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将。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认为
“兵者国之大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所著《孙
子兵法》一书,为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世
界古代第一兵书”。他本人也被推崇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平时训练军队,从实战出发,要求非常严格。在《史记·孙武子列传》
中记有:“吴王阖闾以妇女试兵,武子以王之爱姬为左右二队长,申令之后, 
二队长大笑,武子斩之。”他强调只有执行铁的纪律,才能训练出所向披靡
的威武之师。关于他“演阵斩姬”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苏州,是吴国的故都,至今尚存孙武遗迹。孙武墓,据《越绝书》记载: 
“在巫门外大冢,去县十里。”又《后汉书》引《皇览》云:“在吴县东门

外。”唐·陆广微《吴地记》也说:“平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 
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孙星衍购得一榭园故址,改建为孙武子祠,地点在虎丘
东山洪内。并曾作诗一首:“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春秋三传
佚名姓,大冢却在吴东门。。”解放后,又在虎丘东山孙武子祠废基之上, 
建起了一座孙武子亭,亭内耸立石碑一块,碑上镌有张爱萍将军题词:“孙
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以后,有人误把虎丘讹传为孙
武训练女兵之所,考之史实,其实不确。
那末,历史上的孙武教场,究在何处?相传一处在枫桥寒山寺西南约三
里的孙家桥。据同治《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 
去当地考查:孙家桥现属横塘乡曙光村,方位系南北向。该桥原名孙武子桥, 
桥旁曾立有3 尺黄石一块,上刻“孙武子桥”四字。桥西有旗杆浜,亦为南
北向,约长80 多米,现已填没。先前,河边立有一排旗杆石,想当年孙武在
此演阵习武,军旗飘扬,声威十分显赫。北边有一大片平地,相传就是操练
兵马的大教场遗址,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这里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牌坊,气
势雄浑,壮观异常。孙武为了便于操练兵马,教场就设在他的居宅附近。此
处距离苏城不远,城内就有吴王的深宫内苑。作为拱卫苏州城西的军事屏障, 
倒也很有可能。
另一处,则在今吴县胥口乡的蒋墩,当地尚有教场山、二妃庙和二妃墓
等遗址。
蒋墩,地处香山之西。香山,因春秋时吴王曾在此种香而得名,留下了
伍子胥墓、郑旦墓等古迹,附近还有吴国南宫的遗址。其西有舟山村,相传
是吴王训练水军、督造舟船之所。这一带,无疑是当年吴国的重要根据地之
一。
蒋墩,亦名将墩。相传因当年孙武在此拜将而得名,村边有一座小山, 
叫做教场山。据吴县《香山小志》(抄本)称:“教场山即吴宫教美人战处, 
地名蒋墩,或称小娘山,教场之讹音也。”登上山顶,上面十分平坦,总长
约数百米,可以陈兵列队,跑马射箭,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孙武的点将台故址。
山的左前方是一大片葱绿的平地,可容兵数千,当地老百姓至今仍称之为大
教场。
南面山坡上,过去曾有高大的坟垄一座,叫做“美女坟”,又称“二妃
墓”。相传所葬者即是吴王阖闾的二位美姬,在演阵中因违反“军令”而被
斩。可惜此坟在“文革”中已被平毁,至今在荒草丛中,仅存遗迹。
教场之东,一带山埂,连绵起伏,名小横山,二妃庙就建在这里(现为
小横山小学所在地)。据《姑苏志》记载说:“吴王庙在香山南址,庙
貌有二妃侍,相传即孙武所诛二队长也。”《香山小志》上也说;“南麓, 
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也。”据村上的老年人回
忆:二妃庙内原有寝楼三间,楼上塑有二妃像,珠冠霞帔,丰姿秀丽、娇艳
动人。在楼下,则塑有孙武的坐像,全副戎装、神态威武异常。庙内昔年的
情况,与《香山小志》所记,完全符合。明代的高启曾到此游历,并作诗记
慨说:“锦云阵阵落红衣,波冷双莲惨夕晖。故国草侵金辇迹,荒祠尘掩画
罗帏。共哀艳质军前没,谁见香魂月下归?惆帐无人来酹酒,绿杨惟有暮鸦
飞!”
苏州历史上遗留的二处孙武教场,究竟哪处是真?哪处是假?还是两处
都曾设过教场?从以上所引史料看,言之凿凿,都有所据。但笔者查阅了明

