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的首席影评人弗罗东(JeanMichel Frodon)在回顾世界电影百年史时,曾将1987年的台湾地区电影宣言列为当年世界影坛大事之一。连耶鲁大学的电影理论大师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也主办台湾地区电影研讨会。20年过去,这一回,我们是别人研究的对象。法国电影界的许多人一厢情愿地以为台湾地区新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的传人,但是为什么我在这批法国老人的作品中看到年轻,在台湾地区新导演的作品中却看到衰老呢?
做法国这部分断代史的研究,也给了我一个对照比较的机会。作为一个仍在线上的创作人,至少我知道我永远可以在法国这个段落中找到电影人应有的热情,可以永远步着他们的典范走这条艰困的路。也许,我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提供给年轻人我曾得到的热情和激励。
附:关于本书的插图,因为图片版权处理繁杂,拖了半年仍未解决,于是我自告奋勇照照片临摹。30年未拿过画笔,也未受过任何训练,贻笑大方。也敬请多方原谅我在挤出时间里做的粗率决定,我一共只画了7天,就丢下50张画稿给我的长期合作编辑赵曼如,上飞机去参加鹿特丹和柏林影展了。
另外我要谢谢尉任之先生的校对,以及赵曼如小姐多年来不辞劳苦协助我出书。
第一部分:法国电影史传统——从前卫、诗意写实到沧陷法国电影史传统
——从前卫、诗意写实到沦陷法国电影新浪潮法国电影史传统萌芽
美学鼻祖和跨国霸业
法国人喜欢指称电影是他们发明的。关于电影的源头,现在固然是众说纷纭,美国、英国、德国都有早期发明电影中某种装置、机械、投影、复制影像的记录。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法国吕米埃兄弟在1895年10月28日于巴黎“大咖啡馆”放映活动影像给群众看,这一事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电影公映活动,也因此被法国人认为是世界电影史的开始。
路易和奥古斯特·吕米埃兄弟(Louis & Auguste Lumire)原是卖照相器材的,他们在电影放映机(Cinématographe)取得专利权后,就派人到全世界旅行,用器材拍下许多风土民情志,在1896年又派遣数十名放映师到各地放片,成为一般以为的纪录片始祖,而他们的作品《火车到站》(L’Arivée d’un Trainla Ciotat,1895)、《工厂的大门》(La Sortie des Usines Lumière,1895)、《水浇园丁》(L’Arroseur Arrosè,1895)都成为世界电影史必研究之素材,或者日后导演致敬的对象(如特吕福[Franois Truffaut]的第一部短片《淘气鬼》[Les Mistons]中即企图追溯法国电影的鼻祖式幽默),在20世纪初与明信片、图片杂志及世界博览会并列为新世纪的“影像文化”①①Vincedeau,Ginette,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Cinema,British Film Institute,Redwood Books,Great Britain,1995,p154。
如果说,吕米埃兄弟开辟了记录及写实的美学传统,那么同时期的另一法国人乔治·梅利耶(Georges Méliès)则为表现主义及强调主观及想像力的美学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这位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是位有钱而喜欢表演魔术的实验者,他很快就被电影这个新媒体迷住,并开始实验各种可以在影片上玩的奇幻技巧,诸如双重曝光、溶镜,或者用夸张的方法放大道具造成景深等奇妙效果。梅利耶想像力丰富,也勇于拍摄各种类型的电影,诸如喜剧、杂耍、童话、历史剧等等,潇潇洒洒拍出了数百部短片。他的代表作是《月球之旅》(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叙述了地球人乘火箭上月球所见之千奇百怪,混合了动画、双重曝光及各种驳杂多变的技巧,其好玩的魅力即使今日看来仍十分有趣,被影史称为科幻片或表现主义的始祖。
梅利耶的《月球之旅》(1902)利用道具的尺寸做出魔幻效果,此处要登陆月球的太空人都是身着滑稽短裤及草帽的女人,身上还带有奇怪的武器,远处布景则有月亮、云及状似海浪的波涛。
这一时期,巴黎的电影热潮开始成为商业力量,两大影响势力迅速崛起,不但发展出制作、发行、映演的垄断结构,并且向美国、俄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及日本大量输出,造成法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商业鼎盛的黄金时期。这两大势力便是以雏菊为厂标的高蒙(Gaumont)公司,和以雄鸡为厂标的百代(Pathé)公司。
高蒙公司为巴黎的照相器材商李昂·高蒙(Léon Gaumont)所创。他很快就发展了发行及映演行业,建立了电影王国。他的秘书艾丽斯·居伊(Alice Guy)掌管高蒙片厂的制片部门,并拍摄若干影片,应该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女导演。她也衔命到美国开设高蒙分公司,将制作、行销输往美国。1902年,高蒙公司开始实验有声电影,1907年已俨然是统御世界影业的大亨之一。
