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浊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 
施行皆然。”说明这时已有长短不同的笛子。中国的律学理论是较完善的, 
但也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所谓黄钟长九寸,三分损——得六寸,为
林钟,三分益——得八寸,为太簇。。这种求律的理论,应用到笛子中来, 
就产生了十二律笛。汉晋时期的蔡邕、荀勖、梁武帝等人,都曾制作了十二
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这比起列和的以声的清浊定调,当然要完善得多, 
不过这种以律制笛的方法,有脱离实际、走向繁琐的倾向。因此列和曾讥讽
为“知昔日之作不可吹也”。后来唐朝的吕才制成了“尺八”竖吹,在当时
颇为流行,曾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了日本。前几年日本还到中国来定制
“尺八”3 万支,说明他们至今还非常喜爱。同时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
管、蒙膜助声,这大概是最早记载笛子贴膜的文献了;许多古书中说:有些
人能将笛子吹破,如晋朝桓伊的一个部下,由于心情激动,一连吹破了三根
笛子,最后只好用猪脚笛给他吹,始将曲子吹完。这种描写很有可能是演奏
者把笛膜吹破而非将笛子吹破。据宋史载当时有一种叉手笛:“。。此笛足
以协十二旋相为官,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
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 
到了元朝以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的
盛行,竹笛的名称,随着它伴随的剧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
北方梆子戏曲,音色高亢而清脆;另一类名曲笛,专为伴奏昆曲、乱弹,音
色圆润。
根据这第四种说法,认为我国竹笛的源流是早在七千年前已经有了骨制
的笛子,随县出土的竹制的横吹笛子,则证明竹笛并非外来,而是我国古代
就有。照此推理,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 年)已有了竹制的笛子, 
这种推理的根据有三: 
其一,古代的传说,如《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都载有黄帝命
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
其二,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生长有大量的竹子,竹子是当时人民的
重要生活资料。
其三,我国古代的管乐器,笙、箫、管、竽、埙等等,几乎全部都是用
竹子制成的。
综上所叙,竹笛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还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几种意见
各有己见,孰是孰非,尚未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傅丰渭) 
古曲《广陵散》内容是什么?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
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旸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
比拟,称其为“曲之师长”。历史文献中关于《广陵散》的记载特别多,远
远超过了一般的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长达十五段,曲体结
构庞大,旋律很丰富,曲调激昂慷慨,有它独具的风格,现存琴谱最早见于
《神奇秘谱》。相传古代杰出的演奏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
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嵇康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广陵散》演奏
家,他虽不是此曲的作者,但由于其杰出的音乐天才,通过他的演奏使这个
乐曲更加丰富,因此,嵇康的名字与《广陵散》千百年来一直紧紧联系在一
起。可是《广陵散》究竟是根据什么内容写成的,至今却说法不一。
王世襄先生在题为《古琴名曲〈广陵散〉》(见《人民音乐》1956 年4 
月号)一文中,认为《广陵散》的每段标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描写战国时
(公元前四世纪)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故事。主要情节为:聂政的父亲
为韩王炼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父仇,历尽艰苦,入山
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韩王听说国内出现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宫演
奏,殊不知他就是要为父亲报仇的聂政。正在听琴之际,聂政从琴中抽出刀
来,刺杀了韩王。聂政怕连累他的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不知谁刺死了
国王,千金悬赏,求刺客姓名。聂政的母亲,为使儿子扬名,前去认尸,并
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于汉蔡邕(公元133—192 年)著的《琴操》, 
即所谓《聂政刺韩王曲》。修建时代约与蔡邕同时的武梁祠石室,也曾取这
个故事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聂政为父报仇,以他
富有反抗精神的自我牺牲来达到刺死暴君的目的。不过在封建时代,统治阶
