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省贡院之首。 贡院的中心建筑是三层木结构的明远楼,是用于监视考场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出任两广总督之前,在此做过主考官。 (076…077页图说)江南贡院牌坊 高大的牌坊是一个号召,一个指引。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并为功业做出不懈努力。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贡院考场(图)
(078…079)(图说)贡院考场 命运的巨大落差,使万千学子纷纷挤进了这一个个小小的门洞。至于后来,有了《儒林外史》一搅和,越发显出了旧科举制度的荒唐。 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号舍,是决定读书人命运的生死场。为了能金榜高悬,多少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垂暮之年。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此屡次落第,阅尽了炎凉世态,洞察了官场的蝇营狗苟,最终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 从这些窄窄的巷道里,也走出过无数的俊杰才贤——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高中解元;“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也在此考取举人;清代洋务运动代表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清朝名臣曾国藩,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书法家颜真卿,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等,都在这里考取过功名。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也是在江南贡院金榜题名,从此踏上实业救国之路。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初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世界上率先采用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方法。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10万多名的“进士”和百万多名的“举人”。仅在清代,江南贡院就诞生了58名状元,占整个清代状元总数的半数以上。 清代初期,中国的科举制传到了西方,形成了现在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由此被称为对世界人类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东市(图)
(080…081)(图说)东市 走在这街市,就好像走进了明代,早已被历史淹没的昔日恍若重来,而真正的夫子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边走边看边想吧。 科举带动了商业的繁华 科举带动了商业的繁华。每逢开考,几万名考生云集,于是书肆、茶馆、酒楼、客栈、青楼应运而生。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俯瞰(图)
(082…083)(083图说)俯瞰 此情此景,叫人不禁怀想:曾几何时,谁和谁曾经不眠相望,留下几声赞美,几阕清词,饮过几杯烈酒,几润干涸,唱过几首歌谣? 《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代南京夫子庙的壮美和繁华。然而,现在这一切只能作为一种回忆保存在南京博物院里。夫子庙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永远遗失了—— 1937年的冬天,侵华日军的炸弹把夫子庙化成一片废墟,千年帝都的夫子庙成为南京永远的记忆。 潘谷西(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历史、理论及园林研究所所长):1947年,我来南京上学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都是地摊,庙已经没有了,里面就是一排一排摆的地摊,临时搭一些棚子。解放以后盖了一些简单的商业性的建筑物。一直到了70年代后期,开始正式考虑把夫子庙按照一个文化项目恢复起来。 那么,该如何恢复那段失去的记忆呢? 潘谷西:我带了两个研究生做方案,因为这是一个夫子庙,夫子庙有它的本来的内涵,本来的形式。 丁沃沃(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古建筑恢复可能分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的,还有一种是像夫子庙东西市场这样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风貌性的。恢复古建筑时要考虑它具有什么元素,它的空间有什么特质,究竟是符号的,还是本质的? 夫子庙的成功修复,体现了建筑师对恢复城市记忆所作出的深度的文化思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夫子庙外景屋角(图)