高蒙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百代公司,由查尔·百代(Charles Pathé)创立。百代是个聪明的企业家,他原本在1894年因放留声机向群众收钱致富,此时他立刻看中电影这个新媒体的生意眼,而将电影囊括在他的发行之列。百代迅速建了片厂,积极扩张其势力,不久便在世界各地开分公司及连锁戏院,跃升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成功的电影公司,被誉为电影界的拿破仑。
除了高蒙及百代之外,新崛起的公司尚有埃克莱尔(clair)和伊克利浦斯(Eclips)。他们共同丰富了法国早期丕变争鸣的电影王国形象,将硬体的器材制造业,结合制片发行、戏院映演的一贯作业,成为主导世界电影的势力。这种结合企业及行销的精神,使大公司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他们也勇于开发器材和技术,至今埃克莱尔制造的摄影机仍相当普遍。
法国电影史早期的贡献还包括影集系列的建立。比如百代公司投资的“艺术电影公司”(Film d’Art)就专门将由法兰西喜剧院名演员主演的经典舞台剧(如雨果[Victor Hugo]的剧本)搬上银幕。诸如《行刺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1908)、《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1911)、《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912)、《伊丽莎白女王》(La Reine Elisabeth,1912),后二者由享誉一时的名伶萨拉·贝纳尔(Sarah Bernhardt)主演,对后世高水准艺术电影影响至深。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思(DWGriffith)即从这些作品中整理出分镜概念而集剪辑之大成。参与发行的美国人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更从这些电影中赚到大钱而奠下他制作《名剧名伶》(Famous Players in Famous Plays)系列电影及日后建立派拉蒙王国的基础。
系列电影中顶出名的应属埃克莱尔公司由路易·弗亚德(Louis Feuillade)将小说《方托马斯》(Fantmas)搬上银幕的犯罪影集,这套集合了都会犯罪、枪战、悬疑、神秘以及抒情气氛的影集,是第一部以犯罪恶人为主角的电影,在1913—1914年间大受欢迎,也影响了日后的超现实主义。弗亚德终其一生拍了800多部电影,除了《方托马斯》影集之外,还有《吸血鬼》(Les Vampirs,1915—1916)等影集。
侦探系列(如比《方托马斯》更早的《尼克·卡特》[Nick Carter])、喜剧系列(如《宝贝》[Bébé])都大受欢迎,也被德国、英国及美国模仿。其中更浮现出法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超级大明星麦克斯·林戴(Max Linder),这位含蓄、幽默、优雅的喜剧演员缔造了一个穿着条纹裤、西装礼服的喜剧绅士,他旋风式地成为影坛超级收入的大明星,其风格化的动作及节奏感更影响了日后的喜剧泰斗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表示,1908—1914年是法国电影企业的第一个鼎盛期,法国公司的出品占据了全世界60%~70%的市场,在全欧洲、美国、俄国都拥有影迷。
第一部分:法国电影史传统——从前卫、诗意写实到沧陷霸业粉碎:前卫风潮蔚起(1)
法国电影业享受了几年世界霸权,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法国的跨国企业。战火阻挠了欧洲的运输及电影的出口,俄国及东欧的市场丧失,演员和技术人员被征召入伍,拍摄停摆,不论美国还是法国,各地戏院乃以大量的美国片代替,因此美国乘势崛起,夺去了法国的世界优势。卓别林、基顿(Buste Keaton)、德米勒(Cecil Bde Mille)、格里菲思这些美国制片、演员、导演,共同缔造了新的霸业,法国则被挤至边缘。高蒙和百代都曾出现财务危机,百代在1918年卖掉了制片公司而专注于发行,延至20世纪30年代更遭到破产的厄运。
与此同时,法国电影却出现新的非主流的另类电影思维。首先是电影社团及理论、刊物的勃兴。“第七艺术之友俱乐部”开启了法国电影社团至今不歇的艺术电影热情,而身兼评论及导演的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宣扬电影本质及理念的登高一呼,更带动了整个电影界的风气。德吕克反对电影从经典文学改编,他的口号是“让法国电影真正是电影,让法国电影真正是法国”。艺术家开始以前卫及强调美学原创的态度扭转商业娱乐的形象,第一个崛起的先锋前卫运动即“印象主义”。而德吕克编剧的《西班牙节日》(La Fête Espagnole,1920)即开山始祖之一。
印象主义以主观镜头及视觉特效改变客观的纪实电影。他们强调思想的视觉化,实验各种技巧。诸如表现醉汉,整个画面就焦点不清,模模糊糊。此外,用光学造成“晕化”效果,或将摄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