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经历,他后来是怎么看的呢?据他的女儿章含之说,她曾问已是耄耄老者的父亲当 
年与鲁迅那么敌对,他现在怎么看。章士钊微微沉思后缓缓地说:“拿你们现在的 
眼光看。对于学生运动的事,鲁迅支持学生当然是对的。”他还风趣地说:“鲁迅 
要是活到解放,我和他很可能是朋友呢!”说来也巧,章士钊这位当年的教育总长, 
和鲁迅的夫人、当年女师大的学生自治会主席许广平,建国后都是人大代表。每次 
开人代会又都是主席团成员,后来又都是常委会委员,“章”和繁体“许”两个姓 
氏笔画相同,因此每次上主席台,章士到和许广平都是毗邻而坐。“我们很客气嘛, 
谁都不提几十年前的事了。”章士钊晚年说。有一次服务员上茶先送许广平,许把 
茶让给章说:“您是我的师长,您先用。” 
  这就是历史。的确,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历史的发展变化,就是这般微妙。这 
是后话,按下不提。 
  再说正当女师大风潮热闹非常,那本封面上印着一只面目狰狞的老虎的《甲寅》 
周刊攻击新文化运动“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之际,8月30日,胡适夜《京 
报》副刊发表了一篇《老章又反叛了》,嘲笑章士钊这位白话文学的一贯反对者, 
并教训他要有点儿敢于投降的雅量。 
  胡适在文章中说:今年2月里,我有一天在撷英饭馆席上遇着章君,他说他那一 
天约了对门一家照相馆饭后给他照相,他邀请我和他同拍一照。饭后我们同去照了 
一张相。相片印成之后。 
  他题一首白话诗写给我。全诗如下: 
  你姓胡,我姓章; 
  你讲甚么新文学, 
  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来我不驳, 
  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将来三五十年后, 
  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 
  哈、哈, 
  我写白话歪词送把你, 
  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他要我题一首文言诗答他,我就写了这样的四句: 
  “但开风气不为师”, 
  龚生此言吾最喜。 
  同是曾开风气人, 
  愿长相亲不相鄙。 
  然而章的雅量终是很有限的;他终不兔露出他那悻悻然生气的本色来。他的投 
降原来只是诈降,他现在又反叛了! 
  我们要正告章士钊君:白话文学的运动是一个很严重的运动,有历史的根据, 
有时代的要求,有他本身的文学的美,可以使天下睁开眼睛的共见共赏。这个运动 
不是意气打得倒的。今日一部分人的谩骂也许赶得跑章士钊君,而章士钊君的谩骂 
决不能使陈源、胡适不做白话文,更不能打倒白话文学的大运动。 
  比起鲁迅来,胡适对章士钊的批评当然软弱无力,而且近乎游戏,从诗文里还 
隐约可见章、胡之间的微妙关系。但这毕竟是一种批评。胡适是靠提倡白话文起家 
的,他当然不会容许章士钊对白话文横加指责。但一涉及对学生运动的态度,胡适 
就和章士钊唱起了几乎同样的调子——读书救国。 
  9月5日胡适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爱国运动与求学》。他在文章中呼 
吁退学罢课的学生回到学校去上课。他说:“救国事业非短时间所能解决,帝国主 
义不是赤手空拳打得倒的,‘英日强盗’也不是几千万人的喊声咒得死的。救国是 
一件顶大的事业。排队游街,高喊着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甚至于 
砍下手指写血书甚至于蹈海投江,杀身殉国,都算不得救国的事业。救国的事业须 
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真正的救国的预备在于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救国须 
从救出你自己下手!” 
