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简述所犯错误,并定性之。这是对自己开的第一炮,一定要猛烈、响亮,不能不痛不痒。但切记,炮一定要往空中放,不可往实处打。聊天室里泡美眉是吧?那要这样检讨――“我单身时代养成的积习未改,不是一个好男人”,千万不能说――“我只不过想试试一夜情,换换口味。”
二、描述犯错过程。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新闻的五个W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一定不要漏掉一点,那就是在犯错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要凸现善与恶的搏斗,灵与肉的挣扎。搏斗得越惨烈,挣扎得越残酷,越能博得谅解和宽容。
三、剖析错误原因。这是最见功力的部分,是决定一份检讨成败的关键。要彻底把自己打翻、砸烂、磨碎、煮熟,要揭开伤疤,触及灵魂,让杜鹃泣血,令岩石掉泪。这错误早期形成,长期发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里长城倒于自摸,百转千回不该这样走,千错万错不能这样错!当然不要忘了批判、控诉周围的环境――多么强大,多么沉重,多么凶险,多么肮脏!我本出淤泥而不染,奈何淤泥高过头;我本纯洁又无辜,奈何大家都有辜。看啊,这个人!瞧啊,这可怜的灵魂!
四、分析错误的影响,假设继续犯的后果。错误严重,辜负期望,影响很坏,教训深刻,若不是领导及时指出、老师及时发现、父母及时提醒,女友及时查觉、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不堪设想”这个词用的好啊!不但省下了许多笔墨,而且推脱了不少责任。所谓不堪设想,说白了就是谁都没工夫去想。
五、表一表决心。这很简单,想想你平常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说一遍就行了。
恭喜你,你已经被彻底洗白,生活又一次归零。这一次,你终于学会不再莽撞行事,行事之前,已打好了下一份检讨的腹稿。
/* 29 */
做梦也想不到
文/王佩
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视,看杭州电视台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说的是,当地政协开会,请了一些群众列席,一位当地的司机反映乱收过路费的问题。新闻播完,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位司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能在政协会议上发言,反映自己的问题。”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在我国,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听取民声,反映民意乃是政协的主要工作。老百姓遇到了问题,当然有权利向政协代表们陈情,这是睁着眼也能想到的,怎么能说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呢?估计,电视台的记者在采写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觉得老百姓没有列席政协会议资格,才替老百姓感恩戴德了一番。
做梦也想不到,指不可能的事最终发生了,表示惊奇、出乎意料的意思。但这个词却常常被滥用,把明明可以想到的结局,硬说成“做梦也想不到”。其实,很多情况是,很多说“做梦也想不到”的人,要么出于无知,要么自欺欺人。
南方一位文人,写了篇纪念钱钟叔的文章。文中提到曾经收到钱老的复信,信中钱老尊称此人为“兄”,自称为“弟”。于是作者开始感激涕零起来――“钱老复函这样的写法,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以钱老的年高德劭,却自称为‘弟’,而以‘兄’字称我这个区区无名的晚辈小卒……”这位作者不知道,称兄道弟是传统书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兄”不仅可以称呼长辈,也可以用来称呼晚辈,甚至女士。在《两地书》中,鲁迅经常称呼小他17岁的许广平为〃广平兄〃。作者无知,不知道书信中〃兄〃〃弟〃的来历,还以为钱老要跟他拜把子,这恐怕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很多关于贪官落网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看到“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短语,但基本上都是在误用。比如,一篇报道中说;“某贪官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竟然东窗事发。”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肯定没有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大凡知法犯法者,从作案的那一刻起,早已心惊肉跳,恶梦连连。对将来面临的法律的惩罚,他们再清楚不过了,只不过存在一丝侥幸心理,自欺欺人而已。怎么能说“做梦也想不到”呢?应该是“做梦都想忘记”才对。
不过,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时候,确实“做梦也想不到”。今年发生的民工偷窃“天价”葡萄事件,几个民工,在林果所的葡萄试验田里大快朵颐,就没有想到会锒铛入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绍刚在评论这个案例的时候说:“这几名民工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用法就对了,值得提倡。
/* 30 */
国家地理,谁的国家?
