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戴晴作品集:失败者的胜利-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引到西安。圣人呢? 毛泽东这时候说的“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语气之间,
已经很有些嫌下属低能的圣怨了。

  平心而论,“周恩来为三门峡操尽了心”,没有错。但他本质上是个政治家,
就算当着“人民的好总理”,只怕浮现在意识上的第一念头,还是政治上的利害。
40年代中后期,当他“领导黄河堵口归故斗争”时,“中心”就是“在政治与军事
方面”;到了50年代,国体、威望、豪情,加之与苏联的关系、与毛这位雄猜之
主的关系,不可能不在一些犹豫着的、权衡着的环节起作用。否则怎么解释,为什
么从50年代起,邓子恢们的、黄万里温善章们的,包括陕西省的意见,就那么听不
进去。 

  当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怀有政客臣子情怀。中国人在屈辱之下生活得太久了,
五星红旗一飘,涕泪滂沱之余,觉得这么好的国家和政体,难道还有什么不能干、
还有什么干不好么? 李赋都的态度最具代表性。

  作为水利世家的后裔、现任治水官员,应该说,该懂的他都懂,却在关键的时
刻,以专家的身份,支持政府决策者,支持“以水土保持减少泥沙”这种幻想。他
的思路是:

  解放初期我还不同意修三门峡水库,等到农业合作化以后,有信心可以完成上
游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用我们优越的制度来根治黄河。'69'

  应该说,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当时流行的观念,用《黄河三门峡水
利枢纽工程》这类宣传小册子的话说,就是:

  三门峡工程的兴修,说明为害千年、被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家们认为是不治之河
的黄河,即将为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所征服,又一次鲜明有力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
的无比优越性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的气吞山河、征服自然的豪迈气
概与巨大力量! 因此,它更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筹码下到了“优越的制度”和“巨大的政治意义”上,不能说是科学工作者的
严谨态度,更况且李赋都对“优越的制度”又了解多少? 只看后来“黄河清”主将
“党内水利专家”王化云怎么看制度对他的幻想的保障:

  …我们的建设要一个很好的、安定团结的环境,可是五七年以后政治运动接连
不断,先是五七年的抓右派,五九年的反右倾,以后搞‘四清’, ‘四清’以后
又进入文化大革命。我们沿河的各级党委就是在这样不安定的情况下进行治黄工作
的。'70'

  正所谓“成亦政治,败亦政治”。

  共产党政治起家。农民减租、工人增薪,都扯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不
来个大翻覆、大斗争,就是右倾投降。难道大惯了,斗惯了,政治惯了,不这样,
就辜负了时代?

  对黄河,“培修大堤、加强护岸、堵支塞串、固滩整险”'71'是太不带劲了,
要“治标辅助治本”;没过两年,这提法也太过小气,要“根治”;但“根治”的
不过区区洪水,无法体现“伟大的时代、英雄的人民”,是“大大地荒废了自然界
所赋予我们的资源”'72',顶好“综合利用”,指标还不能定得太低;当黄河干流
上高屋建瓴、激动人心的360甚至370米方案出来之后,“气可鼓而不可泄”,“快
上”成了第一要素。

  三门峡工程,不就这么哄出来了么? 

  “左”,自共产党诞生、成长、建政以来,从未被认真清算过,特别是它的哲
学体系、思维定势和政体支撑。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因为实在不能闭上眼睛假装看
不见,而被标以“左”倾、定成死案的,仅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人。如果说李
立三所干的那一场“一省数省”还算是带有他本人性格与学养特色的话,瞿王两人,
不过斯大林的棋子而已。 将“左”记在他们头上,是替惹不起的大人物开脱,算
不上党内严肃与平心静气的对“左”的探讨与清算。

  从1935到1975,整整40年。在这对中国共产党说来最重要的40年间,除了出于
谋略或者再干下去饭就没得吃了的时候,不得不稍微“右”一下之外,理想地、浪
漫地、无知地、蛮横地、由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从而变得实际上没有制约地、将全
付精力与生命投入、一路“左”下去的,就是伟大领袖了。 而在中国旧的传统文
化与新的共产文化背景下,混以强烈的民族情绪,再加上他个人的权势、机谋和残
忍,不会不裹胁着一整批忠忱的、阿谀的、有所求或有所惧的,包括更多的无可奈
何的中国人一道向“左”! 向“左”!! 向“左”!!! '73'

  三门峡工程不过是这“左”的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九、三门峡与三峡

  1994年11月,长江上的三峡工程宣布正式开工,距黄河上的三门峡工程开工37
年。这两项工程有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呢? 

