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主,与梅贻琦长期主持常委会工作以及教授会制度的确立不无关系。
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大迁校
发生在本年的“院系调整”,乃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牵涉面很广,并不限于北大一家。但北大的调整过程,依旧有其特殊性。读王学珍等主编的《北京大学纪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你很容易发现,被“调整”的不仅仅是专业。本年4月,经济学系周炳琳教授、西语系朱光潜教授分别在法学院师生大会、全校师生大会上做第三次检讨,依然无法顺利过关;5月,北大“三反”学习班结业,转入忠诚老实运动;6月,北大党政领导开会研究院系调整工作;7月,请苏联专家给全校教师做报告,介绍苏联高校情况与改革经验;8月,北大、清华、燕京三校领导讨论人事调整方案,并编制新北大的系、专业及专修科设置;9月,北大从城内沙滩迁往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10月4日,院系调整后的新北大在燕园东操场举行开学典礼。如此神速,让后世的读史者感叹不已。当初院系调整之所以能够“雷厉风行”,是整个意识形态及社会氛围在支撑,包括大学里的思想整顿,也包括不容置疑的“向苏联学习”。
从长远看,院系调整对于中国大学发展,弊大于利,这点今天看得很清楚,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具体落实到北大,则有点微妙。因集中了大批著名教授,此举大大提升了北大文科及理科的地位。但即便如此,经由此次改革,北大也是伤痕累累。1948年的北大,乃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共有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六大学院。此后便每况愈下,日渐萎缩。1949年6月农学院独立,1950年9月医学院割去,1952年的院系调整又切掉了工学院和法学院,只保留了原先的文理学院,加上一个经济学系。这一局面,严重制约着此后几十年北大的发展。
第六部分 大学之问题与改革第91节 “上管改”与工农兵学员
在停止招收新生整整4年后,北大于本年6月4日开始在北京地区试行招生。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规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一决策迅速得到推广和落实,一直到1977年方才被高考制度所取代。
由于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是由各地“革委会”推荐,其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本年度北大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不包括短训班)。
8月间,北大完成《北京大学(1971-1975)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提出“要在五年内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革命的以文科为特点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三结合”的教师队伍,“达到教师会做工、种田,工人能教学、搞科研”。课程设置方面则是:“文科要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外语教材要‘七分政治三分文学’,适应国际阶级斗争需要;理科教材要不断总结我国工农兵的发明创造,批判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另外,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不断增加学校经费,五年后“实现全校粮食基本自给”。
1983年,“国际水平”与学位制度
本年8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仪式,第一次为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授予博士学位。此前,经国务院批准,北大有45个专业70位导师有权授予博士学位,93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位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象征着北大(以及其他中国著名大学)学术实力的日渐雄厚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志气。
同月,校方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北京大学“五定”方案的报告》,特别强调:“逐步扩大学生中研究生的比例,培养大批相当于国际水平的硕士和博士”;适当调整专业设置,“要成为一所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既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又重视应用科学的教育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兼及理论与应用,至今仍是北大的软肋;至于扩大研究生比例,则逐步得到了落实。
从1903年的预备设立通儒院,到1947年的讨论博士学位授予,再到1983年的举行仪式为本国学生颁发博士学位,北大整整走过了80年。将“学术独立”与学位制度挂钩,希望“培养大批相当于国际水平的硕士和博士”,不仅仅是责任,也是尊严——大学以及国家的尊严。1989年,新生军训与传统重构本年10月12日,北大89级新生在石家庄陆军学院举行入学典礼。根据国家教季规定,北京大学新生必须参加一年军训,文科生在石家庄陆军学院,理科生在信阳陆军学院。这一“特殊照顾”(第二年起加上复旦大学),一直延续了四年。尽管校方曲为辩解,称这是因为“中央对北大的期望很高”,一般民众还是认定此举乃惩罚性措施,直接针对此前十年北大连绵不断的“学潮”。这从其课程设置不难看出:“本学期北大新生将学习13门课程,其中政治课点总学时的37.2%,军事课占30.5%,文化课占26.7%,野营拉练及社会调查等占5.6%。”(《新生开学典礼在陆军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校刊》1989年10月20日)。在开学典礼上,校方特别为北大传统正名:“吴校长说,所以需要特别强调正确认识北大的传统,是因为过去和现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一些人竭力想歪曲北大的传统,企图把北大的学生引到邪路上去。他们在讲北大传统的时候,只说北大有民主、自由的传统,并且故意抽掉民主、自由的阶级内容,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来影响和腐蚀学生,进而把闹学潮、反政府标榜为北大传统,这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篡改和歪曲。”(《吴校长谆谆教诲新同学要正确认识北大的光荣传统》,《北京大学校刊》1989年10月20日)。用一年时间进行军训,对于北大之冲击“世界一流”是个不小的障碍。1993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关于研究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生军政训练问题的会议纪要》,称:“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军训的效果是好的。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因此,1993年招收的北大新生,直接进入燕园,不再进行为期一年的军训。
1993年,“拆南墙”与面向市场
本年3月4日,北大南街改造工程开工典礼暨北大资源开发公司成立大会举行,引起中外媒体的极大兴趣,一时间关于北大“拆南墙”的报道及评论铺天盖地。各方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推倒校园临街600米长的虎皮斑石南墙,改建为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商业街,此举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
同月,校方提出1993年教学改革计划,本着“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扬优势,增强活力”的指导思想,“使学科建设和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同年8月学校召开的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工作研讨会上,校长称:“发展校办产业、科技开发,在今天经济、教育、科技密不可分的形势下,绝不是学校分外的事,也不是权宜之计,应看作是同学校密不可分的一项工作,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产学研一体化”口号的引领下,北大校办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部分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的尴尬局面。八年后的2000年,全国校企销售收入483亿,科技产业收入300多亿,其中北大就有120亿,是排名第二的清华的近两倍。但批评者认为,学校直接创办企业,必然过多地考虑短期效应以及利益分配,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开始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这将直接冲击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2001年4月,北大宣布重树南墙,理由是整治大学周边环境。
2003年夏,北大人事制度改革引起广泛争议。因事态仍在发展,暂不评说。
第六部分 大学之问题与改革第92节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
陈平原
大概是反对的声浪太大了,《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原稿有关晋升标准的第37条:“除少数特殊学科外,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这规定也确实有点离谱,难怪其备受嘲笑。想想北大课堂上,说《诗经》的,讲老子的,还有讨论焚书坑儒的,全都一口美式英语,实在有点滑稽。批评者认为,此举的制定,暴露出海归派抢占地盘的企图与技法,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而全然不顾及教学需要;更有明察秋毫的,指出此举乃为留学英美者量身定做——大学生多以英语为第一外语,若用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讲授专业课,基本上没有听众。还有上纲上线,将此举说成是北大的“自我殖民”的,那就更可怕了。但我相信,主持其事者最初很可能基于这么一种良好的愿望:北大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将“国际视野”直接等同于“外语能力”或“外国人的著述”,这一视觉及理解上的误差,在当今中国,其实相当普遍。为了说明问题,请允许我讲三件有趣的见闻。
几年前,在英语培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