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足以为当代管理者提供启示。


“劳心”——管理就是运用心智的活动

“劳心”——管理就是运用心智的活动


管理是一种“劳心”的活动

管理是一种“劳心”的活动

在先秦儒家诸子中,孔子比较早地涉及到“君子劳心”的思想。据《论
语·子路》篇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受到孔子的斥责。孔子
说:“这个樊迟呀,真的是小人一个!统治者讲究礼节,老百姓就不敢不尊
敬;统治者做事合理,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信用,老百姓就不
敢不说真话。如果这样做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着自己的孩子前来
投奔,哪里用得上统治者自己去种庄稼!”这里孔子所表述的,就是一种“君
子劳心,小人劳力”的思想。在另一个地方,孔子把这种思想概括为“君子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子则在同许行之徒的辩论中,详尽论证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的命题。

许行是研究神农学说的,属于当时的农家学派。当时,孟子同许行及其
弟子陈相都住在滕国。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和陈相之间曾经就
管理分工问题,进行了下面一段饶有意味的对话:

有一次,陈相向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确实是个贤明
的君主,尽管如此,也还算不上是真正懂得道理。真正的贤君要和人民一起
耕种,自己搞饭吃,还要替老百姓办事。而现如今滕国有储谷米的仓禀,存
财物的府库,粮食多得吃不完,钱财多得用不尽。这是损害别人来奉养自己,
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贤君呢?”

孟子听了觉得很奇怪,问道:“难道许行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说:“对。”

“许行一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服吗?”

“不,许子只穿粗麻织成的衣服。”

“那么,许行戴帽吗?”

“戴。”

“是自己织的吗?”

“不,用谷米换来的。”

“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因为妨碍做庄稼活。”

“许行也用锅甑煮饭,用铁器耕田吗?”

“对。”

“这些器具是自己做的吗?”

“不,用谷米换来的。”

“那许行为什么不亲自烧窑冶铁,而要一件件地和工匠们交换器具
呢?”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是一边耕种一边能同时干得了
的。”

孟子反问道:“那么,难道管理国家的工作就能一边耕种一边又能同时
干得了的吗?”


辩论至此,陈相完全理屈词穷,张口结舌。于是,孟子得以从容地引出
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辩论至此,陈相完全理屈词穷,张口结舌。于是,孟子得以从容地引出
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孟子对于“劳心劳力说”的论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分工
的必要。如上所述孟子抓住陈相承认“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是一边耕种
一边能同时干得了的”这一点,反诘道:“难道管理国家的工作就能一边耕
种一边又能同时干得了的吗?”既然主张“君民并耕”的许行本人都不能做
到一边耕作一边做各种工匠的活儿,那么管理国家的人独独可以一边耕作一
边治理天下吗?孟子认为,这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做不到的。

孟子具体以古代圣王的事迹来加以论证。治国者大禹将全部精力和时间
都放在治洪工作上,“即使想亲自耕种,可能吗?”治国者尧舜既领导百姓
的劳动生产,又开展百姓的文化教育工作,处处关心百姓的疾苦,“圣人为
老百姓考虑如此周到,还有时间耕种吗?”治国者尧舜为天下选拔英才,操
劳国家大事,那就不必要亲自耕田,“尧舜的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
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在这里,孟子接连用了三段文字,论述了治国者
不可能耕种,没时间耕种和不必要耕种的道理,批驳了许行的“君民并耕论”,
论证了官民分工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是劳动成果交换的必需。孟子指出,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
的制成品对于他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件件物品都要自己制造出来才能
使用它,势必使天下的人疲于奔命。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人们就必
须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如果不互通各人的劳动成果,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
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那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米,别人却吃不到,工女有
多余的布,别人却穿不上。如果能够互通有无,那么,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各
得所需,有吃有穿。用孟子的话来说,这就叫做“通功易事”。

