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忍对黄河哭禹功。
在三门峡工程上,温善章不同意360米、350米方案,提出335米方案;对于三
峡工程,他也不同意目下不但已获人大通过,而且正热火朝天地施工的蓄水位175
米方案。他提出新160米方案。他的出发点和37年前一样单纯朴素:减少水库对耕
地的淹没,减少移民,合理解决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要求。
黄万里对三门峡工程所作的预言,一条接一条成为事实。三峡工程呢? 他的预
言是:
凡在干流的淤积河段上修坝,是绝对不可以的。
三峡筑坝的结果,砾卵石夹粗沙积在坝前,是一块都出不去的。
他提醒当局:对地方利益不能太忽视。他说:
四川的保路运动诱发了辛亥革命。
三门峡现在实际已不得不按温善章1957年所主张的低坝方案运行。三峡工程呢?
难道不到移民造反、重庆告急、航运中断,就是不肯接受这类不够宏伟、不够浪
漫、花的钱也不够气派的建议么?
黄万里教授可能已看不到长江的梗阻;温善章工程师呢,他还能等到为三峡工
程的错误决策写《回顾与评价》吗?
1993年初稿于北京·郑州
1995年校定于北京
…
'1' 《黄河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 《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3' 见王庭济《1956年三门峡工程局访苏日记》(〈中国水利发展史料〉1989…
3):苏联人认为“任何河流上均可以修电站”,他们“新建电站41处,设计容量
约为1600万千瓦”,“保持水电队伍不散”。
'4' 如果将纯粹作为旅客而匆匆过黄河略去不计,这是这位湖南成长的伟大领
袖第三次亲临这条大河。第一次是1947年底从延安撤退途中,说到“没有黄河,就
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 ”;第二次是1948年,随中央机关乘木船东渡。就在那次,
他说了那句“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
个民族……”。第三次就是这一次了。这是他住进中南海后第一次出京视察。(见
林一山 杨马恩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5' 前揭书
'6' 前揭书
'7' 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 1991
'8' 陈枝霖《三门峡工程的历史回顾和国民经济评价》 (《三门峡水利枢纽动
用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9' 1992年对郑州黄河委员会赵业安工程师的采访。
'10' 1954年中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技术任务书》
'11' 1954年苏方《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
'12' 凌志军:〈从治黄看决策〉,《人民日报》1990年6月18日
'13' 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 1991
'14' 1992年对郑州黄河委员会赵业安工程师的采访。
'15' 王庭济:《访苏日记和记录摘抄》〈中国水利发展史料〉1989…3
'16' 温善章《黄河三门峡工程回顾与评价》。行文至此,作为作者,更关心
的其实是长江上的三峡工程开工一年之后四川省会持什么态度。在1992年三峡工程
获得通过的那次人大会议上,雷亨顺、张仁梁、华德君等代表都严正地、正中要害
地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当然也如黄万里、温善章对三门峡的意见一样,他们掷地有
声的发言并无人理会。与当年陕西省不一样,四川代表当中,拥护这一“伟大工程”
的正大有人在,如唐章锦、黄济人、向德科等(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简报总56
号)。1995年底笔者从三峡地区调查返京途中,邻座一名操川东口音的人对我说:
“我们重庆人恨死了萧秧。这种官儿,为了自己的交椅,出卖四川的利益。”
'17'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成都召开,制定出所谓“高指标
的第二本账”,标志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纳入“大跃进”轨道。在这次会上,曾一本
正经地确定了“钢指标在1年内提高到2500万吨,4年内提高到6000万吨,在不到三
年的时间内‘超英赶美’”等等。(见《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18' 这时,距离反“反冒进”的八届二中全会还有十多天。研究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人都熟悉,周陈薄李四重臣全在这次会上作了检讨。出身世家、以翩翩贵
公子而革命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静就是在南宁会议上被吓疯的。周此时的心情
之紧张与压抑,可见他的政治秘书范若愚的回忆《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人物〉
1986年第一期)。
'19' 王庭济《记周总理在三门峡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国水利发展史料〉
1991…3
'20' 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21' 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22' 王庭济《记周总理在三门峡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国水利发展史料〉
