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四游记》,其中的《东游记》,就是专门讲八仙过海故事的。回头看看
八仙的演变过程,也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八仙的交椅坐得很不安
稳,时常有别的仙翁来凑热闹,企图把当选者拉下马来,取而代之。看来, 
他们捧的也不是铁饭碗,幸亏他们事迹卓著,又颇得民众喜爱,才得以存名
于史册并流传了下来。
(王朝日) 
梁山伯、祝英台是否史有其人? 
梁山泊、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故事
的传播除了口耳相传以外,得益于舞台艺术颇多。举例而言,京剧有《英台
抗婚》、山东琴书亦有“梁祝”的剧目,影响最大的则首推越剧。旧时流行
于浙东农村的草台班就有《梁祝哀史》的演出,后来传到上海,此剧曾一时
风靡大上海。解放后经过整理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行到全国,特别
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问世后,梁祝因而“走

向世界”,曾有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
实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
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所造?这是个聚讼纷坛、饶有兴味的“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
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 
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曰:梁祝死后岂能化蝶? 
孟姜女焉能哭倒长城?至于织女和白娘子一为天女,一为白蛇所化,属“子
虚乌有”,其理自明。此是一家言,听来颇似有理。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
事的也很不少。不久前读到江苏某报的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 
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
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 
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 
所据何书,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伪。又据《杭州日报》1958 年1 月
20 日报道,杭州市有关部门当年将开发凤凰山旅游风景点,第一期工程则将
开辟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梁祝书院”等风景区。
报道中虽冠以“民间传说”,但给人的印象是梁祝当在此地活动过。
其实,研究“梁祝”有否其人其事不自今日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
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
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
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
第二处墓在山东嘉样县是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
说:“乾隆乙卯(1795 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
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
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 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 
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
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据浙江一老新闻工作者告
诉笔者,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郭县乡间还流传有
“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
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
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
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己许鄮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
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裂,而埋壁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
妇冢’。”第四处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郡城北槐子
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人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
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 
和焦循记鄮城(今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
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谢安为东晋名臣,是历史上实有之人, 
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
上记载竟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粱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
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人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
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

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出),焉知不正是演
的明代当代时事?又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
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 
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
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
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
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
府》有词牌《祝英台近》,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 
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
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邪?明人乎?由于都有一定
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
死后造“七十二疑家”,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 
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确系民间传说,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
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 
我大胆地揣想,梁祝故事会不会本是编撰,由于这一悲剧感人至深,代代相
传,后人误以为真的而写入志书的呢?总之,这其间还有一些谜,需要我们
去探索、破解! 
(顾志兴) 
“白蛇”传说从何而来? 
叙述宋代店员许宣和蛇仙白素贞爱情悲剧的白蛇传说,以它曲折优美的
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充满人情味的情致,不胫而走,成了我国家喻户晓
的民间四大传统故事之一。白蛇传说影响深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它
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原先”是什么?一直是白蛇传说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
题。
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白蛇传说最早的成型本,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
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选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来,关
于白蛇传说的戏文如清乾隆三年松江黄图铋的《雷峰塔传奇》,安徽方成培
的《雷峰塔》以及《义妖传》、《宝卷》等,内容情节基本以冯梦龙本为蓝
本。然而,冯本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则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较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龙蛇的民俗风尚,蕴
藏着白蛇传说的基础或“原先”。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说法略有差
别。戴不凡在《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中查考了《净慈寺志》(杭州丁
氏八千卷楼刊本)记载:宋时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巨蟒,并出现过会变女人
的害人妖精。推论道:“雷峰塔正在净慈寺附近,《白蛇传》可能与这传说
有些关系。”罗永磷则认为,白蛇传说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时流传下来的。
据《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辑的《西湖三塔记》云: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
杭州)奚宣赞清明节游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亲白
衣妇酬谢他,于宴席间取人心下酒,又委身于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妇讨
厌宣赞,欲杀之食其心肝,两次均被女孩救出。奚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
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
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西湖中。罗永麟在《论白蛇传》一文中,认

为白蛇传说就是据此,“为迎合市民阶层心理需要而改编成的”。
胡士莹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
主张白蛇传说“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应上溯到唐。唐代传奇小说《白
蛇记》、《李黄》均描写了白蛇精,它们为后代白蛇传说奠定了基础。其中
一则说: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
少妇,为其勾引,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觉
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身子逐渐消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后来, 
家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唯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
有大白蛇盘踞,才知少妇为“蛇妖”所变。王骧根据镇江金山寺僧龙斗法传
说的历史记载,在《〈白蛇传〉神话的镇江一源》一文中断论,白蛇传说的
“原先”不仅在唐代已产生,而且镇江一源,“比较杭州一源的产生时期可
能更早一些。故事的情节也更为具体”。
也有的研究者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陈勤建
《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美学意义》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
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
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形象,如“女蜗,古神女而帝者,人
面蛇身”,“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