(084…085)“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明清江南街市的风貌和古厅河房的景观,如新裱的画幅,挂落 在秦淮河的两岸,暗和着烟雨江南的韵律,也契合了夫子庙儒学与商业亲密无间的文化性格。 漫步在这片粉墙黛瓦下,重温往日的繁华,不禁令人怀旧思古。 遥想当年,“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门卷珠帘,河泊画舫,歌乐悠扬。两岸的建筑雕梁画栋,绮窗丝幛,到处都是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 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读书人住在秦淮河边,天长日久,便生出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当年,明末中原才子侯方域,正是穿过这条古巷,在绣楼倚栏轻笑的烟尘歌妓中,遇见了16岁的李香君。孔夫子的后人孔尚任演绎了两人的悲欢离合,《桃花扇》的故事从此传唱。 温柔缱绻的秦淮河,“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吱呀的摇橹声,把秦淮河灯红酒绿的倒影拨散揉碎,像秦淮八艳的残妆。 (085图说)夫子庙外景屋角夕阳西下,斗转星移,花开花落间,只有芳土连根。当年,当徽式建筑在这里舞动水袖的时候,那是怎样的风情?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王导、谢安纪念馆(图)
(086…087)(086图说)王导、谢安纪念馆 这个叱咤风云的华丽家族,曾经翻云覆雨,掌握河山沉浮于挥手之间,那庭前的燕子,已飞入了寻常人家,终将不再回头…… 杜牧因此而发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平添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惆怅。 左图为东晋名相王导和谢安的故居。1 600多年前衣袂如飞的乌衣子弟早已水流云散。悠悠古巷,还依旧回荡着刘禹锡的诗文古韵:“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乌衣巷(图)
(088…089)丁沃沃:街道是让人们体验的。古街道还在这个地方,一看到它过去的肌理,那么这个城市一下就变得有厚度,历史就在这个厚度中间显现出来。 古巷,是夫子庙的经脉。尽管现在媚香楼的主人已经换成了经营淮扬美食的老板,修复后的乌衣巷中只剩下贩字画和卖紫砂的商贩,但是,夫子庙的文脉和气韵并没有变。 潘谷西:从建筑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也是一般的建筑材料建成的,砖头、石头、瓦。那么它为什么在南京人的心目当中这么重要?这就是历史的积淀。 (088…089图说)乌衣巷 时光载走了历历往事,只有孩子们嬉闹着,只有怀旧的游人在留影,提醒我们今昔变迁,旧景难再。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石栏杆(图)
(090…091)(图说)石栏杆 阅尽沧桑,站在石栏边,就像站在历史的岸边。早已是止不住的泪眼婆裟,多少眷恋、多少无奈…… 中轴线 这是一个朝圣的地方,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古往今来的英才俊彦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汲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 被岁月磨平的石栏,是这片仿古建筑群中仅存的明朝原物,600多年来,被无数文人骚客拍遍,它见证了夫子庙的繁华衰毁,如今成为重建的坐标。 依照传统的布局,在河的南北两岸,构成一条中轴线。位于南岸的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红墙,全长110米,是中国最长的照壁。照壁前形如月牙的泮池,在全国孔庙中独一无二,范围之大为全国之最。当年无数赴考的莘莘学子,就是从这里弃船登岸,从此踏上求取功名的仕途。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大成殿后思乐亭的一幅楹联,正是夫子庙这片新古典主义建筑所表达出的文化理念。市井之声掩不住六朝文脉,夫子庙是活着的。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潘谷西(图)
(092…093)潘谷西 1928年4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 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系执教 1983年起任教授 1987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曾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 南京夫子庙、合肥包拯墓园、南京明孝陵与朝天宫修复设计等。 建筑风格 设计作品以反映中国古代各时期建筑风格见长,并重视与环境的融合及建筑群的效果。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青岛石楼(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 (044…045) 青岛石楼 青岛德国总督府 ·建筑年代 1903 ·建筑名称 青岛德国总督府 ·建筑师 '德'拉查鲁维茨 青岛德国总督府,位于青岛沂水路11号。1897年德军侵占青岛后,建设了一批德式建筑。总督府,北靠观象山,南对青岛湾,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两翼)长约41米,为砖石、钢森混合结构建筑。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外形优美典雅。建筑形式体现了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思潮的影响,表现了宫廷纪念性建筑以及德国民间传统建筑的诸多特点。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青岛德国总督府(图)
(046…047)青岛石楼 ——青岛德国总督府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童话般的美景;栈桥、沙滩、海鸥、浴场,青岛标志性的符号。沿栈桥海滨东行不远,有一条南北向的花园式街道,就是青岛路。路的北端,矗立着一幢石砌欧式大楼,就是被称为“德国总督府”的老建筑。 这座石质西式洋楼,曾经是近现代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它历经了近百年的秋雨春风,至今仍屹立在黄海之滨,见证着一座近代中国城市的苦难与崛起。 山东半岛西南美丽的胶州湾,风平浪静,水深港阔,是天然的优质不冻港,是中国历代重要的外贸港口。 明朝设置的浮山防御千户所遗址,体现着这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