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粤。”[13]
紧接着,乾隆帝于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五十四年正月初四、十二日、十六日、十九日,连下九道谕旨,强调谕令孙士毅立即撤兵返粤。这些谕旨讲了必须撤军的四条理由。其一,大功已成。恢复东京,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兴灭继绝”的出兵目的已经达到,“于字小存亡之体,已为尽善尽美”。其二,安南,“地方僻小,又多瘴疠”,官兵役夫“易染疾病”。其三,粮饷转运艰难。从广西边界至黎城,为供一万兵士之粮,已用役夫十五六万人,从云南出口至黎城,有四十站,用夫十余万。自黎城至广南,二千余里,须安设台站五十三所,又需役夫十余万人。黎维祁不能调拨役夫,广西、云南力已不支,需广东、贵州派夫接济。不能因“属国逋逃未获,将天朝钱粮兵马,徒滋劳费,久驻炎荒”。进剿广南一事,“现在非不能办,揆之天时地利人事,实有不值”。其四,天厌黎氏。“黎氏近年以来,搆乱多故”,黎维祁懦怯无能,优柔废弛,左右亦无可侍之人。安南虽小,然立国已久,“未必不关气运,今其国运如此,看来天心已有厌弃黎氏之象”。此时即使能将阮惠等人擒获,而黎维祁不能振作自强,安知三五年以后,不又有如阮惠之人者复出,“岂有屡烦天朝兵力为之戡定之理!”即使不令黎维祁主持国事,而其子弟内亦未必有胜于黎维祁之人。“朕从来办理庶务,无不顺天而行,今天厌黎氏,而朕欲扶之,非所以仰体天心抚驭属国之道,朕不为也。”[14]
乾隆帝的这些主张和见解,是相当正确颇为高明的。他不仅考虑到水土不合、千里转输等客观条件的恶劣,不做知进不知退之事,大功告成,趁早凯旋,以免将来陷入险境,欲退不能,欲罢不休;而且,他已预见黎氏集团腐朽无能,江山难保,国将再乱,清政府不需要也不应该坚决支持黎维祁到底,一再出兵,浪费巨量人力物力,做这种“揆之天时地利人事实有不值”之蠢事。
如果孙士毅严格执行乾隆帝的撤兵之旨,安南的形势必然会有所好转,至少清军不会惨败。然而这位两广总督孙士毅被二十天来的意外大捷弄糊涂了头脑,抑制不住再建特勋、垂名史册、荣获更大恩宠的念头,竟然违抗帝旨,迟迟不撤,一心要生擒或诱获阮惠弟兄。当他坐待阮惠降顺美梦正酣之时,阮惠之军突然冲进了黎城。
原来,阮惠在广南富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当他得知“孙士毅贪俘阮为功,师不即班,又轻敌,不设备,散遣土兵义勇,悬军黎城”之情后,于五十三年岁暮“倾巢出袭”,并遣使伪称系来投降。孙士毅信以为真,毫不防备。五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军中置酒张乐”,正在兴高采烈昏昏然之时,夜间突然有人来报“阮兵大至”,孙士毅“始仓皇御敌”。然而阮兵数万,猛烈进攻,又用象载大炮冲阵,清兵“众寡不敌,黑夜自相蹂躏”。孙士毅匆忙撤走,渡过富良江后,即砍断浮桥,以防阮兵追袭。可是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等官兵夫役一万余人,尚滞留南岸,因桥断无法渡江,皆被阮兵砍杀或溺于江中,无一幸免。孙士毅拼命逃窜,退回镇南关,“尽焚弃关外粮、械、火药数十万,士马还者不及一半”。黎维祁携其母先逃。云南官兵因有黎臣黄文通导引,始得全师返滇。[15]一场大规模的征讨安南之战,就这样以总督孙士毅贪功轻敌、迁延不撤,遭受惨败而结束。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1307,页4、5。
[2]《清高宗实录》卷1307,页6、7。
[3]《清高宗实录》卷1307,页10、11。
[4]《清高宗实录》卷1307,页34、35。
[5]《清高宗实录》卷1309,页38。
[6]《清高宗实录》卷1311,页27、28、29。
[7]《清高宗实录》卷1312,页25、26、35;卷1313;页19。
[8]《清高宗实录》卷1314,页5、6。
[9]《清高宗实录》卷1314,页6。
[10]《清高宗实录》卷1314;页40、41;卷1317,页26。
[11]《清高宗实录》卷1315,页27、28。
[12]《清高宗实录》卷1318,页21、22。
[13]《清高宗实录》卷1319,页6、7、8。
[14]《清高宗实录》卷1319,页11、12、13、14、15、27、28、29、30;卷1320;页14;卷1321,页10。
[15]《清高宗实录》卷1321,页26;卷1322,页18;《圣武记》卷6,《乾隆征抚安南记》;《清史稿》卷330;《孙士毅传》卷334;《许世亨传》卷527。
停战议贡 中安和好
第二节 停战议贡 中安和好