代以前的史书,却未见记载。故而娇娘在哪处习武?二姬在何处被斩?仍然
是扑朔迷离,至今难以作出定论, 
(孙鹄) 
“牧野大战”发生在哪里? 
“牧野大战”是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次规模宏伟、影响深远的重要战役。
据史籍记载,周武王率领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国部落的盟军(《史记·周本纪》), 
“朝至于商郊牧野”(《商书·牧誓》),一举战胜了殷纣王的70 万军队。
此战决定了殷商的灭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国的基础。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地方?古往今来,人们意
见纷呈。《尚书·牧誓》孔传云:“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说:“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 
坶即牧。《后汉书·郡国志》云:“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经·清
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
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
近郊三十里即此也”。上列古书的记载,虽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 
但都没注明其确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著作中,对此也语焉不详。范文澜
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汲县。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
则认为在河南淇县南。“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孙作云主张,广义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黄河以北,北及辉县一
带的地方。这一带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狭义的“牧野”在
今河南新乡至汲县一带,因为在新乡城北10 里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师
范大学所在地。这就是“古牧野地名遗留,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即在此一
带地方作战”。这是由于新乡、汲县处在古黄河的“北曲之地”,是纣王畿
的南大门。从地理上说,纣要阻止周人从西方沿黄河东进,必定要在此布兵
防守。即所谓纣兵发70 万在“牧野”拒周。从距离上看,新乡距朝歌恰为
70 里。另外,从汲县城西山彪镇出土的周初铜器《小臣殷》上的铭字“牧
”来判断,“牧野”就在其附近。(孙作云《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的
“牧野”在哪里》,载《历史教学》1961 年第8、9 期)。
也有人认为,牧野不是一个特称的地名,而是一个泛称的方位。“所谓
牧野,是商都郊区”。如《尔雅·释地》曾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 
牧外谓之野。”因此,《尚书·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应读
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远的一
定范围内。《墨子·明鬼》说过:“与殷人战乎牧之野”。可见,“牧之野” 
不是一个地名。宋人夏在其《尚书详解》中曾明白地说过:“牧野乃凡郊
外之统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载《史学月刊》1981 年第5 期)。
近年来,我国各地广泛进行了地名普查活动,解决了不少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问题。阎正通过地名普查,根据《汲县县志》“在县南陵西社,周武王
伐纣陈师牧野即此。《诗》云,牧野洋洋是也,《舆地广记》‘故商都牧野
之邑’,《寰宇记》‘近郊三十。’”以及《新乡县志》“牧野在县东北八
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的记载,指出“牧野”的确切位置“在

今新乡市郊区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队”。在牧村公社,有许多古代留
下的地名皆与武王伐纣有关。如牧村西南的古龙岗(今扬岗)、古凤岗(今
茹岗)、古龟岗(今畅岗)等,相传是武王兵临牧野时驻扎的村落。其东北
就是南下御周的商军营寨,后称“御寨”(今御河)。其它有关的地名还有
“斩将屯”、“分将池”、“拜将台”、“太公池”等。特别是阎正新发现
的濒于湮灭的“牧野兴国寺”和寺前倒卧的石碑,为确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
重要的证据。碑文写道:“。。旧有兴国寺者,年久未见遗趾,隆庆中有叔
庠生者,穿井见石,上注兴国寺字样,造于汉明帝年间。。。牧村,即周武
王伐商之所。”(阎正《牧野大战究竟在何处?》,载《地名知识》1981 年
第3 期) 
上面几种关于“牧野”的考证意见,哪一种最正确呢? 
(黄显功) 
燕国的京都在哪里? 
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文化
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但古今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一些学者,对燕国都城之所
在地的看法与认识却很不一致。各种辞书对此说法不一,许多历史文化著作
也各执己见。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周武王灭纣,封
召公于燕。”在《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
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没有指出燕国建都何处。《战国策·燕策》中有纵横家苏秦一段话:“燕东
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
二千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