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主题1990…1999叛逆时代的文化符号(图)
整个90年代,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期,从崇拜到怀疑,有一点叛逆,有一点迷惘。 90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在今天看来,崔健在《一无所有》里表达的情绪恰恰吻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观念正被一步步打破,而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那代人的精神好像被洗劫一空,“一无所有”是当时青年茫然无助的最好写照。崔健的音乐和歌曲唱出了在极速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彷徨、对真实和人性解放的渴望。他们是整整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偶像,是我们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绝大多数30多岁的人,今天去唱卡拉OK时仍然必点这两个人的歌曲。 由于这一时期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特别是由于宣传英雄模范的“假、大、空”模式令人反感,因此,尽管这10年里树立了众多英雄人物,但大浪淘沙,逝者如斯,几乎所有的模范人物都没有留下令人由衷钦佩的痕迹。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城头变换大王旗”。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游戏态度成为了青年的新偶像。 英雄不再是那个英雄,美人又是否依旧?从邓丽君到王菲,时代走了一个对角线。少女时代的王菲从翻唱邓式情歌出道,今天却以另类之美崛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代歌后邓丽君在华人地区红极一时,我们说她对于中国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歌手和流行音乐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讲,她改变了中国整整几代人的观念,她和她的音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而我们眼前的王菲,似乎正是接过了邓丽君手中的这面旗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王菲和她不断变化的音乐始终站在时尚的前沿,她的独立、她的个性、她的感情取舍,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观念。崔健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而王菲用她特立独行的音乐和处世方式跟随并引导着这个时代的某种变化,从而成为我们心目中另一位标志性的偶像。
第一部分:主题2000年之后缺乏英雄的时代
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消费型”的娱乐偶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严重失序,惟利是图、自私自利、低级庸俗、尔虞我诈等等丑恶现象俯拾即是。作为一个尊崇文明中庸的国度,中国似乎正在远离其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显得失去了精神支柱。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是消费形式本身,如同水面的浮沫,却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特征。这样的现状,无疑会使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感叹今天精神的平庸化和偶像的缺失。我们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为力量努力进取的日子,那些为寻找思想的答案而苦苦追寻的日子,都随着昔日的偶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也有另一种趋向则是对“实用型”偶像的崇拜。在实用主义泛滥的今天,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分子、企业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如今说自己崇拜比尔·盖茨的人比比皆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今天青少年当中最流行的偶像来看,大都是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这些偶像固然有许多过人之处值得学习,但太单一类型的偶像崇拜,无疑会带来深层的精神贫血。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也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
第一部分:主题男左VS 女右 英雄谱美人关(图)
要想弄清生于70年代的人走过了怎样的成长历程,就看他们的偶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偶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美人、伟人、诗人、歌手、演员等,有的深刻,有的已经快被忘记,却总有那么一个,不管他(她)是否还如初般光彩夺目,他(她)依旧是你心目中永远的向往。 70年代人的青少年时代,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宣传和教育,极易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爱与恨都是那么执着,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当一个科学家甚至干脆上少林寺去当个习武的和尚——那时的英雄梦啊,那么冲动,那么单纯。
自第一部香港电视剧《霍元甲》进入大陆市场之后,基本上我们就被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了,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开始读金庸、古龙、琼瑶、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开始听评书、玩摇滚、跳霹雳舞、穿屁股包得很紧的牛仔裤,我们迷上了音乐,认识了罗大佑,他的歌是真正唱给70年代人听的,在我们心中堪称“不朽”,到80年代生的人,可能就无法理解了,因为中间出现一个叫做“代沟”的东西。 英雄、美女层出不穷,但能长留在70年代人心中的,还是那些给我们看到美好和光明的形象,就像顾城说的,“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也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写照,我们永远没法真正当个坏孩子。 用一个通俗的词来总结70年代生人心中的英雄美女,那就是“金童玉女”。 生于70年代的人,现在正是不太年轻也不太老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在回忆以后,在忘记之前,面对曾经的疯狂、曾经的梦想,多一份淡然,少一份无奈。
第一部分:主题英雄谱(图)
人类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对自由、超越的向往之情,都需要一种超越精神,这一需要源于人性中对崇高的渴望。追慕英雄是人类的原欲。英雄文化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的价值的理想尺度。所以,人类需要英雄,民族需要“英雄神话”,需要能够将普通人引向崇高感、英雄感的艺术。 翻开当年的《大众电影》,很容易找到曾经的偶像,他们带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70年代生人不会忘记,70世纪人们“寻找男子汉”的呼声。那个时候,觉得男性要冷酷有力,因为女性需要寻找一个能依靠的、在精神和体魄上都健壮的男性。
第一部分:主题潇洒大哥周润发(图)
经典造型:白围巾、白手套、黑风衣、黑呢帽 代表形象:许文强《上海滩》 小马哥《英雄本色》 李慕白《卧虎藏龙》
《上海滩》拍摄于1980年,是香港历史上最成功的剧集之一,80年代在内地的多座城市播放时更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当时,无数70年代人正处于十来岁的青少年时期,许文强在我们心中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偶像级人物,这个角色几乎满足了所有男孩对情和义、冒险和成功的梦想;也满足了女孩对偶像、对爱情、对完美的向往,爱他的三个优秀的女人就是证明:冯程程、方艳云、阿娣(确切地说,是四个,还有大学同学小冬)。从影多年,周润发的形象代表着理想、智慧、侠义与不可超越。他是那70年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小马哥”。
第一部分:主题军人英雄梁三喜
经典造型:新中国的军人形象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曾经使70年代人心灵震动的英雄电影,其意义在于摒弃“神化”、“净化”英雄的倾向,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军人的英雄群像。人们第一次知道,英雄首先是人,具有普通人的丰富情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与普通人划等号,他们具有博大崇高的人格力量。 英雄梁三喜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十年内乱在他和战友们的心灵上留下了严重创伤,他们是背负生活中的重担和苦难走向战场的“位卑者”。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梁三喜临死前掏出的那张血染的欠账单,包蕴了深广的时代和社会内容,传达出人生的价值在苦难的际遇与命运的抗争中得以实现的悲壮意蕴,除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崇敬,也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和震动。 梁三喜代表的这种英雄形象,以普通而独特的生活、平凡而崇高的人生,沉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魄,催人奋进。 “梁三喜”的形象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许多人至今对电影中那个质朴淳厚、忠诚宽容、沉郁英武、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正气凛凛,最后为抢救战友而血洒疆场的“梁三喜”念念不忘,但是却不一定记得他的扮演者吕晓禾。
第一部分:主题侠之大者郭靖(图)
经典造型:忠厚老实的大侠 黄日华似乎天生一张“侠之大者”的脸,即使不演古装片里的大侠,在时装剧里也是正面角色的首选。提起他的“靖哥哥”,一代人心中都会升起浓浓的怀旧温馨。黄日华与翁美玲在1983年联袂主演的金庸名作《射雕英雄传》,已成为我们心中不褪色的青春回忆。如今,黄日华平添几分沧桑的脸上,依然有“靖哥哥”憨厚俊朗的影子。
第一部分:主题打不死的成龙(图)
经典造型:大鼻子、喜剧感的打斗动作 本性善良、天真可爱但却不太出众的普通人,奸人不肯放过他,上司对待他亦不公道,但他锲而不舍追求目标,又往往吉人天相,一身武艺遂如虎添翼。成龙所塑造的英雄,一反功夫片前辈巨星李小龙的英雄套路:“李小龙腿踢得高,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