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赵德芳”呢?这大概是人们出于对宋太祖儿子们的同情吧。京剧传统剧
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
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 
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
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大概就
是封“八贤王”的由来。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续资治通鉴》、
《涑水纪闻》等史料和《湘山野录》等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
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其所以这样虚
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蒋建平) 
杨家将中的孟良是否确有其人? 
杨家将的故事一直为我国人民律津乐道,有关这些故事的戏曲也久演不
绝,杨家将在人们心目中是大忠大孝、为国捐躯的典型象征,但是有关杨家
将故事、戏曲的人物,由于历代人们的艺术加工,往往与史实不符,有些人
物不见史载经传,很有可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孟良在杨家将戏曲中,是个武将,他性格豪爽,为人憨直侠义,随主帅
杨延昭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宋史》中并无此人记载,因而人
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艺术虚构的人物。
1988 年,河北省赞皇县马村发现一块宋代孟良墓志,一家报纸以《孟良
确有其人》的醒目标题,报道了发现墓志的经过。
发表《孟良确有其人》通讯的这家报纸无疑将此作为一个重大发现,用
以推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孟良是个虚构人物的观点,文章说:“赞皇县在文
物普查中,发现宋代孟良墓志一方。。经反复辨认,证实宋代孟良确有其人, 
祖籍今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乡北马村。据墓志记载,孟良曾授朝散郎守殿中

丞之职,致仕骑都尉,朝廷赐予绯银鱼袋。他于宋熙宁八年去世,享年81 
岁,妻子韩氏73 岁,先于治平初年去世,遗有三男五女八孙。孟良墓志由其
第六孙孝成撰文并书写。据查,骑都尉是四品之官,实属勋官之一。史册不
载孟良其人,可能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对于这一“发现”,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撰文提出,要把
赞皇县的孟良和杨家将中挥舞双斧的红面大将孟良扯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
考证。
朱文提出,杨家将中的孟良,是一员武将,镇守边关,那么赞皇县孟良
生前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赐绯银鱼袋,是何官职呢?朝散郎属于
散官,在宋时属一种徒有其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阶,散官分文、武散官两种。
文散官二十九阶。朝散郎列文官阶内,属第二十阶。殿中丞,是朝廷内的职
事官,或称殿内职官,也是文臣京官,正六品上,崇宁以后升为从五品上。
宋代的殿中丞,相当于清朝内务府的堂郎中主事,是办理文事庶务的官员。
守是古代官制中的专用词。凡官阶低而所掌官职高的称“守”。赞皇县的孟
良所授朝散郎为从七品上,而担任的殿中丞为正六品,因此就用“守”某职。
至于骑都尉,属于勋官,从五品。这是授给有功者的官号,也是一种荣誉称
号,宋代规定,凡京官五品以上赐鱼袋,孟良授勋官阶正好够上赐绯银鱼袋。
朱启新认为,赞皇县的孟良一直在京都朝廷内供职,并且干到退休,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像这样的京官,人数极多,事迹也不出色,文才又不
超群,史册上当然不会为他们记上一笔。
持河北赞皇县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为同一人观点的学者也提出了
一些理由,例如可用生卒年岁推算被考证对象在“杨家将”世系中所居位置, 
排出相应辈份,作为判断依据。
墓志记载,赞皇县孟良卒于宋熙宁八年(1075 年),享年81 岁,推算
其生于淳化五年(994 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诸朝,与
杨家将中祖孙数代,历经的年代相吻。因而赞皇县中的孟良很可能就是杨家
将中的孟良。
但是也有人经过仔细考证,认为此说仍然无法令人确信,史载杨业之子
杨朗(即杨延昭),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 年)死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享年57 岁,杨朗比赞皇县孟良大37 岁,当他挥戈跃马,沙场立功之
时,后者还是一个小孩,而杨朗之子杨文广生于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 
则比河北赞皇县孟良大17 岁、孟良应称文广为兄,甚至称叔,而在有关杨家
将的小说或戏曲中,杨六郎(杨延昭)与孟良只是兄弟辈,显然不符合小说
或戏曲中的情理。
还有人提出,“杨家将”中的人物,戏曲与史实已相差甚远,戏曲中杨
宗保与孟良侄叔相称,杨文广更小一辈,而宋史中不见杨宗保,无法据以推
算,加以戏曲中人物的年龄和辈份来推算,则不免发生错讹,因而这也不能
作为推翻河北赞皇县的孟良就是杨家将中的孟良的确凿证据。
河北赞皇县的孟良与杨家将中的孟良既同名同姓,又大致同期,这就引
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要确认这两个孟良就是同一个人物,由于至今还缺乏
确凿的史料证据,因而众说纷坛,不能认定。
(蒋建平) 
杨家将中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提起北宋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名字,在太行山东西,大河南北,几乎是家
喻户晓,妇孺尽知的。特别是在所谓万马奔腾的“一天抵二十年”大跃进时
日,“妇女都学穆桂英”的口号响彻云霄,它还屡见于城乡的粉墙和横幅。
民间都认为穆桂英当然有这个人,而且是一个顶天立地、勇冠三军的女英雄。
穆桂英是好样的。见于民间所熟悉的杨家将故事,穆棱英是巾帼英雄, 
出手不凡,她具备很多妇女没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出类拔萃的英武行为,也
蕴含男子汉须眉者所缺乏的将才、帅才。人们敬仰她,奉若神明,这是因为
她确有很多过人之处: 
(一)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
同意,就像京剧演出那样,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
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
雄传》、《七剑十三侠》都有以此为滥觞的;(二)刚过门的媳妇,就敢于
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挨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
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正是一个好女人,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三)永远保持青春话力,53 岁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
如此,男儿安可蓬;(四)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里男人少, 
寡妇一大群,却能懂得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看来她是很有些豁
然大度的;(五)对于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就不买帐,她没有
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了。最后,杨家归隐山
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60 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穆家峪参加社教运动,当地老乡就
介绍此处乃系当年穆桂英所居的穆柯寨,还讲了不少穆桂英轶事,并以此引
为自豪。其实,所谓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
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近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
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
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 年7 月
30 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
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
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
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
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于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于名字如何,乃其
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 年第1 期)。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宗保并非是小说人物,现在称杨宗保无此人是
以《宋史》为据,但早于元末脱脱的南宋遗民徐大焯《烬余录》就有“延昭
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记载了的,杨宗保有此人此事。由此推
理很难说历史上没有穆桂英式的杨门女将的。
当然,也有学者根据宋人《隆平集》和《宋史·杨业传》,论定杨延昭
子无宗保而有杨文广等。杨延昭和杨文广“既是父子关系,他两人中间不会
再有杨宗保一辈。小说中所述杨宗保在打天门阵后的活动,‘兵征西夏’、

‘平定西夏’又都是杨文广的事迹”。“可以看出宋元评话、杂剧所演述的
杨宗保,恐怕实际上是指着杨文广”(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4 月)。因为穆桂英的丈夫杨宗保“不是历史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 
“所谓杨穆联姻,所谓破天门阵,都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杨家将,渲染杨门女
将而塑造的形象和推理的故事”。(同上)因为杨宗保不存在,当然也就没
有穆桂英的故事了。
究竟是否有穆桂英这个人?她是小说形象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呢?这些
还须更上一层楼,重作解剖深化认知。看来想凭一些史书一锤定音,还是难
有说服力的。
(盛巽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