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港阔,是天然的优质不冻港,是中国历代重要的外贸港口。 明朝设置的浮山防御千户所遗址,体现着这块土地的重要。而不远处戚继光修筑的登州水长城,见证着明人海防意识的强烈。 然而,闭关自守的大清皇朝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块海湾的战略价值。美丽的港湾旁,仅仅散落着几处破旧的小渔村。 英国人的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后,胶州湾天然良港的形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不断前来勘探侦察。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山东考察之后,赞叹胶州湾作为深水海港的优越条件,向德国政府建议:“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 (046…047图说)总督府全景 这楼宇,让我们记起近代史上那些让人心颤的屈辱时期,大好的国土,成了列强逐鹿、争相掠夺的竞技场。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地质学家的话(图)
(048…049)地质学家的话,深深刺激了德国殖民者称霸世界的敏感神经。他们加快了抢占的准备,寻找着下手的机会。 当日本人在胶州湾不远的刘公岛击败北洋海军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人看上了威海卫,法国人瞄上了广州湾,俄国人盯住了旅顺口,德国人则把魔爪伸向了这片海天一色的美丽港湾。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以传教布道为名纷纷来华,进行文化侵略。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与当地老百姓发生冲突,被当地反洋教组织大刀会所杀,这一事件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巨野教案”。德国殖民者终于找到了向清政府挑衅的借口。德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发出措辞严厉的外交照会,其内容不是如何解决巨野教案,而是无理地要求以大商埠或海口要塞作为抵偿。 德国人所谓的“海口要塞”,就是胶州湾。 不等清政府回复,德皇威廉二世下令:驻上海的东洋舰队开赴胶州湾。德国舰队立即起锚,快速北上,来到了胶州湾海面。 11月13日凌晨,德军在炮舰的掩护下,以借地操练为名,强行登上了这块富庶的土地。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统领的清军慑于德军威仪,未放一枪一弹,退回沧口。 德国海军兵不血刃地抢占了梦寐以示的胶澳地区。 1898年3月6日,德国特使海靖与北洋大臣李鸿章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修筑胶济铁路,并获得沿线30里开矿权。侵略者补办了占领胶州湾的法律手续。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1899年(图)
(050…051)1899年 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这片新市区正式定名为青岛 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轻松地将梦想变成现实。或许是担心清军反攻,或许是防备其他列强前来争夺,德军占领胶州湾后,立即修建了三座屯兵大营,并在山岭上筑起坚固的炮台。 为了实施其全面长久的统治,将胶州湾建成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堡垒,德国政府宣布胶澳为其保护地,并设置胶澳总督,直接由德皇任命。 第一任胶澳总督,由海军大佐罗申达充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德国胶澳总督公署,就设在章高元的总兵衙门内。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这片新市区,正式定名为青岛。 信号山的西麓,德国人曾经树立过一座“占领纪念碑”,它是德国侵略者为了记录他们占领青岛的武功,而特意修建的。碑头刻有德皇皇冠文饰,碑文上写着“租用胶州湾九十九年”等字样。 1914年日本击败德国抢占青岛后,碑上的字体被磨去,换上了“大日本帝国租借青岛九十九年”题记,成为记录日本战胜德国抢占青岛武功的纪念碑。 德、日列强抢占了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居然还树碑纪念,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愤怒的民众立即将此碑拆除。那一声声砸向石碑时的巨响,宣泄着一个饱受屈辱的民族不屈的呐喊。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天然的地理位置(图)
(052…053)天然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气势磅礴的肃穆和威严 1903年,建筑师拉查鲁维茨奉德国宫廷的命令,来到青岛这片小渔港,负责为胶澳总督设计一座永久居住的坚固办公府第。这座体量并不算大的总督府,却整整建造了三年,足见其工艺之精致与装饰之考究。 墙表面大量运用了本地区特有的天然花岗岩蘑菇石;中部主体与两翼在主要楼层位置上连以券廊;配以大面积和谐的红色屋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外观形象。这种以大面积天然石料、陶土煅烧出的质地和色彩作为烘托建筑形体艺术的手法,逐渐演变成青岛建筑特色的标志。 正因如此,这座总督府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楼”。这座石头楼,采用了当时欧洲公共建筑的常见样式。为满足建造此楼所需求的大批石料和瓦当,德国人在胶州湾周围开辟了一些采石场及烧制砖瓦的窑场。 来自不远处小岛上整齐的巨石,被人工开采并运到这里,凝结了多少中国劳工的血汗。 昔日烧制青砖红瓦的窑场已经寻不着半点踪迹,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太多的东西,只留下“大窑沟”这样的地名,记录着那段辛酸和屈辱的历史往事。 总督府位于观海山南坡,背山面海。天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气势磅礴的肃穆和威严。建筑立面构图运用水平三段、垂直五段式划分,庄重、大方。它的建筑平面,是对称边廊式组合,规整、紧凑。主体及中部突出方顶、狭长的窗洞,落地拱门廊、台阶等各种符号的运用,明显强调了建筑物中轴线的位置。角楼的屋顶、檐口、体块,与中央呼应。中部和两翼连以圆券与爱奥尼亚式壁柱,使建筑外观更具空间层次和庄重气氛。 (052…053图说)草图 异国的风景,在这幅图上渐渐清晰。在青岛的这方天空下,它将折射出怎样的光华?回首前尘,像有光怪陆离的意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威严的总督府(图)
