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思想批判-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① 辛鼎。 
  ② 毛公鼎、孟鼎、叔向父敦上的铭文。 
  ③ 《周易·坤·象传》。    
  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① 
  德者,国家之基也。② 
  而老子则是对道德、礼义持以极其鄙视的态度,要坚决地“攘臂而扔之!”并言: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③ 
  这,就是离经叛道之说:学道才能有德,失道之后,德从何来?仁,是以事物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为依存、互为生命之本等诸种规律中引伸出来的社会道德,所以仁的实质性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爱,故言“仁者爱人”。失仁之后,其哲学、社会德义又焉能存在?其实,老子的一番违背逻辑性推理之语,就是要反礼制。中国最古之礼,是帝王选贤、礼贤、任贤之礼。因为自从夏禹以来,礼就逐渐朝着下级阿奉上司的点头哈腰方向发展。周代以来,只有在帝王的筑坛拜将仪式中,还残存着一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④的影子。 
  老子与孔子同处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老子所反对的,正是上者施礼于下属的文明礼貌之礼。不是真正懂道而知德,强以言“道”,必然千奇百怪的谬论很多: 
  提倡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鼓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在讲道德么? 
  ————————— 
  ① 《管子·牧民》。 
  ② 《左传·襄公二四年》。 
  ③ 《老子·第三十八章》。 
  ④ 《论语·八佾》。   
  提倡治国走“小国寡民”道路,“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老子在讲道德么?这是有益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进行可持续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智慧声音”么? 
  喋喋不休地反对大有作为,而提倡无所作为,说什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种要人们都听天由命,做到“不敢为”的书,就是“国际性的智慧经典”么? 
  所以,对于《老子》一书,光与《周易》、《黄帝经》等书进行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为指导,对其作多方面的剖析,以指出其“理”之谬误,并说明其荒谬的思想根源所在,才有可能消除其2500多年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偷换主、客观理论概念以言谬理 
  老子的荒谬理论,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而得不到清算,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不能够为后来的学者们所了解。在一种缺乏正确的参照理论,无法进行比较,因而无法辨别是非的情况下,使其得以长期流传,而人不能认识其谬误,此其一;中国自夏禹以来,其社会制度虽然学者们认识并不一致,但国家为帝王私利服务的君主独裁政治,四千多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老子的一套绝学、绝圣、绝巧、弃智、不尚贤的愚民之术,正为统治者所需要,因而深得统治者的喜受,所以,历代统治者大加吹捧,使其广为传播,成为社会思想中的一部分,此其二;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老子之言,玩弄了一系列的文字游戏为障眼法,人们不细加研究、分析,就觉得他说得很神秘、很奥妙、似乎有些道理。这些,又在其被吹捧为“圣人”的名头之下,就迷迷糊糊地信了,这就是迷信。此其三。在三个原因之中,这第三个原因恐怕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这一节中,我们就《老子》一书是如何偷换理论概念以欺骗世人,稍作一点分析。 
  例一,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① 
  这一段话,变为现在的通俗之语就是:客观自然规律本身是没想要有所作为的,但是它却无所不为。公侯王爷若能守以无为之道,你治下的万物就会自己产生变化。如果因为产生变化而欲有所作为的话,吾将镇之无名之朴的法宝。如此,因其朴也就会无欲望。人们没有什么欲望,天下自然就会安定无事。 
  这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是掩盖了一种错误而有害的慌言在其中的。其诀窍就是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偷换客观与主观的概念:客观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客观自然规律是因自然事物在特定条件之下,由其特定的事物性质所决定的。以空气为例,其特性就是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遇冷收缩密度变大而下沉。如此,在一定的地域上空,由于局部热空气上升、别处冷空气的补充,其过程就形成了一定的空气流动,这就产生了风。风随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强弱不同,对于植物、动物、人类,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就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作用。植物开花授粉季节,合适的习习微风,可以帮助花粉飘飞,因而增加植物授粉以结丰硕之果;风大又可以将植物吹倒造成灾害。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因风力得以扬帆出海,得以发电,也会因风而使生产、生活受到损害。这就是说,自然规律并不是有什么思想,要有什么作为,它完全是一定的物理特性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所起的作用。而人类,研究并掌握客观自然规律,如风的成因,就是要掌握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的阳光、植被、水蒸气含量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风向、风力特点性规律体现,作到趋利而避害,则恰恰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做到有所作为的。 
  ————————— 
  ① 《老子·第三十七章》。   
  老子在其上述言论中,就是将“人”之学道,也等同于自然规律而无思、无想、无欲,无所作为。人如果不是为了掌握哲学思想理论,使自己变得聪明智慧,以达到大有作为,还学道做何用场?学道如果不是像黄帝所说的那样为了很好地用道,谁还听你喋喋不休地来谈论甚么道之所德?然而,老子的谈道德,可绝不是为了“无为”!他是为统治者献上一篇“愚民”之术,而谈道的。并且,时不时地油然而生得意之色,以夸吾道大、吾将镇以无名之朴,天下就会安定,嘿!治大国就像烹调小鲜一样,易如反掌! 
  老子镇以无名之朴,指的就是他鼓吹的学道要作到“无为”的愚民思想。而且是重点劝说“侯王”们要“无为”而不是劝“帝君”无为。 
  例二,老子又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也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① 
  这段话不只是故伎重演,又用偷换主、客观理论概念以言谬理,而且又是冲着侯王们意味深长且又含蓄地说的:始定国家制度之时,你们就已经有了名份、地位(始制有名),既然业已有了这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位,也就应该满足而知止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只有知止,才能以子子孙孙永保侯王禄位(知止可以不殆)!此语之中,老子还以黎民不能命令天降雨,而天自会均匀地降甘露以滋润土地作比喻。这位老子如此上心地劝喻诸侯王公不要不知止,恐怕不会是纯粹地做学问吧? 
  —————————— 
  ① 《老子·第三十二章》。   
  有学者言,老子的《道德经》是受周宣王之命,对古公亶父的《德》论进行修订而有的。我虽没有下功夫研究西周历史,但我敢肯定这个说法是不可靠的。虽然,我们细细读《老子》一书,总是隐隐感到老子有一种为巩固帝王独裁统治而呕心沥血编造愚民之术的感觉,但也很难说其就是受天子之命而为。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2年,若说《老子》之著是受周宣王之命而作,就是按周宣王临死时老子20岁计算,他就应当生于公元前802年。虽然传说老子高寿,但老子的出生亦绝对不会早于孔子250多年!关于老子的传说,历史上多有近乎于神话的说法。比如,有说《老子》五千言,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受关尹之求一口气写下来的,就是一则很荒唐的笑话。愚以为,研究老子应当在《老子》一书的哲学思想理论上下功夫,而非传说。 
  例三、老子还说: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也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① 
  这里,老子不仅故伎重演,以特定自然现象的某种间歇而不持久性,劝人不要执著于某种事业与作为。更进一步将客观自然规律说成是有思想、有喜乐,道是欢迎人的不作为的,这不是扯淡么?——注意!此处,老子随其文意之需,言“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种辩言,近似乎真理,使你不能不信其说。但是,到了说另外一要人效法天地自然的不作为时,语气一变,则又以“天长地久”而作说了: 
  ————————— 
  ① 《老子·第二十三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① 
  这是又利用人们希望长寿,又重于私利的特点,诱之以“无 
  为”的烂招。 
  老子不懂何为“道德”,所以,在其书中根本就未谈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