一、“天厌黎氏” 不再发兵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呈报兵败的奏折送到了皇宫。孙奏称:正月初二日,黎维祁来告,其派往防守黎城以南之黎兵被阮军赶逐,“声言欲报仇泄恨”。孙即派兵前往迎战,“讵黎维祁闻阮惠亲至,心胆俱裂,手抱幼孩,随同伊母逃过富良江,众情慌乱,国民纷纷逃窜”。孙与提督许士亨统兵对抗,但阮军众多,“将大兵四面密围”,孙“夺围而出”,“带兵徐徐由浮桥撤至北岸”,总兵李化龙行至桥心,“失足落水”,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尚维屏、参将杨兴龙、王宣、英林及游击明柱等未及过桥,现无信息,自系身殁,入关兵丁已有三千数百名。请求皇上将己革职治罪,“以为调度乖方者戒。”[1]
孙士毅显然隐瞒了自己贪生怕死匆匆溃逃的真实情形。他本来是慌不择路弃众而逃,哪里是“夺围而出”,带兵徐徐过浮桥!总兵李化龙身经攻缅、平金川、剿台湾等多次大战,屡立军功,由都司升至总兵,并非三岁小孩,怎能行至桥心失足落水,分明是被逃兵败将挤压推倒落江而亡。许世亨等之所以“未及过桥”,原因不难查明,这就是他们无桥可过,因为浮桥被惟知保全自己生命的总督大人下令砍断了。孙士毅不愧是进士出身善写奏折之军机章京,把自己贪功违旨、轻敌丧师、畏死溃逃的特大罪状,缩小、修饰为调度乖方的过失,其言可耻,其心应诛。
乾隆帝于正月二十五日读过孙士毅的奏折后,立即下谕给军机大臣,讲了五个问题。其一,失利之因。孙士毅若遵撤兵之旨,官兵早已进关,就不会有此波折。此乃孙贪图功勋,“希冀阮惠等悔罪投出,以臻全美”。其二,善全国体。孙士毅为“军营总统之人”,万万不可稍为冒险,许士亨系提督大员,亦关紧要,“总以完师撤回,善全国体为要”,孙与许士亨二人务宜加意慎重,率领官兵,妥速进关。其三,加强边防。阮惠等谅不敢竟至我朝边界,但关隘一带,亦须安顿兵力,孙永清已调兵一千余名,合原有防兵共三千名,如若不敷,即于附近各营抽调。其四,宽慰总督。一向行军之际,不能一往顺利,新疆西师之役,大小金川之战,亦皆小有挫失,旋即成功。此次孙士毅带兵出关,成功太易,故有此波折,所请革职治罪之处,母庸置议。此事乃出自意外,非孙冒昧之罪。其五,征阮与否,尚未决策。此次阮惠等人胆敢“前来截扰”,致有此波折,“安知非阮惠自取夷灭”。待孙士毅带领大兵安全回关,“将来办与不办,操纵在我,自可徐为酌定”。[2]
过了一天,正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再下一谕,其基调与上谕在两个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一为言孙之过,削其封爵。阮惠兴兵逐主,天朝理应字小存亡,故遣孙士毅就近筹办。孙陆续奏述安南臣民愿效前驱情形,自请统兵出关,以其“所见甚正”,降旨允行。孙出关后屡奏捷讯,不及一月,收复黎城,册封黎维祁。因其办理此事,“为天朝字小存亡,体统所关,厥功甚巨”,“且汉大臣中有此全才,能为国家带兵宣力者”,自应特施殊恩,故晋封孙为公爵,赏给红宝石帽顶,并谕孙“作速撤兵”。孙士毅若遵照谕旨,迅即撤回,则早已安全进关,乃其耽延一月有余,致阮军“乘间复发”。盖由孙士毅希冀阮惠投降,或被旁人缚送,“意存贪功”,“因有此意外之变,朕与孙士毅均不能辞咎”。而且,阮惠过去既然撤至富春,复率众前至黎城,决非旦夕所能纠集,孙何不留心侦察,预为布置,待敌兵已至,始行迎堵,“桥座又复中断,致损官兵”,“究系孙士毅成功后,不无自满之心,稍存大意,有此挫折”。孙士毅前封公爵及所赏红宝石帽顶,“俱著撤回”,来京另行委用,两广总督著令福康安担任。
其二,欲征阮惠。阮惠以安南土酋,“逐主乱常”,经大兵征讨,败逃之后,尚敢纠众潜扰,伤害官兵,“实属罪大恶极”。现交春令,该处系瘴疠之区,未便即行深入问罪。著沿边各督抚将各营兵弁及时操演,务使饷足兵精,听候调遣,“以备声罪致讨”。
就在正月二十六日这一天,继上谕之后,乾隆帝又连下四谕,除重述孙之功过、爵之赏革,以及调补两广文武大员以外,在其第四道谕旨中,他又取消了进攻阮惠的指示。他说:
“阮惠不过安南一土目,方今国家全盛,若厚集兵力,四路会剿,亦无难直捣巢穴。但该国向多瘴疠,与缅甸相同,得其地不足守,得其民不足臣,何必以中国兵马钱粮,糜费于炎荒无用之地,是进剿阮惠一事,此时非不能办,揆之天时地利人事,俱不值办。……福康安抵镇南关后,若阮惠等闻风畏惧,到关服罪乞降,福康安当大加呵斤,不可遽行允准,使其诚心畏罪输服,吁请再三,方可相机办理,以完此局。”[3]
乾隆帝在随后的一些谕旨中,不断强调上谕不征阮惠的基本方针。当他得悉福康安赶往粤西时,又下谕给军机大臣,详述不应再次出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