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处”的调查,这134万户收入最低的家庭,2001年的平均可支配所得(扣除利息和社会保险支出后的所得)只有279万元,比2000年315万元下跌11%。不但收入减少,而且入不敷出,消费和可支配所得的比率是1016%,意思是说,每100元可支配的所得必须面对1016元的消费支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变穷了。有钱人就算面对2001年经济负成长218%,所得还是继续逆势成长。收入最高的前五分之一家庭,2001年可支配所得从1748万元增长到1785万元,也是唯一所得增长的一群。就在两万名劳工顶着37℃的大太阳,走上街头抗议健保涨价的同一天,敦化南路上,一家英国精品店玻璃门上悄悄贴了张三折起价的海报,里头挤得满满的都是装扮入时的少妇。陈雅慧:《台中产阶级的新贫恐慌》,《华夏经纬网——海峡两岸》2003年2月21日。    
    2“中产阶层吓倒了”    
    一双双打折后还要500元以上的鞋子、上万元的包包,堆得满坑满谷,像是夜市拍卖的摊子。平日优雅的店员面对川流不息的顾客,语气透着些许不耐烦。两个对比的画面,反映出台湾面对的一个警讯——“贫富差距扩大”。2001年,台湾收入最高的前20%家庭,和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差距近64倍,金额将近151万元。“这样的差距让中产阶层吓倒了!”台湾大学“发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说。在贫者愈贫的恐慌气氛中,衣食无虞的广大中产阶层也被感染,担心未来会变成新贫族。几位“国立”大学的青壮年教授都不约而同担心,等到我退休时,一定领不到公务员的月退俸,只能靠自己。同上引文。    
    事实上,引起这阵“新贫恐慌”的是个人的相对被剥削感。撇开家户的统计,“主计处”只针对所得个人的分析显示,个人的所得差距也在急速扩张中。把全台湾的所得者更深入细切成十等分,所得最高前十分之一人的收入,是所得最低十分之一人的收入的613倍。这个数字同样也刷新纪录。贫富差距在一年之间急速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最低的一群人,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被残酷地淘汰了。中间的中产阶层则是慢慢变穷,只有最有钱的人不怕不景气,有本事钱滚钱不断增长,也让他们的财富占所有人财富的比例愈来愈大。所得最低十分之一的全部所得,在1976年还占所有人所得的16%,到2001年只剩下05%。收入最高前十分之一人的所得加总,占总所得比率则从1976年的259%,悄悄升到287%。这表明台湾所有的财富,大约有1/3都进了这十分之一有钱人的口袋。    
    3靠电子业苦撑的经济    
    有钱人也因为资金雄厚,加上掌握了最多的信息和管道,在投资的世界立于优势。花旗银行分行暨投资业务负责人管国林举例,虽然2001年的投资环境很不好,但市场上还是有很安全、收益达4%~5%的债券可投资。但要购买这样的债券,每笔交易金额至少要两万美元,不是一般人都有能力投资的。    
    所得分配快速失衡,有几个结构性的原因,台湾产业发展失衡是其中之一。过去十年,传统产业外移,剩下电子信息业独撑台湾的经济成长率。90年代,劳力密集的纺织、消费电子、玩具、塑料产业对GDP的贡献高达四成,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这些产业外移后,电子业接棒,到了2000年,过去劳力密集的制造业产值减少六成,雇用的人数也只剩下一半。这些传统产业失业的劳工却无法转向高科技产业。2002年8月底在世贸大楼举办热闹的电信展,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参观电信展览的人很少会往楼上走,楼上一间间的展示空间,正是台湾中小企业的对外橱窗。    
    4有钱人不缴税的警讯    
    2001年台湾失业率46%,平均每个月有45万失业人口。这些失业人口中将近一半是因为“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而失业。无业家庭在2000年就已经占总户数的13%,2001年又继续上扬,更让收入最低的穷人翻身困难。税赋结构的不公平,是所得失衡的第二个原因。    
    从全台湾所得者的所得来源分析,2001年只有543%的所得来自受雇人员的薪资报酬;产业主所得则占了159%。但是在综合所得税的来源上,受雇人员缴的税比率高达七成,产业主所占的比率仅53%。目前当局考虑免除的遗产税,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富人税。有钱人通过各种合法的避税管道,致使2001年台湾“财政部”只收到72亿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到总税收的1%。知识经济在台湾发展所带动的“数字鸿沟”、“知识鸿沟”,也在近几年成为拉大所得差距的帮凶。两年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就曾经忧心忡忡地指出,知识经济的发展结果,造成赢者圈只集中在有限的人口,幷且拉大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距离。


