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思想批判-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哲学思想理论中,有一种执中为用的理论,孔子称之为中庸。孔子面对他生存时代的社会状态曾经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①而我们的学术界好像也还缺一点中庸,一提批判历史文化,就不分好坏,一窝蜂似的齐上阵,必欲将中华历史文化全部“批倒、批臭”,全部铲除干净才心里痛快;而一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则又连裹脚布也要供奉起来不可,谁要是对中华文化之中的糟粕部分批判一下,那就是“偏激”、“好斗”。这说明老子的“愚民”思想的影响很大,就连我们现代的学术界搞研究,不是也少了一点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客观公正态度么?鼓吹“愚民”,搞的就是迷信! 
  —————————— 
  ① 《论语·雍也》。                    
第五节 重学与绝学思想的相悖 
  黄帝重学,老子主张绝学,这又是老子同黄帝哲学思想理论重要的相悖之处。 
  学习、学问,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人类只有不断地学习,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天地万物,总结出人类、社会、天地万物之中所存在着的客观规律,使其成为各种门类的知识,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才能以这种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各种关系得到和谐,才能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社会,使人类的社会生存与发展不断取得进步,并一步一步走近科学,走向文明。这是一个浅显得不能再浅显的最基本道理。 
  黄帝认为,不重学,去师道,无以建生。因而非常重视学习,尤其重视对于哲学理论的学习。在这方面,历史记载是很多的。如:“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牺之道”①;“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②;黄帝欲封禁山林、矿产资源,以作有计划的长期开采利用,而问于伯高③…… 
  —————————— 
  ① 马骕:《绎史》引《春秋内事》。 
  ② 《庄子·在宥》。 
  ③ 《管子·地数》。   
  自古,满招损,谦受益,人不学习就难以变聪明。所以,黄帝就说:“内事不知,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①在治国方面,“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禦,是谓身薄。身薄则贷,以守不固,以战不克。”②蚩尤恃勇而叛,骄狂以败,即其例。所以,黄帝选精通道学、天文、医药等各方面的人士为师,组成一个咨政机构,或可谓之以“智囊团”,每遇治国大事而征询大家的意见。 
  治国者自己勤学,可以造福于国人,而普天下的人民都重视学习,特别是重视哲学理论的学习,则会造福于人类长久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所以,黄帝将播道于天下,作为自己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他说:“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譐(似应为‘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③ 这也可能就是黄帝、风后、岐伯等纷纷著书传之于后世的一个历史原因。此后,在整个五帝时期,都特别重视学习,尤其重视对于哲学理论的学习。如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是故,以后者,复迹也。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④帝喾言:“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此处缺字或可补为‘施’字);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 
  ————————— 
  ① ② 《黄帝经·称经》。 
  ③ ④ 贾谊:《新书·修政语》引。   
  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①…… 
  然而,老子则反对学习,主张禁绝学术的发展与流传,鼓吹“绝学无忧”论。这是同他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今有学者认为,老子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的。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因为没有丝毫历史依据可以支持此种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的事实倒是证明了老子“绝学”、“绝圣”、“不尚贤”、“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鼓吹,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焚书坑儒,将学者当作敌人进行镇压,大肆破坏与毁灭中华文化的理论根源! 
  历史上的秦始皇,一是按老子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②,劳民伤财,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遍寻不死之药。另一件事,就是按着“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以及“绝学无忧”④的主张,而坚决实行焚书坑儒的。是时,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和秦史外,其余各种文化典籍“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言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⑤第二年,秦始皇便向知识分子开刀,有学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 
  ① 贾谊:《新书·修政语》引。 
  ② 《道德经·五十九章》。 
  ③ 《道德经·六十五章》。 
  ④ 《道德经·二十章》。 
  ⑤ ⑥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谁都知道,汉代以前没有造纸和印刷术的应用,书籍都是用毛笔抄写在简牍上的,因此每一种书的数量都不会多,秦始皇在全国的大量焚书,给中国历史文化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焚书坑儒,不论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秦始皇不是第一个实行者,也不是最后一个。特别一些篡权者、叛乱者、侵略者,焚毁历史文化典籍,都是毫不手软的。在这方面,秦始皇并不孤独。例如,有些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始有文字创造并使用,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有统一文字使用的历史,至少始于黄帝之时。五帝时期的史料严重缺乏,就同夏禹这个野心家颠覆了五帝时期帝位选贤制度,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独裁政体后,为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毁掉史料有关①;至于秦始皇以后,有史可稽的焚书事件也不少。如:公元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不仅焚烧宫庙、官府、民居,还焚毁馆藏古籍七十车②;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会稽,烧尽东宫藏书③;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破江陵,俘获梁元帝,城陷时,焚毁古籍十四万卷④;清兵入关后,为达到政权永固,必欲消灭中原文化,以满族文化取而代之。先是强令全国人民都一律剃头而留满人发式,不从者就一律杀头,而且对此不准有任何奏议,这就是杀头没商量。此后,就一次次大兴文字狱,借机毁坏文化典籍…… 在西方,  
  —————————— 
  ①  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259页。 
  ② 《风俗通》。 
  ③ 《三国典略》。 
  ④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每辞书出版社会性983年12月版,第216页。   
  古希腊侵入亚里山大港,焚毁那里图书馆费了九百多年收集的藏书①。同样,希特勒、日本侵略军也没有一个不是焚书狂! 
  我们再回头仔细看看:“善治国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替谁着想,而又是说给什么人听的呢? 
  学者做学问,不论自己的水平高低,最起码的一条,就是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同样,“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没有一条不是为统治者的愚民之治服务的。 
  绝学无忧口号的提出,对那些执政为个人或某一阶层私利的独裁统治者实行“愚民”统治,可能会有某种暂时的利益,但是,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说,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中间自然也包括那些统治者。因为,自然界在事物阴阳相感、相引、相交、互动、互渗、互为己根,以及事物同性相斥、竞争、极反、互灭等诸种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下,是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的,人类要得到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必须不断地研究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解决一个个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地了解它的新变化。因为,只有及时地掌握这种新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趋利而避害,取得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造福于人类自己,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一句最普通的老话“学无止境”所揭示出来的客观真理。 
  而“绝学”的提倡,则不啻为一剂毒药,它比前不久那个动乱年代制造出来的“读书无用论”还毒。这是因为,“读书无用论”,只是宣扬读书的“无用”而已,在客观上影响人们的学习积极性。而“绝学无忧”论,则已经不是什么“有用”与“无用”的争论,可学与可不学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断然的“根绝”措施,而且说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高枕“无忧”,否则就会产生忧患,就会有祸害发生! 
  ———————— 
  ①  席振常:《中国文化之谜》第四辑《序》引汤因比说。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历代国家动荡时期,新兴的统治者登台统治人民之后,往往都要搞一阵子毁灭中华文化的罪恶活动,而其信奉的,就是老子的“绝学无忧”理论。老子的“绝学无忧论”是不是比“读书无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