孟子认为,在劳心者和劳力者、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同样存在着这
种“通功易事”的关系。孟子在批驳陈相时曾指出,务农的用粮食来换取器
械,不算损害烧窑的和打铁的;烧窑打铁的用自己的器械去换取粮食,又难
道是损害农民吗?同样道理,治国者以其务治的成果去换取必须的生活资
料,这难道也是损害别人来奉养自己吗?孟子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
说,在孟子看来,治国者以自己的务治成果去换取必须的生活资料,这是完
全合理的、正当的。

如果说,孟子对于“劳心劳力说”的论证,着重在劳动分工及其成果的
交换上,主要集中于“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区别;那么,荀子的论证
则侧重于管理知识的专业性上,主要集中于“劳心者”与“劳力者”的联系。

荀子指出:“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在所止矣。”
(《荀子·儒效》)意即“君子所说的贤,并不是说能够全面做到一切人所
能做到的一切事情;君子所说的智,并不是全部了解一切人所能了解的一切
事情;君子所说的察,并不是普遍的明察一切人所能明察的一切事情。这就
是说,君子的知识和才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荀子看来,国家管理者当然不是什么都懂。论种田,他比不上农民;


论买卖,他比不上商人;论制造器物,他比不上工匠;论辩论技巧,他比不
上巧辩之士。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知识,而管理国家也有专门的知识。
这就是:判断人的德行而确定等级秩序,衡量人的才能而授予官职,使人人
各得其位,事事各得其宜,物物各得其所。若论这些知识,士农工商又都比
不上国家的管理者。说话符合道理,做事符合要求,把国家管治得有条有理,
这就是管理者的特长。

论买卖,他比不上商人;论制造器物,他比不上工匠;论辩论技巧,他比不
上巧辩之士。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知识,而管理国家也有专门的知识。
这就是:判断人的德行而确定等级秩序,衡量人的才能而授予官职,使人人
各得其位,事事各得其宜,物物各得其所。若论这些知识,士农工商又都比
不上国家的管理者。说话符合道理,做事符合要求,把国家管治得有条有理,
这就是管理者的特长。

顺便说说,在先秦儒家诸子中,对于管理概念的表达,一般是用“治”
字,有时也用“政”字,直接使用“管”字的则非常罕见。因此,荀子在这
里所使用的“管”字,弥足珍贵。

既然管理者担负着如此重要的社会领导责任;那么,对于他的生活爱好,
道德修养,社会就有必要作出合理的安排。荀子指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
把色彩斑斓的衣服拿来穿,美味佳肴拿来吃,丰厚的财物拿来用,这并不是
为了搞荒淫、骄恣,实在是为了管好国家,使天下百姓普遍地得到利益。而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统治者的智慧、仁厚和道德声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百姓依赖统治者的智慧,所以甘心为他吃苦受累,从而使他得到安逸,以
保养他的智慧;百姓依赖统治者的仁厚,所以甘心为他出生入死,从而使他
得到保卫,以保养他的仁厚;百姓依赖统治者的道德,所以为他精心设计宫
室、衣饰,以保养他的道德。”——荀子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同孟子所说的
“被管理者养活别人,管理者靠别人养活”的道理是一致的。

但荀子比孟子更高明的地方,则在于他指出了“劳心”与“劳力”的相
互联系,特别强调了脑力劳动对于体力劳动的指导作用。荀子指出:“故曰: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
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势,待之而后安;百姓
之寿,待之而后长。”(《荀子·富国》)意即“统治者靠的是自己的品德,
老百姓靠的是自己的力气。用力气的人,要接受用品德的人的指挥。这是因
为,老百姓的能力,要依靠统治者的教化才能取得成功;老百姓的群体,要
依靠统治者的协调才能够和睦;老百姓的财产,要依靠统治者的指导才能够
聚集;老百姓的地位、要依靠统治者的安排才能安定;老百姓的寿命,要依
靠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才能得到延长。”这里,比较详细地论证了管理者的脑
力劳动对于社会劳动、社会组织、社会财富、社会安定乃至人们寿命长短的
必要性,充分体现了管理工作的智力特点。

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儒家“劳心劳力说”包含着一定的真理,这就是它
认识到并肯定了管理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恩格斯指出:“当人的劳动的
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
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能通过
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
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家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
大分工。”恩格斯这里所说的社会大分工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