(054…055)(图说)总督府的屋顶、钟 这座钟,竟已走了百年。这石头楼,曾经是青岛胸口的伤痛。我们该做动态还是静止的把握?静静回望,沉思默想…… 威严的总督府 成为青岛权力中心的象征,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标志 建筑的楼板采用型钢肋梁架地板,屋顶采用木构架,孟沙顶、橘红色陶土筒瓦覆面,一层走廊顶,采用了类似帆拱的装饰顶。预制红色花岗岩楼梯踏步板,木制扶手,米黄色内墙,镶黑漆木墙裙,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神韵。 德国总督府的形体、质感、色彩,构成了严谨的内在联系,仿佛展现着德国人那种严谨务实的民族特性。 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总督府建筑受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思潮的影响,表现了法国典型的宫廷纪念性建筑以及德国民间传统建筑的诸多特点。而十字拱顶、部分细部装饰,又程度不同地具有古典巴洛克风格。 沿着建筑的中轴线,主入口的前方是约100米方圆的广场。广场南端,结合地势落差约3米,拓出35米长的步行路,直通海边路堤。路南端以深入海水中的半圆形堤坝、坝上的石塔铜像,作为外部空间延续的结束。 建筑、广场、台阶、步行路、石塔,统一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 1906年,这座欧式建筑彻底装修完毕,德国驻青岛总督沛禄文及其胶澳租借地行政官员们,从昔日的清总兵衙门搬进了石头楼。 威严的总督府,成为当时青岛权力中心的象征,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标志。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这座石头房子(图)
(056…057)这座石头房子 见证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一幕: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 总督府门前以青岛路为中轴辐射的6条马路,形成了洋人为主的居住区域。德国高级官员的住宅、机关、洋行、旅馆,各国驻青岛领事馆,构成了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以这片行政区为中心,一栋栋有相当间隔的庭院小洋楼拔地而起。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由此形成。这里设施齐全,花木成荫,红瓦粉墙,空气清新,构成了青岛一道亮玉的风景线。 德国统治者修筑如此坚固的办公大楼,显然是企图长期占有,是为了实现“租用”99年的梦想。 但这一迷梦很快便落空了。 这座石头楼,作为德国驻青岛总督沛禄文的办公府第,仅仅延续了不到9年。1914年11月,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无暇东顾之机,突然出兵,强行侵占青岛。昔日的总督府,转眼间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德国人只得自叹“为他人做嫁衣裳”。 当日本人像德国那样继续做着长期霸占的迷梦时,逐渐觉悟的中国人民掀起了新一轮的救国热潮。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收回青岛的正当要求,但却遭到列强们的无理拒绝,引爆了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奏出了“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时代最强音。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以强大的民意为后盾,迫使日本政府答应归还青岛。 这座石头房子见证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一幕:日本侵略者灰溜溜地离开了总督府,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 昔日的总督府,更名“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中华民国的五色旗高高飘扬在这座石头楼上。饱受侵略者欺压的中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抒发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青岛也因此获得了迅猛发展。 (057图说)总督府的窗、檐 看起来,德国的建筑也并非只能是德国人独有的好东西,换了一个地方,还是会得到体认,我们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把好东西拿来呢?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迎宾馆(图)
(058…059)(图说)迎宾馆全景 竭尽华奢建起的这个宫殿如今还在,而德帝国的统治却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在这巨大的历史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