1991…3
'23' 王庭济《记周总理在三门峡召开的一次会议》。到了大约一个月后的中
共八届二次会议上,他已不能再这样讲话。那次,他说的是:“‘反冒进’的错误
是严重的,幸而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及时纠正,还由于这些错误受到
党内外干部和群众的抵制。同时,也由于资产阶级右派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因此,
才使这个错误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纠正,没有继续发展成为更严重的错误。
……在这个严重的斗争面前,我开始觉醒……中国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
明,毛主席是真理的代表。”(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上的发言》1958年5月)
'24' 王庭济《记周总理在三门峡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25' 温善章《黄河三门峡工程回顾与评价》
'26' 王庭济《记周总理在三门峡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27' 李晨 兰艳华在《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回顾与评价》中写道:“三门峡水
库以335米高程进行了移民……从1957所开始到1961年,移民基本结束,陕西省最
多,共移民19。64万人,其中有10万人被安置在渭河以北的旱垸上,产量低,年收
入公30…80元,且水源奇缺,须到3…4公里外拉水吃,因此要求重新安置。陕西河南
两省1957年远迁至宁夏、甘肃边远地区3。93万人,因生活贫困和不适应水土等原因,
经中央批准,1962年全部返回重新安置。”
罗启民 刘红宾在《三门峡水库移民总结》中写道:“由于自然条件、劳动收
入、粮食产量等与库区差异太大,移民自迁出起就不断闹返库,且越演越烈,从个
人零星返为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返库,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三站
峡枢纽运用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8' 温善章 《黄河三门峡工程回顾与评价》
'29' 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陕西省)148号提案
'30' 曹应旺 《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31'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水电史料〉1990
'32'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 〈水电史料〉1990
'33'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水电史料〉1990
'34' 王化云 《从三门峡到黄河的治理》 (三门峡枢纽报 1987。5。30)
'35'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水电史料〉1990
'36'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水电史料〉1990
'37' 这是对伟大领袖所盛赞的愚公精神“每天挖山不止”的应和。
'38' 关于三门峡电站的运行情况,李金先在《三门峡水电站运行情况调查》(
〈人民黄河〉1983年3月号)曾有具体描述:
改建之后,1973年#4机组开始发电,至1978年,#3、#6、#2、#1、#5相继投入。
每台运转6086小时,年发电量8·75亿度(原设计为13·1亿度)。为什么? 李金先认
为,由于多泥沙河流的汽蚀和磨损作用,停机频繁、设备利用小时低、机组的大修
周期短、检修时间长。据统计,各机组的总停机时间:
#4—在七年半的时间里为:23507小时;
#3—在六年半的时间里为:28800小时;
#2—在五年半的时间里为:15484小时;
#1—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为:10075小时;
至1981年6月,五台机总停机时间为84019小时;1973—1979年,每台机组平均
年运行5474小时,占全年小时数61%。
对这几台机组的经济估评:共发电50·6亿度,价值为3·39亿元;而投资只
有2·26亿元(不知是否将维修的财力和人力打进去),所以仍是——“效益显著”。
究竟应不应该在黄河中下游建站发电,只须将其与清水河中的强调{广西融江
麻西电站}作一比较:同一机型,同一家制造厂,麻西电站机组连续运用40000多
小时,累计发电15亿度,大修时只有极其轻微的损坏。
'39' 王干国《亲切的教导 难忘的怀念》〈水电史料〉1990
'40' 见《中国水利报》1983年9月2日
'41' 〈中国水利〉1992年4月
'42' 《人民黄河》 85年5月号
'43' 《三门峡移民水库农村移民补偿标准调查报告》〈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
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内部参阅) 1990
'44' 马福海《在纪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30年大会上的讲话》
'45' 《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最优方案——兴建小浪底水库》
'46' 小浪底坝基为沙岩、黏土岩,基础条件复杂,拟建土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