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下午,主人到了集市上,看到了穿白袍的死神。一般来说有身份的人是不怕死神的,所以,主人走到死神跟前,问:“你今天早晨为什么吓唬我的仆人?”死神说:“没有啊!早晨我看到你的仆人,我只是感到惊讶,怎么在这儿遇到他!本来我是想今晚在大马士革跟他见面啊!”
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用“闹了半天”造句了。仆人以为逃往大马士革可以躲避死神,闹了半天,死神就在那里等他!
你看,“闹了半天”的结果往往是白闹,结果往往比不闹还要差。中国人向来很清楚“闹”的结局,所以,就用“闹了半天”来指一件事本来的样子,这里面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久而久之,“闹了半天”就演化成一个语气衔接词,用来表示“结果,原来”的意思。
嗨,闹了半天,《汉语桥》的标准答案一点问题都没有!
/* 25 */
110为什么读作〃幺幺零〃?
文/王佩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这要从历史中去找原因。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出过一个通信兵,他探亲回来对我们说,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还以为通信员在战场上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怕钻狗洞呢?后来学了点声学和语音学知识,我才理解了其中的缘由。
闹了半天,这种特殊的数字名称,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这个音就发不好,管〃二哥哥〃叫〃爱哥哥〃。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那为什么“幺”还存活了下来呢?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这就是〃幺幺零〃和〃九幺幺〃的来历。
/* 26 */
“大爷”的来历
文/王佩
初到北京的外地人,最困惑的一个词肯定是“大爷”。一方面,〃大爷〃是对老年男性的尊称,另一方面〃你大爷〃却又用来骂人。大爷怎么了?为什么会用到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境里?我研究〃大爷〃已经多日,现在把我的考证公布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北京话和其他北方方言里,大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伯父,这个不用解释了,二是前义的引申,指受人尊敬的老年男子。前两者“爷”字要读轻声。三是指很有身份、很有派头的人,引申为空有派头、傲慢无礼的人。在这里“爷”字一般读二声。
大爷虽然在辈分上与爸爸平级,但地位显然比爸爸要高。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中,马林生跟他儿子怄气,儿子喊:“爸……”马林生说:“叫大爷也来不及了。我决心已定,谁也甭劝我。”正因为如此,在北京,被人称呼一声大爷,是件很受用的事。老舍《正红旗下》中的定大爷“只要有人肯叫‘大爷’,他就肯赏银子。”足见老北京人对“大爷”的重视程度。
至于作为第三层含义的“大爷”,在现在,大多用作贬义。因为告别了封建社会,人人讲平等,不太用的着派头十足的“大爷”。邓友梅《烟壶》中,寿明劝乌大爷:“事由是有,可就是得放下大爷的架子。”王朔《无人喝彩》中,也有这样的话:“你成天在家玩,大爷似的。”在报章上,偶尔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谈谈某地服务业的大爷作派》。
“你大爷”是什么意思呢?熟悉北京话的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X你大爷〃的简称。现在问题来了,骂谁不好,为什么偏要骂人家大爷?查遍经典,也没找到出处。勉强拉上点关系的是《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派贾蔷、贾蓉去赴约会,贾蓉说:〃瑞大叔要臊我呢!〃但这是〃大叔臊〃不是〃臊大爷〃。
其实经过了前面这些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点门道。在北方,伯父往往是家族的族长,又是派头和权威的象征,骂了某人的大爷,实际上等于骂了对方的祖宗八代,等于扫荡了对手的一切权威,打击了对手所有的气焰。到了后来,“你大爷”就成了一句口头禅,失去了骂人的火药味,成为朋友之间发泄不满的一句话。今天,这句话不光男人用,有些美眉也在用。我听过漂亮美眉双手叉腰,大喝一声:“你大爷的!”,颇有巾帼气概。
骂人不好,骂人大爷就更不好了。我们还是主张要文明说话,但既然“你大爷”很多人都在说,我们不妨拿来分析一番,要不,怎么叫语文运动呢?
(完)
/* 27 */
后花园里的方言歧视
文/王佩
前些日子,杭州市放出话来:“不当上海的后花园。”这话放在十年以前,谁都不敢说,说了也没人信。因为那时候,大家虽然明处不说,但背地里都想被册封成“后花园”。杭州卖山水,苏州卖园林外加墓地,一个个都盯准了上海“阿拉”的荷包。但是,买方经济,不但拿人家手短,挣人家钱也手短。久而久之,“后花园”里的老百姓对前来游玩的主顾积蓄了一腔不满。
过去,很多上海人到杭州来,不敢说上海话。如果口音一露,问路,当地人都会故意给指条错路。1996年的时候,有两位上海朋友到杭州来,普通话说不利索,上海话又不敢说,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用越剧道白――改良后的绍兴话跟当地人交谈,虽然腔调怪异,但总算没热麻烦。上海人对当地人的惶恐可见一斑。
这种惶恐不是没来由的。十多年以前,杭州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两个上海人,在杭州一处小酒馆里吃饭,不知怎的,跟一个当地人发生了口角,双方大打出手。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人说普通话,打的性起,上海话就暴露出来。你猜怎么着?刚才满屋子看热闹的杭州看客,发现打人的原来是俩上海人,于是蜂拥而上,把上海人打倒在地,几乎酿成血案。
但是,讨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嫉妒。对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杭州人还是心向往之。前些年,为了模仿电影里的大户人家,上海人喜欢穿着睡衣招摇过市,杭州人也学着穿睡衣逛超市,这一景观,即使大冬天还能看到。上海人喜欢欧化建筑,弄了一个巴黎风格的“新天地”,杭州人马上也造了一个。
这些年,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杭州一下子阔绰起来。现在到上海度周末的杭州人多了起来。当别人的“后花园”委屈了这么多年,如今也该轮到咱抖擞一把了。上海人舍不得去的影剧院,去;上海人舍不得买的贵东西,买;上海人舍不得吃的大饭店,吃。一通疯狂消费回来,杭州人觉得挣足了面子。
看来,当初做人家“后花园”都是无奈之举,等咱家阔了,谁当谁的后花园还不一定呢?不过,上海人并没有多少失落感,只要兜里有钱,“后花园”还不好找吗?你苏杭不愿当,后面有一堆愿意的正排着长队呢。换个角度想,杭州不再做后花园,受益的还是上海人,至少,现在来杭州,可以大胆地说上海话了。
/* 28 */
写检讨
文/王佩
从古到今,从小到大,没写过检讨的人估计不多吧?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主宰他命运的人说:“你给我写份检讨!”不管口气有多严厉,对犯错者来说,肯定会求之不得,甚至感激涕零,。因为检讨往往意味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连检讨都没的写,那问题可就真的严重了。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份检讨了。圈阅我检讨的人包括:父母、老师、领导、女友、护林员……久而久之,我迷恋上了检讨。我领悟到,不犯错固然很好,犯错之后又被原谅,更赚。
当然,“更赚”的前提是检讨要写得好。一份好的检讨,应该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简述所犯错误,并定性之。这是对自己开的第一炮,一定要猛烈、响亮,不能不痛不痒。但切记,炮一定要往空中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