  他写道:“我们须要明白了解,救国千万事何一不当为?丽吾性所适,仅有一二 
宜。认清了你‘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方向,努力求发展,这便是你对国家 
的预备功夫。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你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 
该引诱你跟着大家去呐喊。呐喊救不了国家。” 
  胡适大声疾呼:“我们只希望大家知道,在一个扰攘纷乱的时期里跟着人家乱 
跑乱喊,不能就算是尽了爱国的责任,此外还有更难更可贵的任务:在纷乱的喊声 
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 
  胡适的文章无疑是和章士例一唱一和,难怪鲁迅把他们捆在一块批驳起来。鲁 
迅说,读经能够救国吗?在欧战期间,谁见过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 
骂翻了潜水艇?他认为,教育总长坐朝论道“谈经救国”,大学教授现身说法中救 
国必先读书”,一吹一擂、都是“别有用意”的。目的是使青中学生“什么事也做 
不成”,“老死在原地方”。 
  再说东征军回顾讨伐杨、刘后,东江地区重新被一度退人福建江西的陈炯明余 
部占领。9月间,原已归附广东革命政府的刘志陆、杨坤如等也相继叛变,联络在南 
路的陈炯明旧部邓本殷准备会攻广州,对革命政府造成严重威胁。9月21日,国民政 
府决定发动第二次东征。 
  这次军事行动,以蒋介石担任东征军总指挥,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军 
和四军一部分共三万多人,分为三个纵队,于10月6日出发,向东推进。东征军设立 
总政治部,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同时,李济深所部第四 
军为主力,组织南征军,讨伐邓本殷,由刚从苏联归国的共产党员张善铭任政治部 
主任。 
  这次东征,比起第一次东征来,客观条件要有利得多:由于杨、刘等部已被削 
乎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州革命根据地较前更为巩固;国民政府已有六个军的兵 
力,足以超过对方,所以末把黄埔学生编人东征军;陈炯明余部经过第一次东征军 
沉重打击,战斗力和士气都大不如前。这确是统一广东的大好时机。 
  东征军出发前,蒋介石在周恩来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和严明的军纪条文,从军胸、出发津贴到菜金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公之于众。 
《重征东江训诫》则是蒋介石和兼任党代表的汪精卫共同摘的,内容包括十条,文 
字简明扼要: 
  一、军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语所谓“好汉死在阵头上”,孔子所谓“杀身 
成仁”是也。 
  二、打胜仗的秘诀:1。严守军纪。2。服从命令。3。保护人民。4。万人一心 
(团结精神)。 
  三、革命军口号:1。不要钱。2。不要命。3。爱国家。4。爱百姓。 
  四、革命军十不怕:1。不伯死。2。不怕穷。3。不怕冻。4。 
  不怕痛。5。不伯热。6。不怕饥。7。不伯疲。8。不怕远。9。不怕重。10。不 
怕险。 
  五、保护百姓(不拉夫、不抢物、不捐饷、不占屋)就是实行三民主义。反之, 
扰害老百姓,就是违反主义反革命的强盗军队。 
  六、毋忘革命军的《连坐法》。 
  七、要紧记着革命军的《刑事条伍》。 
  八、革命军只有前进。不许后退。怯退是军人一生无上之耻辱。 
  九、革命军人,要忍耐到最后的五分钟,非得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放手。 
  十、我们的名誉,是已死同志们的头和血换得来。我们切不可忘了杀害我们的 
同志的仇敌,大家要为已死的同志来报仇。 
  这次东征采取中央突破、直捣惠州的作战方针。惠州乃陈炯明的老巢。这里东、 
西、北三面环水,南面又有飞鹅岭作为屏障,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夙称“东江锁 
钥”,据说自宋代以来就无人攻破过。前人有诗曰:“铁链锁孤舟,白鹅水上浮, 
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驻守这里的是叛军杨坤如部一个师,凭险固守。 
  10月10日。东征军进抵惠州城外飞鹅岭。13日,蒋介石命令大举攻城。杨坤如 
凭借城上工事和英式优良装备。拼死顽抗,隐藏在暗角的机关枪也伸出墙洞开火。 
东征军攻城先锋队一排排地倒下,尸骸成堆,伤亡惨重。 
  夜幕降临,蒋介石乘轿在阵地上转了一圈,便带着沮丧的情绪返回指挥部,提 
出了放弃惠州、改道前进的主张。周恩来不同意这种“罢兵另谋”的主意,进言道: 
“攻下惠州,藩篱撤而破竹之势成,对整个战局将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还有重大 
的政治影响。面罢兵改道,则意昧初战失利,动摇军心,显然财东征全局极为不利。” 
  蒋介石说:“城高池深,急切难下,扫清外围,再攻孤城不迟。” 
  周恩来认为只要打法对头,惠州还是可以拿下来的。他提出采取“围师必缺” 
的战法,“瓮中捉鳖,鳖会咬人的手。在瓮的三面打击,留一出口让鳖爬出,捉它 
就较为容易。围城也应示以活门,使守敌觉得有路可逃,以动摇其守城信心,利于 
攻城和歼敌。” 
  蒋介石觉得有理,遂提出了“三面围攻,网开一面、待敌外逃,聚而歼之”的 
攻城方案。随后,周恩来召集各团党代表蒋先云、张际春、傅维钰、王逸常等人开 
会,要求他们带动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组织敢死队,冲锋在前,保证攻下惠州城。 
  第二天下午,总攻开始。蒋介石和周恩来在飞鹅岭指挥,何应钦在城下督战。 
东征军集中炮火,猛轰北门,尤其注意摧毁城上暗藏的工事:炮火之后,一架架竹 
梯靠着城墙,650名敢死队员争先攀登。坐镇城内的杨坤如闻听北门告急,东征军已 
爬上城墙,大惊失色,急忙走出司令部,准备登北城门督战,终因炮火密集,不能 
登城。杨坤如见大势不妙,俏声问左右:“可有突围之路?”侍卫参谋说:“东门 
空虚,可由此出走。” 
  战至傍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