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只有那些站得高看得远的人才不被浮云遮住双眼。著名船王包玉刚就是一个利用诚信获得成功的典范。他常对他的顾客说:“签订合同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惯例手续,纸上的合同可以撕毁,但签订在心中的合同抹不掉,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他始终笃守信用,从不开空头支票。同时对那些背信弃义、不守信用的人嫉恶如仇。包玉刚把信誉比喻成“签订在心上的合同”。凡是与包玉刚打过交道的,无不为他那恪守信用的品格所折服,正是凭借这种守信的作风,包玉刚得以纵横商场、财源滚滚。
包玉刚是依靠一艘旧船起家的。尽管刚开始连战连捷,但包玉刚仍不满足,他认为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这个发展速度太缓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但是当时的包玉刚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富翁,还不是银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资对象。有一次,包玉刚有机会以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新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双方议定租期为5年。日本航运公司急于用船,所以愿意出面请他的开户银行资助包玉刚买船。包玉刚算了一下账,航运公司应该付给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万美元,那么,由日方银行给他开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包玉刚就去找汇丰银行的桑达士,希望汇丰银行贷款100万美元给他买船,他说他可以用75万美元的信用状做担保,汇丰银行不会有什么风险。
10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谨慎的桑达士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气地说:“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财吧?”包玉刚不慌不忙地反问:“桑达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状,你能不能贷款给我?”
桑达士干脆地回答:“贷!只要你有信用状,我马上贷给你!”
桑达士相信自己的经验:你包玉刚船还没有买,就要人家租你的船?还要人家请银行给你开信用状?这不等于是人家出钱让你买船了么?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好事?!他认定包玉刚是在说笑话。
包玉刚一点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点行李上东京,他对那家日本航运公司说:“我是来拿信用状的。因为我买船的钱还差一点,只要把信用状开给我,我保证在3天之内就把船交给你们。你们信得过我,就先把信用状给我吧!”
在这场“空对空”的斗争中,包玉刚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桑达士不但实践诺言贷给包玉刚100万美元,而且还从此确定了与包玉刚的长期合作关系。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2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日本船厂呢,也同样更加信任包玉刚,常常是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环球航运集团的船队迅速壮大,1980年达到顶峰,船数达200多艘,总吨位达2 000万吨,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在1980年成功收购九龙仓,号称“世纪收购战中经典”,他的这场成功收购战,靠的就是商业信誉和良好的商业品德。
当时,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拥有资产18亿港币,那一带的地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龙仓,就等于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资的装卸和储运业务。所以,包玉刚把汇丰银行的股票转手给了李嘉诚,因为李嘉诚是以2 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为交换条件的。至此,包玉刚就掌握了九龙仓股票20%的份额。
掌握了九龙仓股票20%的包玉刚,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九龙仓董事局。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悄悄地收购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宣布,他已控制了3 900万股九龙仓股票,约占总数的30%。英国人慌了,因为他们只掌握着20%的九龙仓股票,这就意味着董事长的大权必须交给包玉刚了!也就是说,掌握九龙仓股票的大股东怡和集团将失去九龙仓。
怡和集团找到后台汇丰银行商议,要汇丰银行支持它。这年6月20日,趁着包玉刚在欧洲度假的机会,怡和集团突然发起反扑,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3 000万股,使它们掌握的股票占总数的49%,远远超过包玉刚所掌握的股票数量,它们认为,只要这个计划一宣布,包玉刚一定会退出这场竞争。因为,包玉刚必须再收购2 000万股股票才能继续保持他的优势,而一夜之间必须拿出20个亿的现金来,这简直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包玉刚是在法国接到这十万火急的情报的,他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深感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雄厚,他几乎要被逼到绝路上了!
包玉刚决心要同英国佬搏一搏。他一边放风,说还要去拜会墨西哥总统,却悄悄启程赶回香港。几个小时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谈笑风生,宣布他已经筹集了足够的资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2 000万股!
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包玉刚如何调动21亿元资金,完成他的收购计划呢?原来包玉刚在银行中建立了很好的信誉,许多的银行在他危难之际,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贷款给他,让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计划。
当然,坚持诚信,在短时间内会失去一些眼前利益,存在一些困难。但是,诚信不是件难事,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恪守的原则。不讲诚信,等于埋葬自己。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成就个人诚信的必由之路。就连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都说:“信用是无价之宝,我愿意牺牲太阳底下的任何东西去争取它。”
《蛇吞象》 欲立事先立人《蛇吞象》 信用重于生命
第五十六式 信用重于生命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2岁到香港,成为一家玩具厂推销员。16岁便升任该玩具厂总经理。22岁创办长江塑胶厂。30岁投资地产。44岁时上市长江实业。51岁吞并和记黄铺。56岁控股香港电灯公司。62岁投资84亿港元组建Orange电讯公司。10年后以1130亿港元将Orange卖给德国电讯集团。2000年,李嘉诚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2001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名第22位,个人净资产约130亿美元。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然而最初创业的成功就是靠信用和诚实而渡过难关,发展壮大起来的。1950年夏天,做过几年塑胶推销员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措的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过于自信了。
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地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面对如此境况,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最后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渡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李嘉诚虽然率领企业步出了深渊,但并非就此脱离了困境。这时,他的资金仍然十分不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