艾,少康臣谍侯也”。又“伯子抒帅师灭戈”。
注:“灭戈前,先使其弟季抒诱之耳”(《竹书纪年·帝太康》)。
以上这些传说都可算中国早期的间谍史,但究竟哪一个可信,可算最早
使用间谍的鼻祖呢?看来还得进一步查证。
(庞成保) 
盔甲何时产生? 
参观过秦皇陵兵马俑的人,都会对一个个盔甲整齐、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穿在这些武士身上的盔甲,究竟何时产生的?看来
还是一个不易解开的谜。
盔甲是一种古代将士防护身体的装备。盔在古代叫做胄、兜鍪、头鍪, 
形状像帽,用以防护头部;甲又叫介、函、铠,形状类似衣服,用以防护身
体。据古代传说,盔甲是母系氏族社会黄帝时就有了,还是黄帝创造的。《事
物纪原》卷九记载:“兜鍪、胄也,黄帝内传所述,盖玄女请帝制之,以备
身也”。而甲,相传是夏朝第七代帝抒在和东夷人作战时创造的。《世本》
记载:“抒作甲”。注:“抒或作与,少康(夏第六代帝)子也。”原始的
盔甲大多用藤条、兽皮制作,盔似乎也有用金属做的。《史记·五帝本纪》
正文中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这里的所谓“兽
身”,很可能就是用兽皮制的甲,“铜头铁额”,也许就是金属制的头盔吧! 
但这些毕竟还是传说和推测,缺乏考证,不能作为信史。
从考古发现,早期的头盔,有皮和金属做成,商时已发展得比较完善。
从出土的先秦文物看,已有商朝青铜盔,而且制作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如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青铜胄,不仅有较好的防护性能,而且胄顶还有
装缨的铜管,胄面上还铸有虎纹和牛纹及其它图案。除此以外,皮胄、铁胄
也有出土,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时制作的皮胄,由18 片髹漆皮甲
片编缀而成,上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既可防护头部,也可防护颈部;河
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制作的铁质护头装具,是用89 片甲片编缀而
成,其防护性能更优于皮胄。从这些头盔的实用价值看,其结构科学、合理, 
有较好的防护性能,已是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早期的甲由整片的皮革改制,可以伸缩活动。它的制作,通常是根据护
身部分的不同形状,将皮张裁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革片,并把两层或
多层的皮革合在一起,制成坚固、耐用、美观的甲片,然后在皮片上涂上油
漆、穿孔,用绳编联成甲。《周礼·考工记》的“函人为甲”中,比较完整
地总结了有关选材、制甲的全套工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 
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容,然
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

则桡。”《旬子·议兵篇》中也记载,楚国的制甲技艺更为精良,制的甲坚
如金石:“楚人鲛革犀以为甲,坚如金石。”此外,还有用藤条编织的甲, 
也有一定防护作用。从这些记述看,这时甲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出土
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经复原后,可
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皮甲的结构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组成的,并配有
一顶由皮甲片编缀成的胄,形成一副完整的盔甲。穿戴后不仅可以自由活动, 
而且具有一定的防护性能。同时,有的还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铜铸件,使皮甲
的防护性能更优。如山东胶县的西周车马坑中曾出土过一件青铜兽面甲,在
河南省、北京市等的西周墓中,还发现过钉缀在皮甲上的各式青铜甲泡。它
和盾结合作用,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
此外,《周礼》还记载,这时的盔甲已发展到相当数量,所以管理盔甲
还设立了专门的职官,并规定了一定的编制员额,“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
八人”。
从以上出土的盔甲看,无论实用价值、制作工艺,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
高度,而且国家还设置了管理盔甲的职官,这说明盔甲不论质量和数量都已
发展到一个相当阶段。但是,事物总是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盔
甲也毫无例外,不可能一出现就那么完善。更何况有的认为在皮盔皮甲之前
还有藤盔藤甲,而这些易于腐烂之物,在考古上是难以发现的。所以,我们
可以肯定,盔甲的产生要比出土的实物更早。那么,盔甲到底产生于何时? 
