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及,是以将可用之兵,明瑞尽行带去”,仅留一千数百名于杉木笼等处防御,永昌亦只留数百,以运军粮,而普洱一路,又离阿瓦辽远,“其余皆儒弱之兵,未便前进,致成鞭长莫及之势。”乾隆帝在此段批示:“朕早知此事,去岁朕及尔等,皆失于轻敌。”鄂宁的奏折又写道:以我兵两路深入,缅必自顾根本,木邦驻兵数千,已不为少,“不意贼匪狡诈百端,俟明瑞深入后,复聚众侵扰木邦”。乾隆帝批示:“即朕亦如此想,此即轻敌之处,又岂料滇兵之懦弱如此乎。”[14]
  过了两个月,四月初七日,乾隆帝在讲述“此次军行始末及朕前后办理”之谕中,又谈到:若在额尔景额病故时,“即令阿里衮前往统率,即不能直进阿瓦,亦必能应援明瑞,而木邦已得之城,又何至复为贼众觊觎。乃朕既以轻视缅匪,且以道里辽远,恐鞭长莫及,未及别简大臣往代其军,致额勒登额节节贻误。”[15]
  乾隆帝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低估缅甸的力量,轻敌冒进,致遭失败。这种看法,显然比仅仅归罪于额勒登额的迟延,更接近事实,更为深刻,但是,它还未触及本质。明瑞之失败,有各种因素,轻敌之错确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决定他兵败自缢的根本性因素,不是其他文武官员,也不是额勒登额,而是他的亲姑父英明天子乾隆皇帝犯了方针性的错误。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而这一点,在很多场合下又决定于战争的性质,小邦弱国常常能进行正当的防卫战,来打败入侵之大国强部。乾隆帝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该坚持攻缅,一定要消灭缅甸并为己属。这就必然激怒缅甸人民,他们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即清朝所说“狡诈百端”)的新缅王懵驳领导下,奋勇冲杀,巧施计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先袭据木邦断其后路,又重兵围迫饥疲清军,连续追击六十余日,最后选择有利时间、地点,歼灭于小猛育。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统帅,外部敌人是很难打败的。兼之,他们在家乡作战,粮草充足,弹药丰富,武器先进,水土适合,地形熟悉,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俱备。而清军则远道跋涉,水土不合,病亡日多,迷失道路,供应中断,最后粮尽弹绝,疲病交加,寡不敌众。乾隆帝硬要出军征缅,既违天时,又短于地利,人又不和(额勒登额之逗留,绿旗兵之柔弱),三条皆无,怎不惨败。再就明瑞之死而言,这也是乾隆帝造成的。当危急之时,象总兵哈国兴、长清,以及大批副将、参将、游击和满汉官兵,都能突围返归,连文官云南迤东道钱受谷,军机司官冯光熊等人,也安全出围,到达后方,明瑞英勇善战,完全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冲破缅军包围,平安抵达宛顶,与北路军会合。他为什么不这样作?原礼亲王昭梿对此解释说:明瑞的自缢,“非不能自拔出,盖以阿瓦未平,惧无以返命。上亦有全师速出之旨,而路阻不能达,遥望阙庭,进败维谷,故傍徨展转,决计以身殉”。[16]赵翼亦持此论。乾隆帝也指出:“迨乎屡冒锋镝,履险如夷,(明瑞)遂不惜捐躯临阵。盖其秉志坚贞,先有自誓百折不回者,否则文员在军,如钱受谷、冯光熊等,尚皆随队旋归,并无挠阻,况以将军统率大众,更何难回至宛顶哉!”[17]
  问题很明显,明瑞是奉旨征缅、灭缅,不取阿瓦,不臣服全缅,不擒获缅王懵驳押解至京献俘于皇上,不斩杀缅甸军政要员,他是不能收兵回朝的。前述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和九月十六旧的两道谕旨,对进军的目的和要求,讲得非常清楚,规定很死,不达目的不收兵,连“轻易允降”都在禁止之例,如果明瑞在小猛育突围归回,极有可能被定上畏敌贪生兵败溃逃的欺君违旨大罪。这就是昭梿、赵翼所说“惧无以返命”。
  明瑞对其亲姑父、当今皇上的威严和有时十分任性的脾气,是相当了解的,而且有切身的体验。两年以前,当他就任伊犁将军时,乌什维吾尔族人民起义,反对办事大臣、副都统素诚的残暴压迫。明瑞统军往征,历时半年,才将此事平定,但乾隆帝却因其未遵旨将起义维吾尔二千余人尽行斩杀而大发雷霆,连下数谕痛加斥责,并将其和一同办事的尚书阿桂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明瑞亲临行阵,顶风冒雪,督兵厮杀,历经辛苦,平定民变,为乾隆帝立下功劳,仅因其顾虑过多斩杀,将生大变,而未立即尽杀出城投降的起义维吾尔人,可算是对皇上一片忠心、与国同戚了,不料反遭天子斥责革去将军之职衔。立功受惩,效劳被罚,这怎能不教他闭门深思其中奥妙,结论是,从今以后再不要自作主张违背圣旨,哪怕自己的作法是正确的。看来,当明瑞在小猛育被困仿徨展转之时,不会不想到平定乌什起义的教训,从而促使其下定了自缢报帝的决心。