第五部分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5)

    5知识经济的警讯    
    根据“主计处”依2000年资料的推估,在高所得家庭中,18~23岁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是59%,但是在低所得家庭中仅有37%。低收入的家庭也因为经济拮据,无力投资在让自己未来有可能晋升中产阶层的工具上。譬如家户所得最低的一级,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率和最高收入家户相比是128%∶82%、上网比率是77%∶70%、订报比率163%∶601%、订阅期刊比率21%∶315%。庞大的中产阶层现在都被迫面对“新贫”状态的不安,尤其对未来更充满不确定的焦虑。“台湾省主计处”:《2000年主计处推估》;台北,wwwdgbasgovtw/mpasp等。    
    6新贫阶级兴起    
    社会底层收入最低的一群,每年可支配所得入不敷出,必须动用过去累积的储蓄。他们没有什么改变未来的能力和契机。2001年收入最低一级的家庭储蓄率是负的16%。中产阶层最害怕贫穷,但也慢慢地变穷。从“主计处”所得收入者十分位的统计中,第五级到第八级的中间所得者,过去25年来,所得占全台湾所得大饼的比例都微幅缩水2%。也因此,连收入稳定的军公教人员也很清楚,现有的福利制度一定不可能维持到未来。连最有钱的一群精英,那些适应力量强、最懂得如何竞争的赢家,在新贫的气氛笼罩下,也担心会被淘汰,跌出赢者圈。从收入最高者到中产阶层,都对新来的“贫穷”感到很不舒服。对自己未来的收入不乐观、对未来的生活环境不看好,是台湾“新贫”阶级的共同隐忧。也有人提醒,不应该只将“所得”和“财富”当成幸福的唯一指标。虽然过去多数台湾人眼里的价值只有“钱”,因此不择手段追逐财富,牺牲其他的价值。但当逐渐成为主流的新贫阶级,慢慢变成中产阶层的同义词时,这也会是未来2~3年大家最关心、也最担心的趋势。陈雅慧,同前引文;2003年2月21日。    
    


第五部分“教育普及”与“权力重新分配”(1)

    对社会阶层间的影响力根据相关统计,1952年,台湾地区的文盲高达总人口的42%,而1995年,文盲比率已降至6%。这样的转变应归功于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自1968年起,台湾当局即要求所有7~15岁的孩童都必须入学,至少接受九年国民教育。此一政策不但奠定教育普及的基础,同时也促成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该统计同时也指出:1950年,学龄儿童的就学率尚不及80%,然而到了1975年,就学率已超过90%了。同时,高中高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也由1940~1960年间的40%左右上升至1986年的85%;而学龄人口(6~21岁)的在学率则由1965年的68%提高至1986年的79%。教育使人知识提升,经济发展则创造新兴部门和职位,两者并行不悖,互为因果。“教育部终身学习网”:《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台北,2002。    
    台湾现代化的阶段与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现代化的工程,是从1949年的农经改革开始的。第一阶段的政策实施主要有三:1949年的“三七五减租”、1951年的公地放领、及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其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对发展台湾工业进行有系统的建设。以迄至1974年鉴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应对能源危机的发生,1976年开始施行六年经建计划,并从1980年开始实施十年经建计划,且自1982年同时推行“科技发展方案”,展开以信息工业为主的科技化主导策略。陈瑞贵:《国际论坛——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性的可能》,台北:南华大学学术期刊出版,1998年11月。    
    台湾社会结构的变迁    
    就结构功能论而言,任一社会部门的变迁必会带动其他部门的改变,使社会再趋于整合。从现代化的概念而言,变迁的过程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经济公平的角度而言,经济发展的硕果应普遍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即社会大众的福利应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台湾现代化的过程基本上不出此一理论架构。在人口组合、都市化、职业流动及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质量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向。    
    就人口组合而言,1951年以后的30年间,台湾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1951年出生率高达4987%,死亡率为1157%,到1985年降为出生率1803%,死亡率481%,同期自然增加率由4168%降到1291%。死亡率的降低相对使台湾人口结构老化,高龄化人口比例增加。65岁以上人口同期由1951年的245%增至505%。同期预期寿命亦大幅延长,男性由5338岁而为7082岁,女性由5633岁而为7581岁,分别增加174岁、1948岁。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降低,老年人口的增加,预期寿命的延长在人口转变理论上显示的意义是:家庭生活条件获得改善,夭折率降低,营养摄取来源充分,医疗条件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