  它们都是在中国最重要的大河的干流上;

  都是破记录的、举世瞩目的巨型工程;

  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头都是“下游洪水灾害”,都是“一旦发生特大洪水”,将“直接威胁多少
良田,多少人民生命财产”,都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

  都具有“巨大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都能发很多电,三门峡当时说“将占全
国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三峡说“将占总量1/8”;

  都能发展航运,三门峡当时说“保证下游航运所需的水量”;三峡说“可使
万吨船队由武汉直达重庆”; 

  都要淹掉最肥沃的耕地和迁移令人咋舌的人口:三门峡41万,三峡120万; 

  都要毁掉作为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物古迹,三门峡是1000多年前的中原文明,
三峡是更早的巴楚文明;

  都是上游省不获益,却实实在在地将受到损害:三门峡是陕西,三峡是四川。
四川的人民代表和科学工作者也曾像陕西人一样吁请、告诫,直到今天,他们的意
见,也如陕西当年的意见那样,在没有告急之前,当局只虚与委蛇,并无人真正理
会;

  两个工程所面临最大问题都是泥沙。三门峡库尾淤积在西安,三峡在重庆;
它们都是省会,工业重镇。重庆还是“黄金水道”(长江)的咽喉;

  如何对付泥沙,两工程的主持人都夸下海口:三门峡说的是“水土保持”,
三峡说的是由三门峡工程取得了经验的“蓄清排浑”水库运用;

  都采用“逐步提高水位、分期移民”的办法,其失误在三门峡工程上已经得到
证明,但三峡工程还准备推行;

  都有过激烈争论,反对派都是绝对少数,他们的言论都遭到封锁,本人也都遭
排斥乃至打击;

  都有顶尖权势人物的“关心”,这“关心”都是工程推进的动力。三门峡是毛
泽东,三峡是邓小平;

  都以获得了人大的通过而标榜为“人民的决定”——仗声威并最终逃避责任;
三门峡是真正的“全体一致热烈通过”,三峡是在发动了舆论攻势并做了手脚的情
况下以三分之二多数同意获得通过;

  都是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拨款支撑,也就是说,无论造成多大灾难,从上
到下一系列责任主管的个人财产包括官声官运都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都不见在论证过程中当局委托专家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
两项巨大工程作出分析,没有人对它们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后果作过预估;

  都是在基本数据甚至运用原则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抢先开工;

  都使得抚育民族文化、激发创作热诚的自然景象永远失去,三门峡是气派雄浑
的奇伟峭峻,三峡是无可言喻的苍茫神秘;

  最后所花的钱都大大超出当初预算,三门峡大约增大了10倍;三峡按1986年的
360亿到1995年的6000亿,早已超出10倍——而1995不过是开工的第一个年头。

  当然,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50年代的人的真诚纯朴和90年代的人的刁猾
取巧而外——按照毛主席的好学生“人的因素第一”的原理,这一点是忽视不得的
——最主要的一点是:修建三门峡时,潼关的淤积还只是少数人的担心;如今,这
已是不争的事实。 

  两项工程的挂帅人物都是所谓党内红色专家,他们都是以“左”倾学生而参加
“革命”,没有受过正规的业务训练,也没有过以扎实的考绩为标准的晋升或淘汰
经历。由于出身经历的“红”,他们没有政治上的顾忌,在“左”的大背景下,不
但莽撞自信,且善于撩拨专制者的虚荣——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恰恰是专制者在水
利这一领域的需要。三门峡是王化云,三峡是林一山。当然,他们都有留过洋的博
士作副手,以彰示决策的“科学性”;

  还有一个,一个极为偶然的共同点:这两项工程都面对着一个最坚定的反对
者——黄万里;都有一个反对高坝大库而主张低坝小库坚韧的建议者——温善章。

  对这两个工程,黄万里教授都根本反对,认为早上晚上大上小上都不可以。阐
述对三门峡工程的反对意见时,他35岁;介入三峡争论,75岁。 他一再请求阐述、
讨论、辩论,主管三门峡工程的人不睬他,主管三峡工程的人也不睬他;他的《水
利科学论文集》,至今得不到正式出版的机会,更遑论他充满了豪情与哀叹的诗篇
——本文的标题就取自他自编自印,只能在友人之间散发的诗集《治水吟草》:

  自古长才难为用,

  孔丘汲汲屈原恸,

  居然白首成葫落,

  忍对黄河哭禹功。

  在三门峡工程上,温善章不同意360米、350米方案,提出335米方案;对于三
峡工程,他也不同意目下不但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