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但《靖康小雅》只说他是“招安巨寇”,“没有明确说出是宋江之
党,他是否在三十六人之数,尚有问题”(华山《宋史论集》、齐鲁书社1982 
年11 月)。至于这个征辽的杨志,他却认定并非是“没有民族思想”、“叛
徒”。华山引用了李纲《梁谿集》有关杨志行状说明,榆次之战杨志是有功
的,“武节郎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志不免退师;请
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贼马,理须徼赏”(卷
五二《奏知尝罚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李纲当时出任两河宣抚使,这一奏章, 
是据军报上报的。不久,杨志隶两河宣抚副使刘(韦合)麾下,在山西寿阳
作战获胜。“贾琼,杨志于寿阳县界节次攻击贼马及杀获近上首领,赴坠崖
谷,死者甚众,”“欲令王渊与刘竧、刘士元等合军由寿阳进,及杨志、贾
琼等出奇捣虚,与土豪秦中宝等乘夜会合,直趋太原”(以上均录《梁谿集》
卷五十三、五十四)。但从“(韦合)遣别将贾琼自代州出敌背,且许义军
以爵禄,得首领数十,既复五台而潜,可求败闻,遂不果进”(《宋史》卷
四四六《刘(韦合)传》),杨志是与贾琼并肩上阵的。这里没有提到,是

什么原因。华山认为,杨志和贾琼从代州出敌人之背,联合五台山义军准备
从北面反攻包围太原的兵。他“始终积极参加对金抗战的,并且战斗得非常
英勇(自河北沦陷以后,我们在史料中就找不到有关杨志的记载,可能他是
在战斗中牺牲了)。”(华山《宋史论集》)因此,学者认为,杨志应须新
的评价;他是“一个民族斗士”。
有关《水浒》里杨志结局,有作为在征方腊后因伤病死于江苏丹阳的(罗
贯中《一百二十回水浒》),也有作为在梁山作战时受假投降的李成杀害于
沙场的(俞万春《荡寇志。)。这些都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足为信,但是梁
山“招安”后的杨志,在历史记载里究竟下落如何,仍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疑
题。
(盛巽昌) 
武松是小说中的人物吗? 
在我们中国人中,武松的大名知之者可谓多矣。
人们熟悉武松,开始还得靠那位做《水浒》的施耐庵先生。小说里的武
松,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个颇为成功的血性男儿典范。他是南宋以
来几百年间很多民间艺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本世纪始,武松又走进了银幕和
戏剧,“英雄盖世武二郎”,这样,他的名气便更响亮了。
可是,就是这个人人皆知的行者武松,却名不见经传,有来以来的官书
可谓多如牛毛,但从未有这位景阳岗上打虎英雄的名字,当然更谈不上其生
活的事迹了。凡属《水浒》那块石碣上刻的好汉名讳,见于《宋史》的,除
了宋江实有其人其事,另外还有个可能是九纹龙史进,其余或名不对事迹, 
更多乃查无实据。当然,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武行者也是没有其名的。长期
以来,武松从来没有出现在史学家的笔下,他只是一个根据形象思维所塑造
出来的小说人物,戏剧角色,而不是历史人物。
可是,也有人认为武松确有其人,并有其事。最早出现绰号为行者的武
松名字的,是南宋末年的那部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在宋江和他的伙伴们
中,坐在第30 把交椅的就是武松。元朝画家龚开根据《东都事略·侯蒙传》, 
写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亦有一个是武松。它是沿袭《宣和遗事》而
来。元人杂剧多有梁山人物和武松故事,在《义侠记传奇》中还写到,武松
自幼订下妻子贾氏,但因逃上梁山失散,后来宋江受了招安,“诸英雄都得
了官职,武松与贾氏相见,由宋江等作主而结了婚”,他和鲁智深“皆不以
独身终也”(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明朝中叶流行水浒故事,陆容
《菽园杂记》记有“斗叶子之戏”,内开捉拿武松的赏钱一千万贯,这个悬
赏数目仅低于宋江,而高于梁山其他大小头领,据称此说源自张叔夜招安梁
山泺榜文,“拿武松为一千万贯花红”。(王士禛《居易录》) 
由于《宣和遗事》等书记述,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也称武松自
参加讨方腊回来,因自己残废,就在杭州六和塔出家为僧事。明末陈忱《水
浒后传》还有混江龙李俊等梁山泊兄弟自暹罗国来临安(杭州)时,赴六和
塔寺拜访过武松的故事。对此清人朱梅叔还作了新的补充,他说,在杭州铁
岭关附近,“国初时,江浒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当日进征青
溪,用兵于此。稗乘所传,当不诬也”(《埋忧录》)。陆次云《湖壖杂记》
也有相似记述,都以为武松实有其人,对此,清人汪师韩竭力反对,他说,