级企图贬低他这种反抗精神,将他描写成为一个被权贵收买而去效死的愚蠢
人物,《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自汉代以后, 
《聂政刺韩王曲》已很少有人说起了,据推测可能是这个名称大大地触犯了
统治者的尊严的缘故,才依照它所流行的地区来命名,而改称《广陵散》。
王文发表后,孟宪福先生随即在《人民音乐》1956 年10 月号上撰写了
《对“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文的几点商榷》的文章,以为从今天所看到
的《广陵散》谱和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来看,《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内容
并不同于《琴操》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前者是后者改称的说法还缺乏
可靠的历史记载材料。首先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来看,《神奇
秘谱》本的标目中“取韩”、“烈妇”等,固然不能由此肯定它所描写的是
聂政刺杀了韩王还是侠累。但稍晚于《神奇秘谱》中所刊载的两谱之一标目
中“取韩”作“取韩相”、“烈妇”作“别姊”则符合《史记》、《战国策》
中所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侠累的故事。元代琴家耶律楚材描写《广陵散》的
长诗中“别姊情凄惨”等句及诗前小序中所提到的“。。验于琴谱中有‘井
里’、‘别姊’、‘辞乡’、‘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
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一段,则说明在元代,《广陵散》也是被人认为是
描写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明代人刊行的谱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还是保存了
至少是元代流传的说法。另一方面从聂政的故事的历史记载和故事本身来

看,聂政刺韩王一说只见于《琴操》一书。《史记》、《战国策》早于《琴
操》,聂政故事的发生(公元前四世纪),离《史记》作者司马迁仅两世纪
左右,传闻自然更可靠些。《史记》是大家公认为“信而有征”的历史材料, 
作者司马迁的博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人所共知的。而《琴操》一书是
否为汉蔡邕所撰也还值得怀疑,连《四库全书未收书目》中都是说法含糊不
清的。另从其内容来说,也是极尽牵强附会的。即如它关于《聂政刺韩王曲》
的题解中,第一句便说:“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这句话明明不
合逻辑,试问此曲是聂政刺韩王以前,还是以后?以前,聂政怎知道能刺杀
了韩王;以后,正如题解中所说“即自断其形体”又有什么时间去作此曲呢? 
《广陵散》一曲早于嵇康之前已经在民间流传,后来到嵇康死后也仍一
直在民间流传,并且乐曲本身在不断丰富着。从现存材料来看,至少在唐代
李良辅的广陵止息谱己为23 拍,到吕谓时增为33 拍,到朱景祐时的《琴书》
已成为41 拍,到元耶律楚材时又增为44 拍。关于聂政的故事内容的两种不
同传说,至今尚无定论。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它所描
写的一定要符合历史事实的细节。事实上,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也常常
由于人民的愿望而改变了故事的面貌。同样,研究《广陵散》的内容,如同
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定会揭开谜底的。
(傅丰渭) 
“南音”应作何种解释? 
南音是一个乐语,含义甚多,解释亦不同,通常有如下释见: 
其一,指周代的南方音乐,简称“南”。南音始见于《左传·成公九年》, 
《吕氏春秋·音律篇》、《诗·鼓钟》及《后汉书》等都有记载。
《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晋景公)在军府命楚囚钟仪抚琴操南音: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
人所献楚囚也。’问其族,曰:‘泠人。’公曰:‘能乐乎?’对曰:‘先
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注》:“南音,楚声。” 
《音律篇》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
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
为南音。
《诗·鼓钟》云:“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后汉书》注,薛君章句:“南夷之乐曰南,四夷之乐唯南可以和于雅
者,以其人声及籥,不僭差也。” 
其二,南音单指《诗经·国风》中的二《南》。
《诗·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地处江、汉之间,崔述《读风
偶识》说:“南者,其体本起于南方,北人效之,故名以南。”《周南》就
其地理位置而言,在今洛阳以南直到武汉这一带,而《召南》在今西安以南
直至长江上游。西周初期,周公长住在东都洛邑,召公长住在西京镐京,东
西两地由今河南陕县分界,后来都各自向南开拓了领地。所以按政治管辖而
言,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但二《南》最本
质的意义应是从音乐上来看的。《周南》是豫南、江汉平原一带的民间歌谣, 
《召南》是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的民间歌谣。这一带都处于黄河秦岭以南, 
故它的音调,自然也是南音。不过,二《南》的南音近临周室,多受中原音

韵的影响,周代指长江及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