  综上所述,决定清军惨败于猛腊和明瑞之死的根本因素,是乾隆帝征缅、灭缅、不允缅降的错误方针,乾隆帝应对这次失败承担主要责任,是他促使亲内侄明瑞将军坠入了死亡的深渊。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788,页10、14。
  [2]《清高宗实录》卷795,页2、3。
  [3]《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
  [4]《清高宗实录》卷892,页3、4、5。
  [5]《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城本末》;《清史稿》卷327,《明瑞传》。
  [6]《清高宗实录》卷802,页11、18、19、25、26、27、28。
  [7]《清高宗实录》卷803,页11。
  [8]《清高宗实录》卷803;页22。
  [9]《清高宗实录》卷803,页25、26、27;卷804,页16…19、41;卷805;页26。
  [10]《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
  [11]《圣武记》卷6,《乾隆征缅甸记上》。
  [12]《清高宗实录》卷805,页29、3。
  [13]《清高宗实录》卷807;页14、15。
  [14]《清高宗实录》卷804;页17、18。
  [15]《清高宗实录》卷808,页12。
  [16]《啸亭杂录》卷5,《缅甸归诚本末》。
  [17]《清高宗实录》卷303;页12、13。
拒谏再征 傅恒受挫老官屯
第三节 拒谏再征 傅恒受挫老官屯

一、舒赫德力谏远攻 乾隆帝坚主用兵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八日,即明瑞兵败自缢的前两天,乾隆帝下达长谕,详言用兵缅甸及其失利的原因,评论诸臣功过,宣布继续征剿。在这道谕旨中,他仍然把轻敌和任人不当作为导致进攻受挫的根本因素。他说:
  “今该酋懵驳,始则侵扰土境,继乃抗拒颜行,若不急加翦灭,何以申国宪而辑边隅。惟是明瑞受任之日,朕以轻量穷蛮,谓其不值张皇措置,惟简派巴图鲁侍卫官兵百人,并选健锐、火器二营劲旅三千人,以为可备军营调遣之用,……
  是朕之蔑视缅酋,未为深思远计,不得不引为己过者。……
  设使去年即用阿里衮分剿猛密,舒赫德镇守木邦,于中接应,大功早已告成。”[1]
  正因为乾隆帝错误地只把失利归诸于因轻敌而少派满兵,任将非人,未能认识到本来就不该进行这次企图灭缅的非正义战争,因此,当他于二十八日知悉明瑞“受伤身殒”时,立即下谕说:现在续派官兵赴滇,筹办征缅,“一切机宜,关系紧要,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以期迅奏肤功”,授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为经略,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一等果毅公阿里衮和兵部尚书、伊犁将军阿桂为副将军,命刑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升巡抚鄂宁为云贵总督。同日又下谕:明瑞照班第例从优议叙,以其子袭一等诚嘉毅勇公爵。后因明瑞无子,以其弟奎林之子惠伦为嗣袭爵。先后阵亡的都统扎拉丰阿、护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亦一并优予恤典,入祀昭忠祠。
  当乾隆帝正在筹画大举征缅的时候,刑部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与云贵总督鄂宁联名上的长篇奏折,于三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送到了皇上面前,建议停兵息战允缅降顺。舒赫德、鄂宁奏称:缅人“敢于抗拒王师,必当大申天讨”,特以边末小民,“其事本不足办”。且滇省山多路远,一切筹办十分不易。满兵一千名,需骑马二千匹,驮马三百匹,运粮及跟役需马一千五百匹,如系满兵一万名需马三万八千匹。绿旗兵一万名,需骑马三千匹,驮马三千匹、运粮余丁所需之马一万三千匹,共一万九千匹,如系三万名绿旗兵,则需马五万七千匹。另外,官员乘骑,驮载粮食,安设台站,续运粮食,又需马数万匹,此系办马之难。这样大量马匹,筹办难,购备草料也不容易。兵四万名,日需米四百石,马十万匹,日需米一千石,按用兵十个月计算,需米四十二万石,要拨夫役一百余万人运输,此为办粮之难。长途跋涉,山峻道窄,边外又烟瘴盛行,水寒土湿,易染痢疾和疟痢,上年南路“官兵病者接踵”,北路“亦病者累累”。“又闻其地险隘异常”,缅人“登山下箐如平地,而我兵无可用武”。及至深入,马行险峻之地数月,“大半疲敝无用”,加之,入缅地一二千里之遥,“粮不能继,实无胜算可操”。“臣等悉心计议,贼匪虽屡次抗我颜行,皆是自救其死,并未敢稍轶内地,必有留为求作天朝仆隶地步之心,臣鄂宁当妥密访查,若得其实情,“可以仰邀恩赦之时,即行查闻请旨”。[2]二人又奏,鄂宁曾嘱布政使钱度、总兵哈国兴,“密商设法招致缅夷投诚”,今舒赫德至滇后,又“公同反复商定”,密令钱度、哈国兴“即妥速办理”,但钱度现奉谕往赴贵州巡抚新任,可否请其暂留滇省,“将军务料理清楚”,再赴新任。[3]
  舒赫德、鄂宁二人之奏,对征缅之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