是商代、还是夏代,或者真如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我们等待着考古的发现。
(庞成保) 
致远舰是怎样沉没的?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
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的这首诗,描写的是1894 年9 月17 日黄海大战
的悲壮场面。这天下午3 点半,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已经鏖战一百分钟,处
境困难。旗舰定远号屡中敌弹,超勇、扬威二舰先后中炮沉没。平远舰中炮
后驶离战场暂避,日本舰队由北洋舰队的右翼向左翼回旋,驶至旗舰定远号
前方,向定远舰进逼。情势危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开足
机轮,驶出定远舰之前,迎战来敌。日本四艘先锋舰围攻致远舰,致远舰连
续受到十吋至十三吋重炮榴霰弹的轰击,中弹累累,水线下受伤,舰身倾斜, 
弹药将尽,但仍于“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邓世昌见敌舰吉野
号横行无忌,最为凶狠,随即命令大副陈金揆“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
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志欲与日舰同归于尽。遗憾的是,致远舰还未来
得及与吉野号相撞,就倾斜沉没了!邓世昌等250 多名将士全部落水。邓世
昌落水后,其侍从刘忠将浮水救生艇推给他,但他却扬臂高呼:“为杀敌而
死,不要偷生!不做俘虏!”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其随身爱犬“太阳犬” 
凫到他身边,衔住他的手臂,被他推开了;又叼住他的发辫,不使下沉,他
把犬首捺入水中,终于饮恨海底!全船将士除7 人遇救,全部壮烈殉国,谱
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颂歌。
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

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又作诗一首发到邓世昌祖居:“城上神威炮万斤, 
枉资剧寇挫我军。后来天道终许我,致远深沉第一勋。”(《邓世昌遗事及
有关文献》,刊《图书馆杂志》1982 年第2 期)日本海军也承认,致远舰“勇
敢果决,极有胆量”。(川崎三郎《日清战史》)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
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史籍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中鱼雷沉没说。姚锡光所撰《东方兵事纪略》称:“致远药弹
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
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
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姚锡光曾任驻日领事, 
甲午中日战争时正在山东巡抚李秉衡衙署任事,经常往来辽、碣、登、莱, 
观察军情,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他以所见所闻,参以中外记载撰成此书, 
记载详赡清晰,远胜一时诸作,向为史家所重视。1935 年国民党参谋本部第
二厅第六处编印的《甲午中日战争纪要》即持此说。解放以后出版的著作, 
如丁名楠等合编的《帝同主义侵华史》(第1 卷)、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
(上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陈旭麓主编的《近代中国八
十年》,以及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海战史》、戚其章的《北洋海军》、
1979 年版《辞海》,均沿用此说。邓世昌的孙女邓素娥在回忆邓世昌轶事时
也说致远舰被鱼雷击中而炸裂沉没。电影《甲午风云》也以鱼雷命中致远舰
作结尾。港台学者也采此说,如包遵彭的《中国海军史》即是一例。
另一种是中炮沉没说。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海战时在定远舰上指挥作
战。他在战后第二天向北洋大臣报告海战经过时说:“倭船快,炮亦快且多。
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故宫博物院
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盛宣怀档案中保留了参战官兵在1895 年3 
月总结海军利弊的呈文近十件,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守备饶鸣衢的呈文说: 
“譬如致(元)、靖(远)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
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守备高承锡的呈文说:“水师战船
贵有铁甲,甲厚则船坚,交锋之际,经战持久,不易沉没。如大东沟之役, 
超勇、扬威、致远皆因无甲,故中炮即透入机舱,进水沉没。”(《盛宣怀
档案资料选辑·甲午中日战争》)当时参战的外国军官泰莱在《甲午中日海
战见闻记》中说:“为敌炮所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
舰。”“躬履行间”的水师提督英国军官斐物曼特而对林乐知说:“致远既
受重伤,志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不料日炮毕萃于其舰,独中沉渊之祸, 
惨哉!”(蔡尔康译编《中东战纪本末》)主“中炮沉没”说的,均为海战
参加者。亲见目睹之说,自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参战目击者都说致远舰是中敌炮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