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87-大突破-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立诚的新作《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写得十分生动,读来一气呵成。这本书用大量确凿的史实,记录了中国私营经济最近几十年兴衰、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围绕私营经济的理论的演变与突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记录了私营经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读过此书,对作者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勤奋、严谨的工作精神,深表敬佩。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私营经济,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或者像有人嘲讽的那样,是什么“万能的”制度。搞私营经济,一定会产生私营经济特有的问题。18—19世纪的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小说家、新闻工作者,当然也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大量、充分、深入的分析,不用我们现在重新再做一遍,也不必把认识到这些问题当作什么新发现。     
    就我来看,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制度。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若干种都有问题的制度之间进行比较。看看相比之下,哪一种问题比较少一点,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收入公平分配方面的长远效果更好一点,更可持续一点。然后,要论证通过哪些办法,对一种制度的不良后果进行抑制或校正。比如,在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要严格法治,要搞宏观调控,要逐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     
    过去20多年时间里,我们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分析与论证。马立诚的这部著作,也是他对这种反思与论证的又一贡献。     
    私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大量产值和大量就业—非国有经济加在一起创造着中国70%以上的GDP、60%的税收、     
    80%的出口,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增就业从总量上看都是由非国有企业创造的;更重要的是,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众所周知,只有国有企业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的话,也是“软约束”     
    的市场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产权关系的缺陷,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是扭曲的,市场交易价格也无法正确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所谓的市场,也就只能是一个模拟的“假市场”。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把真正的竞争     
    —在产权硬约束(亏了本是自己的损失而不是国家的、别人的损失)条件下的竞争     
    —带进了经济活动。这样,交易价格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价格,市场机制的方方面面也才能够真正逐步发展起来。     
    同时,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比如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可以不仅仅靠外资投入,不仅仅靠经理层持股,还可以引入私营资本进行资产重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现在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比较弱小,只能参与中小国有企业改革。随着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它们将越来越有能力参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私营经济经历了艰难曲折,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还处在初期阶段。目前的私营经济,还具有体制转轨时期的许多历史痕迹。比如,它们还很弱小,缺少品牌,创新能力较差。再比如,第一代私营企业家还是集所有者和经理人于一身,在他们之间很难通过资本相互兼并来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容易陷入大量小企业恶性竞争的境地。还比如,第一代私营经济,还没有商业周期的经验与教训,对市场波动的风险认识不足,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等等。     
    中国私营经济存在这些缺点,一点也不奇怪。二十多年时间(其实我们多数私营企业是在1992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要是一下子就出现了一个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强大的私营经济,才叫奇怪,才叫活见了鬼。认识到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点,就可以明白,要克服缺陷,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们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改革各种体制和政策,使我们的体制和政策更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积以时日,依靠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奋,一定能够发展出一个世界一流的、全球化的私营经济!     
    最后,我真诚希望一切关心中国改革,关心中国私营经济(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的人士,都能读一下这本书。这是历史,也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私营经济何处去 七年偃旗息鼓跌倒与消失 

    (1949—1976)     
    ① 饶漱石:《关于华东工作情况的报告》,《人民日报》1949 年12月4日。     
    ①《共和国历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共和国历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③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27页。     
    ①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1页。     
    ① 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42页。     
    ① 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2—53页。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第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 5—206页。     
    上海黄浦区的资本家排队向“五反”委员会递交“坦白书”。     
    ① 以上刘少奇的讲话,转引自《百年潮》双月刊,1998年第6期,第4 8—49页。     
    ②《百年潮》双月刊,1998年第6期,第49—50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页。     
    ① 萧延中编《晚年毛泽东》,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96页。


私营经济何处去 七年偃旗息鼓1949:私营老板心惶惶(1)

    人们很少注意这个问题: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在隆隆炮声中横扫全国之际,各地私营老板是怎样一个心境?     
    让我们看看上海。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据1947年的一项统计,上海有工厂7738家,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总数的54。9%。1948年统计,全国190家商业银行中,总行设在上海的有67家。上海的保险公司占全国总数的87%。上海的轮船公司船舶吨位总计950702吨,占全国总吨位的80%。     
    当时上海市工业总产值当中,私营企业产值占76%,可谓举足轻重。     
    1949年5月24日夜,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7军,在军长聂凤智指挥下,从外滩方向攻入上海市区。为了减少扰民,战士们抱着枪,一排排露宿在街头人行道上。第二天拂晓,民众一出门,看到子弟兵纪律如此严明,大为感动。当时的新华社随军记者,后来成为小说家的艾煊在一篇战地通讯中写道:“慈祥的老太太、热情的青年学生、商店的老板、店员,都恳切地请求战士们到他们的房子里去休息一下。可是战士们婉谢了,他们不愿意擅入民宅,他们不愿在这样一件小事上,开了麻烦群众的先例,开了违反人民军队传统的先例。”     
    一些居民赶紧从家里拿来被子和毛毯,送给解放军。另一些居民蹬着三轮车,来来往往为解放军运送伤员。     
    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字林西报》也称赞解放军的良好纪律。     
    25日上午,聂凤智在上海街头巡视,欣喜交加:远远近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已经挂起鲜艳的红幅迎接解放军,小巷子里也都贴上了欢呼解放的标语。在南京路,在成都路……工人和市民们涌上街头跳起秧歌,人们高喊着:“天亮了!”而战士们则齐声欢唱《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作为回答。     
    但是,在喜庆的锣鼓中,上海的私营老板却没有这般振奋。特别是人民政府和军管会在两个月之内没收了411家官僚资本企业和单位,将其变为国营企业之后,私营老板更是两股战战。     
    也许是对共产党不够了解,也许觉得自己一大堆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宗旨不大切合,也许多年来受了国民党那一套“共产共妻”宣传的影响,他们心怀忐忑。     
    对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高度赞扬;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就打上了问号;对各厂普遍组织工人成立工会,则感到麻烦和恐惧,怕以后管不住工人,没法生产,甚至会清算自己。借韩愈的话来说,老板们此刻是“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当时他们最害怕的,是搞社会主义。按照当时的理解,社会主义就是要革私营老板的命,私营老板怎能没有顾虑?插叙一句,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召开私营企业主座谈会时,老板们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是不是可以不搞?     
    事实上,刚创刊不久的《人民日报》在1949年9月6日头版发表的一篇社论,就点了上海私营业主。文章题为《解决劳资争议的正确途径》,谈了当时上海劳资纠纷中的一些问题。文中提醒工人在目前局势下不宜提出过高的工资要求,同时不客气地敲打了资方,话还说得比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