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章表现方法鉴赏举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上两例可以看出,这种明示了关键词的比喻句,我们只要能阐释词义,也就能解答题目。

②本体对应法

有一种比喻类型的题目,给出了喻体,要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找出相对应的本体,对应的本体,就是所要求的答案。

如:(99年高考第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刀法”当然是雕刻时用刀的方法,但本文谈提教育人的问题,而不是雕刻,因此,“刀法”的本体很明显是“教育方法”,“万像”当然不是指雕刻的对象,而应是“众多教育对象”,“刀法如果用得对”是说教育方法得当,“万龙点睛”自然就是“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上述的几个本体,就是本题的答案。

③喻体回位法

题干中所涉及的喻体,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中抽出来的,要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让喻体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去,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找到答案。

如:(199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A、“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B、“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C、“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现以第(A)小题为例分析说明:

“驼子摔跤”这个喻体回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是这样的一句话:“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联系上下文,“这”是指代上文所说的增加文言文的数量问题,“两头”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因此,“驼子摔跤”指的是甲认为现在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和讲解方法不能使学生达到大纲要求,但增加文言文数量又怕冲击现代文教学。答案为,问题是:“文言和白话的比例”。主张是:“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份量。”其它两小题用这种方法能很快答题,可以一试。

④语流探源法

有些比喻类的题目,不容易找到答案,不仅要了解比喻的一体,还要弄清该句的隐含义。因此,我们就要逆语流而上,循语脉而探源,找出答案。

如:(199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比喻,来说明当时□□□□□□□□□□□□□□□□□□□□现象。

这两个比喻表示同一意思,在原文中是这样说的:“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如果不逆语流寻源,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如本体弄错,“它”的指代对象弄错等。我们逆语流而上,按与阅读过程相反的路径寻源:原句前有“这类”一词,它所指代的是“例如”下的两个例子。“例如”又是解释“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是什么要表示自己“……作为渊源所自”呢?推到前面,是“它一方面……”的“它”,再向前推,“它”所指代的是“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一句中的“新风气”。经过这样逆语流探源后,答案就得出来了: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6、比拟及其作用

(1)比拟:根据想像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它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如: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2)作用: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如: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孙梨《荷花淀》)

这段文字描述了水生嫂等妇女在荷花淀里在枪声中寻找丈夫的情景。“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一个“长”字使人拟物化,写出人在荷花淀里的情态,表现了妇女们找到各自的丈夫的喜悦之情,让紧张的战斗场面化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7、对比及其作用

(1)对比。指两种没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对比可分为两种:

①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此例将诬蔑革命者的奴才们与坚强勇敢的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②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稳、更全面。如:对人民,他象春风,融化冰雪;对敌人,他象步枪,弹雨无情。

(2)对比的作用。对比能使观点感情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两体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3)对比在现代文中的表现作用。

对比,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使用对比能突出某一个事物或某一观点感情。它可以整体内容对比,也可局部内容对比。

例1: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电的利弊》)

以上数例都是截然相反的事例,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作用是要说明“同一种东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国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富强,中国却用于迷信和堕落,突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方面的原因,毋宁说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又如余秋雨的《都江堰》全文把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以突出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总之,有对比就能分高低、好坏;有对比就能突出一面。阅读文章,明确对比,找准中心,强调突出的内容也就明白了。

8、衬托及其作用

(1)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可分两类:

①旁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如:年年打下粮食,年年给了保长。那里的云天常是低低的,阴愁多雾。同天气一样,娘儿四个过着窘迫而惨淡的日子。

例中比“阴愁多雾”的云天,衬托“窘迫而惨淡的日子”。

②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