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架山区的进一步考察将会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这个问题将
永远是一个谜。
(朱长超) 
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 
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三天,范喜良就被
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
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
海关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孟姜女庙”。这个故
事流传至今已有2000 多年了。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
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
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
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94… 
前781 年在位),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
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 
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
向在《说苑》、《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后,“赴淄
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
似。但上述各书中并没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
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盂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
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
城崩塞色苦,再号杞粱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为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 
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有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
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
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 
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盂姜女
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
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孟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 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
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
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
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
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
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
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
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
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 
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捏造成秦
国的盂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
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
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
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
“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
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 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
于我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20 年代发表的著名学
术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
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
(曹莉芳) 
歌仙刘三姐是什么地方人? 
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广东、广西一带,到处流传着歌仙刘三姐
的故事。广东、广西是歌的海洋。在那里,歌声就象食盐一样点缀着人们的
生活。锺敬文在《民间文艺丛话》一书中说,从明清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 
两广地区自来好歌。在一部分民众的口中,至今还乐声不绝。
刘三姐聪明美丽,而且唱得一口好歌。多少诗人骚客、山歌大师,都不
得不拜伏在她敏捷的思维、清纯的歌声之下。在一个歌的世界里,出一个歌
仙,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也许她太有名了,谁都想把她拉作者乡,为家乡
争光,所以到处流传着她的故事,到处留存着她的遗迹。有些地方把她叫做
三姐,有些地方则更为亲热地唤她三妹。
要给刘三姐恢复本来面目,多难啊! 
屈大均《广东新语》第八卷“刘三妹”条说,广东新兴有个叫刘三妹的
女子,相传她是第一个造歌的人。唐中宗年间,她才12 岁,就已经贯通经史, 
善于歌咏。千里方圆的人听说她会唱,都远道而来与她对歌,但是,有的对
了两三天,有的只对一天,就因为对不过三妹而回去了。三妹懂得音律,曾
往来于两广的溪峒之间。生活在那里的蛮人种类非常多,但她每过一处,都
能懂得他们的语言。遇到哪一种人,她就用哪一种声音(作歌和他们唱和, 
这种人就把她所唱的奉为典范,照之演唱。她曾经同白鹤乡一个少年登山而

歌,相互问答,那些住在大城市和住在山野里的各种人在旁边围观,男女老
少有几百层,都把她当成了歌仙。三妹同那少年站在那里对唱,一直唱了七
天七夜,歌声未绝,胜负未分,后来两人都化成了石头。当地人敬重她,就
在阳春锦石岩祭她。锦石岩上林木丛蔚,岩口有石磴,经过风雨剥蚀,就象
鸟书一样。岩上有一块九曲石,可以容纳一人,据说就是三妹的遗迹。这里
经常听得到笙鹤之声,当庄稼丰熟的时候,则好象有人登上岩顶而为之歌唱。
今人把三妹称作歌仙,作歌必奉她为典范。
从这段记载,我们看到刘三妹(即刘三姐)的籍贯是广东新兴,生活时
代是唐中宗年间,对手的姓名和籍贯是“白鹤乡少年”,赛歌地点不详,只
是写了“登山而歌”,死后的祭祀地点在阳春锦石岩。但是,这只是一种记
载、一种说法而已。我们还能翻检到许多与此说不同的说法。我们只须把刘
三姐的籍贯、时代、赛歌对手、赛歌地点、供祀地点的不同点指出来,就足
以看到关于三姐的不同说法了。
在一本叫做《刘三姐》的书里,三姐的籍贯仍在广东,但已把“户口” 
“迁”到了潮梅。她生活于什么时代,书里没有提到。她的赛歌对手是个农
夫,赛歌地点则搬到了广西柳州的立鱼峰。在那里化身为石后,就在当地(立
鱼峰)接受人们的祭祀和供拜。
在《粤述》、《池北偶谈》等书里,刘三姐却成了广西人,而且是在广
西与人对歌。《粤述》中,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西山,生活时代则在唐代
景龙年间。她的对手是广西郎宁白鹤书生张伟望。她仍在白石山对歌,力尽
而卒,供祀于白石山。《池北偶谈》则认为刘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水南村, 
她生活在唐代神龙年间,赛歌的敌手是广西邕州的白鹤秀才。她在西山高台
与秀才对歌,死后在何处供祀,书里没有记录。
还有一本书名叫《峒溪纤志志余》的,既没有记下三姐的籍贯,也没有
提到她的生活年代,只是记载了对手的姓名籍贯、赛歌地点和供祀地点。它
介绍说,三姐的赛歌对手是白鹤秀才,同她在广西七星岩赛歌。三姐去世后
受到了当地苗、瑶等族峒民的供奉。
这个传说在广东客家人中间也很流行。据说,刘三妹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她的才学,谁都比不上,吟诗做对样样能;唱山歌更是她特别的本领,和人
对唱个十日半月都唱不尽。她曾骄傲地说:“谁和我猜(即对唱)山歌,猜
得赢我的,我便嫁给他。。”于是秀才罗隐载了满满九船山歌书去见刘三妹。
三妹唱道:“石山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中出,哪有山歌船撑来?” 
唱得罗秀才哑口无言,翻遍船内的山歌书都对不出来。他恼得面红耳赤,把
船上的山歌书统统抛到了河里。此说载于愚民的《山歌原始的传说及其他》
一文中。
江西也有类似传说。据《文学周报》第306 期王礼锡的《江西山歌与倒
青山风俗》一文记载,有个饱学之士载了满满几船书去与刘三姐对歌,结果
狼狈而回。所不同的只是,罗隐变成了饱学之土,山歌书变成了“书”。
这么一来,刘三姐的足迹真是遍及两广和江西地区了。三姐到底是哪里
人,生活于什么时代,与何人在何处对歌,这真是个难以揣测的谜啊! 
(东生) 
“牛郎织女”传说是怎么一回事?

“牛郎织女”是我国传说中最美丽动人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很早就开
始流传,《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 
但只是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彼此没有关系。汉时,这两
颗星宿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著《两都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