文/王佩
美国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杂志,叫《National Geographic》,国内译成〃国家地理杂志〃,在美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的图书馆都有这本杂志的身影。后来,这本杂志又创办了一个同名的电视频道,出了一大堆纪录片。尤其是金字塔探秘全球直播,更使得〃国家地理〃名声大躁,成为国内小资们追捧的对象。张承志在一篇散文《逼视的眼神》中,称〃《国家地理》打着趣味性和科学性两大旗帜,平静地和娓娓道来地,客观地和富于知识地,正在征服着世界。〃但是他没有发现这个译名所存在的问题。
其实,稍懂点英文的人都知道,把“National Geographic〃翻译成〃国家地理〃是错误的!英文〃National〃一词是〃国内的,国家的〃意思,但在翻译的时候应当考虑具体语言环境。在美国人的语境里,〃National〃当然指的是美国,然而,来到中国,它就不应当再叫〃国家的〃,应当翻译成〃美国的〃,所以〃国家地理〃应该叫《美国地理杂志》或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才准确。
可是那些最早翻译这本杂志名称的人,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没有考虑普通中国人的感受,食洋不化,将“National〃简单地直译成〃国家〃,把美国搬到了中国来了。
一般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国家地理杂志”的底细,听到这个词,肯定会以为是一本关于中国地理的杂志。就像我们听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反应觉得它是中国的一个机构一样。
前些年,地理知识杂志社创办了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其实从语文角度考虑,“中国”和“国家”这两个词完全可以省略掉一个。因为这本杂志是在中国创办,又是针对中国读者,直接叫“国家地理”完全名正言顺;当然,如果叫“中国地理”,在语义上就更清楚了,只是不够时尚而已。可是现在改叫“国家地理”的《中国国家地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加上国名;该叫“美国地理”的《国家地理杂志》却大摇大摆省略国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也不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大家知道,随着中国“入世”,我们在出版领域的对外交流会越来越多。今天进来一个美国的“国家地理”,明天可能又来一个法国的“国家历史”,德国的“国家科学”,如果都不加国名,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将置自己的“国家”于何处呢?
/* 31 */
京剧的改词
文/王佩
我算不上戏迷,但我对京剧的唱词特别感兴趣。民国以降,翁偶虹、金仲荪、王树元、汪曾琪等唱词大家的出现,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元曲的光彩。尤其是翁偶虹,由他编剧的程派名剧《锁麟囊》,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也算得上是锦心秀口。但好的唱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
翁偶虹当年受命编写《红灯记》,为了铁梅的一句唱词,除夕之夜都没有过好。最后,他终于推敲出这样一句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数不清”和“不登门”用得多好,既不阳春白雪,也不下里巴人,既表转台,又又动感,试想如果写成“有很多”、“都不来”,那会多么惨不忍睹!
《沙家浜》中郭建光有段唱,原词是:“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白稻花黄绿柳成行。”貌似很有我文采,后来才发现,这词里得季节给弄混了,芦、稻、柳这三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又白又黄又绿,后来改成了“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这就通了。
但京剧里有些唱词尽管不通,但几乎没法改。原因就是这些词已经唱了若干年,几乎改不过来了!水词就是很典型的一种,所谓水词,跟BBS上说的〃灌水〃意思差不多,就是不讲修辞、不讲语法、毫无营养、甚至没有逻辑的大白话。水词纯粹是用来填充音节或合辙押韵。像〃顺手牵来马能行〃、〃将身跪在地尘埃〃,就是水词的代表。至于,〃亲儿的脸,吻儿的腮,再吃一口娘的奶〃,那简直就是俚俗不堪的胡言乱语了。
但不是所有的改词,都值得提倡。有一种改词,为了宣传的需要,把传统戏曲中生动的唱词都给改成了乏味的水词。有一出《钓金龟》,是传统老旦戏,里面康氏教育儿子张义有一大段唱词,原词是这样唱的:“我的儿养为娘好有一比,好比那,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丁郎刻木、二十四孝,我的儿可算第一。”经过京剧“大师”们的改良以后,这段词变成了:“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蓝刻木、莱子斑衣、那孟宗哭竹、杨香打虎,这都是那贤孝的儿孙!”
这段词改的实在是没有必要!《钓金龟》讲的是封建时代的故事,那时的人们就是这么想的。唱老词才符合古人的心理。如果一味讲求“政治正确”,还不如叫张义他娘去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思想不是更先进吗?
/* 32 */
现代汉语标准文本
文/王佩
最近跟一些朋友谈起来,大家都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