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的地板就像水磨石一样,能洗能擦,又光又亮。从一开始修布达拉宫到以后历朝历代翻修,地面都是这样制作,他们称为土水泥。我钻出楼梯口探头一看,只见约三十个青年分成男女两组,一前一后,每人手中持一根齐眉高的细木杆,杆的上端以红绸系一个小铜铃铛,下端是一块上圆下平如碗之大的夯石。在平坦的地板上后排方阵的小伙子都紫红脸膛,虎背熊腰,前排方阵的姑娘们则长辫盘头,腰系彩裙,面若桃花。只听男女歌声一递一进,一问一答,铃声璨璨,夯声墩墩,随着步伐的进退,腰转臂举,袍起袖落。这哪里是劳动,简直就是舞台演出,这时旁边的游人被吸引得越聚越多。青年们也越打越有劲,越唱越红火,特别是当姑娘们铃响夯落,面笑如花,转过脸去向小伙子们甩去一声歌,那群毛头小伙子就像被鞭子轻轻抽了一下,喜得一蹦一跳,手起铃响,轰然夯落,又从宽厚的胸中发出一声山呼之响,嗡嗡然,声震屋瓦绕梁不绝。和我同去的一位年轻人竟按捺不住自己,跳进人群,抢过一根夯杆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我看之良久,从心里轻轻地喊出一声:“这样的劳动怎么能不产生爱情!”
爱是男女相见相知,不由得生发出的相悦相恋之情。对这种感情的表达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李清照与其夫金石家赵明诚算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层次很高的一对了。两人分居两地十分思念,李清照便写了一首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喜其情切词美,发誓要回写一首并超过她,便谢客三天,废寝忘食,得五十首,杂李词于其中以示友人。友人玩之再三,说只有这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像这种爱,早已经是非要爱出个花样不可,有点斗法的味道了。梁实秋与他所爱的大歌星当着面什么不能说,非得先写好一份情书,然后再捧书上门。这真是“人生识字扭捏始,偏要拐那十八道弯”。学问越高,拐的弯就越多。
文者,纹也,装饰,花样之谓也。文人办什么事都爱包装一下,连表达爱也是这样。但物极必反,弯子拐得过多,作品就没有人看了,文人自己也会觉得没趣,于是又寻找回归。胡适说:“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找。应该向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找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胡适其他观点暂不去论,他的这句话倒很合毛泽东同志讲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觅渡》 第三部分忽又重听走西口(3)
所以从古到今,诗歌都有向民歌,特别是向民间的情歌学习的好传统。明代出了个作家冯梦龙,清代乾隆朝有个王迁绍,专向白话俚语学习,大量收集民间创作。有一首情诗《牛女》这样写道:
闷来时
独自个在星月下过。
猛抬头,
看见了一条天河,
牛郎星、织女星俱在两边坐。
南无阿弥陀佛,
那星宿也犯着孤。
星宿儿不得成双也,
何况他与我。
用这首诗来比李清照的《醉花阴》如何?更能感觉到直接来自生活源头的清纯。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先是平平道来,最后用了逆挽之法,说是技法的成熟,不如说是真情所在,情到技到,大道无形,真情无文。其实一切好的民歌的美,正在于此。无论铺排、比兴,全在一个真实自然,见情而不露文。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像白居易那样的大家写罢诗后也要去向老太婆读,好求得民间的认同。刘禹锡在向民歌学习方面也很见成效,他的《竹枝词》就很有质朴之美:“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学习从古至今一直不衰。连那个只会写词不会治国的亡国之君李后主也有一首写得很直率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看来不管是皇帝老子还是风流名士,要写好诗就得向百姓学习,努力去掉文人身上的珠光色和脂粉气。当然学习也要有个度,也不是越土越好,土到《红楼梦》里的薛蟠体也就糟了。
其实,赵君的诗大多是为歌、为舞而写的。这几年在舞台上有一股不太好的风,哪怕是唱一首很纯朴的民歌,也要灯光陆离,烟雾漫漫,然后再找一些不明不白的伴舞,在歌手的前后左右伸胳膊蹬腿,非得把那清粼粼的旋律,蓝格莹莹的舞台,搅得一团混沌才甘心。而赵君的词却自带着一份不可亵渎的清纯。所以他的词也给舞台的台风带来了可喜的回归。他这几年的一大功劳是与著名编舞王秀芳等人合作创作了两台乡土味极浓的歌舞《黄河儿女情》和《黄河一方土》。这两台戏大震京华,并多次远征国际舞台。可见人心思土,艺风贵朴。剧中有一段《背河》舞,就是编舞在他那首极富动感的歌词的启发下编出的,效果极佳。北方的河水清浅,又多无桥,男人一般能趟水过河,姑娘、媳妇胆小怕凉不敢趟水。于是就专门有人在河边做起背人过河的生意,挣个小钱。前面说过,凡有劳动的地方就有爱,就在河边这种特殊劳动的小皱褶里也藏着爱。赵君的《背河》词是这样写的:
背起小妹妹河中走,
背了个欢喜扔了个愁。
妹妹的细腰扭呀扭,
扭得哥哥甜格滋滋,
像喝了蜜酒。
得儿哟,得儿哟,
莫怕那风浪三丈三,
妹妹哟,妹妹哟
哥的劲头九十九丈九!
背起小妹妹河中走,
叫声妹妹不要害羞;
小心那掉在河里头,
快把哥哥亲格热热
紧紧地搂。
得儿哟,得儿哟,
明年再背你下花轿,
妹妹哟,妹妹哟
亲手给你揭开红盖头!
他的这首歌,又使我想起当年在口外当农民劳动锻炼时的一幕戏。春天里大地刚刚苏醒,春风吹过河套平原,有一丝丝的温馨,一丝丝的甜润。柳条开始发软,枯草刚顶出新芽。劳动休息时,四野旷旷无以为乐,经常的节目是摔跤。让我们这些洋学生大吃一惊的是,那些还没有脱去老羊皮袄或者厚棉袄的姑娘,手大腰壮,竟敢向小伙子叫阵,一会儿就龙腾虎跃,翻滚在松软的犁沟里,羞得我们看都不敢看。在劳动中油然而生爱心,爱心萌动就以歌抒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现在想来田野上这种超出舞蹈的游戏中又一定还藏有那歌之舞之所没有表达尽的爱。
在赵君家吃了一顿饭,听了几首歌,倒惹我想了这许多。临走时赵君送我两盒《走西口》的磁带,这回赴宴真是货真价实。
(1996年3月15日)
《觅渡》 第三部分节的联想
节的联想
中国人习惯,不出正月都算过年,叫过大年。“年”是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就特别给它一个月的地盘。于是我就想到年和节有什么不同,比如正月里就还有元宵节,还有更小的立春、雨水等被称为“节气”的节。
节者,接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直线前进。都是有节有序,走走停停,接力而行。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无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事物都是接续前进,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节,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如“五四”青年学生反帝纪念日,“8。15”日寇投降纪念日,“十一”国庆纪念日;坏事如“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不过我们常把好事称节日,坏事称纪念日。就是对一个伟人,人们也是既记住他的生日,也记住他的忌日。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要庆要贺;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要常思常想。郭沫若就写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生,社会只有在好坏反正的对立斗争中才能前行。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中国人把阴历七月十五定为鬼节,外国人有亡灵节,是要生者不忘掉死者。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