“此恐是杭人附会为之。不然,南宋人纪录多矣,何无一人言之,阅四百余
年,始有此异闻乎?”(《韩谈书录》)可是梁章钜则称汪师韩之说“以为
杭人附会为之,恐不足信耳”(《浪迹丛谈》),还是认为是确有武松其人
的。
武松由于在小说里与杭州关系密切,有关的传说也颇多。“有个故事说, 
金兵入侵临安时,包围六和塔寺,武松破戒,率僧人大战金兵,把包围的金
兵杀退了,一直追到临安,因众寡不敌而遇难”(双翼《水浒新谈》)。也
有人说,北宋末年,武松流落杭州,以卖艺为生,因本领高强被提拔为都头, 
因为目睹新任知府蔡某之子横行不法,路见不平,把他打死,自己投案死(《杭
州西湖》)。武松在杭州传说很多,以致在抗战前夕,杜月笙、虞洽卿等借
此还在西湖秋瑾墓附近,搞了个“宋义士武松之墓”。近年来,山东阳谷张
秋镇的某处土丘庙前,还矗立“景阳岗”石碑,并称这就是当年武松打虎的
地方。
武松有否其人,古来莫衷一是,以至香港作家双翼称:“可能当年真有
个打虎的武松,后来经过传说之后,就被写入《水浒》中,作为三十六个猛
将之一了。” 
武松究竟是怎样个人?他是历史真实人物还是艺术虚构角色?好学深思
的读者,只有请你们来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了。
(盛巽昌) 
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是谁? 
以来初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常常有一位被称为“八贤王”的人
物,相貌堂堂,而且正气凛然,往往在杨门老小与奸臣矛盾冲突激烈,而昏
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一方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皇帝老子见
他也怕三分,于是邪不敌正,奸臣一方败北。在传统剧目《潘杨讼》、《寇
准背靴》、《辕门斩子》等戏中他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起的作用却并不小。
戏曲当然可以虚构人物的故事,但是虚构总得有些依据。一般学者都认
为,历史上确有“八贤王”其人,但他究竟是何等样人,又存在着不同的看
法。从戏中“八贤王”的名讳赵德芳看来,似乎很简单,查阅《宋史》卷二
百四十四有“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列传”,按图索骥,“八贤王”赵德芳必
是那个秦王德芳无疑。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病死于太平兴
国六年(981 年),卒年23 岁,此时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尚活在世上(杨
业死于986 年),杨延昭才24 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
德芳不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赵匡胤
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
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 
赵匡胤病重时,其弟赵光义经过“烛光斧影”,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
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
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
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
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 
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

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
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 
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但是,问题是无论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历史上都没有被封“八贤王”之
事。《宋史》中只是记载,赵德芳死后,被宋太宗追封为歧王,后改楚王, 
徽宗时又改封秦王。赵德昭死后追封魏王,后又改封燕王,不知这“八贤王” 
之称从何而来? 
因而也有人认为“八贤王”之名当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俨,宋人笔记
《谐史》中称他:“生而颖悟,广颡丰颐,凛不可犯,名闻外夷,小儿夜啼, 
其家必惊之曰:‘八大王来也。’”元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的
剧目,明熊大木所著小说《北宋志传》称为“八王”。不过,这位“八大王” 
是宋太宗的亲子,与戏曲中的“八贤王”的故事距离甚远,而且他名元俨与
赵德芳之名也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
构出来的。不过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鲜明突出的正面人物是有道理的。
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
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
为“赵德芳”呢?这大概是人们出于对宋太祖儿子们的同情吧。京剧传统剧
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